如果你生活在一个靠捕鱼为生的小岛上,GDP全靠捕上来的鱼撑着,但突然“全球化”说拜拜了,鱼卖不出去,咋办?
小岛居民每天起早贪黑捕鱼,堪称人鱼版“卷王”。从8小时捕鱼到“996”,再到24小时两班倒,效率提升得像打了鸡血。但就在岛民为翻倍产能欢呼时,隔壁美岛冷不丁来一句:“哎呀,你们的鱼卖太便宜,影响我们岛经济了!别怪我封关、加税哦~”
这就是现实版“内卷无效化”:拼了命增加产能,却发现市场不要了!
在岛主的期待里,GDP增长是“光宗耀祖”的指标,GDP保8、保5,那都是必须的。但岛民的现实是:收入没涨,消费不起,手里的鱼堆成了小山。存钱or消费?当然是存钱!因为教育、医疗、养老,每一样都得自己扛,哪有底气买买买?
小岛的财政部也不容易,靠税收撑起整个岛。捕鱼的多,税就多;捕鱼的少,财政就紧张。而开源的路子有限,税收之外的小钱,比如办护照的手续费、租地的收入,压根解决不了大问题。
结果呢?钱是赚到了,但大部分都投在了“生产性预算”上,比如盖机场、修高速、搞大基建,最终还是为了“捕更多鱼”。可是,当需求端变天,捕再多的鱼又有什么用呢?
经济发展是为了让岛民过得更好,而不是让鱼更多。岛民有安全感,敢花钱,才能“以需促供”。简单点说:
降低储蓄率: 利率再低一点,让存钱没那么诱人。
消费激励: 比如“以旧换新”,让岛民用旧鱼换新鱼,还能打折!
增加收入: 房地产不行了,但资本市场还得撑住,这样大家的资产增值才有动力消费。
如今的小岛,像极了青黄不接的年关:出口不行,内需不足。最重要的,是要让岛民敢花、能花、有得花。但靠大A(股票市场)托底,又好像泥土不够硬;靠消费补贴,又只是杯水车薪。
虽然挑战重重,但岛主的执行力一向“杠杠的”。从GDP保8到保5,岛主都是靠着拼命劲儿撑过来的。2025年,也许会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潮起潮落自有时,愿风雨过后皆是晴。”
希望岛主能带领小岛,走出“鱼多市场少”的困局,让每一条鱼都找到它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