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自己在赚钱,其实赚的是亏损的教训;你以为握着的是利润,实则是拖垮工厂的账单。这,不是段子,而是某些义乌商家年底算账时的真实写照——堪称离谱。
某天和一位拼多多头部卖家闲聊,他讲了一个堪称商业教科书级别的故事。义乌某商家满怀信心接单一年,到年底一盘账,才发现自己像在变魔术——货没了,钱也没了。每发一单都仿佛在对工厂说:“你亏三块,我亏五块,咱们一起奔小康!”
更绝的是,这种情况并非个例。甚至有人年底和工厂老板开“债务分摊会”,直接摊牌:“我账上还有70万,大家要么均摊,要么明年破产重来。”
订单爆单,账期宽松,表面上看是“只赚不亏”的好局面。但细算隐形成本,这局游戏就是一口深不见底的井,吞噬着商家的每一分利润。
比如运费:义乌发货1.8元一单,上海发货只要1.35元一单。这看似几毛钱的差距,日积月累却足够“卷死”一个对手。每天出万单的商家,表面赚一块,实际亏三毛;越跑量,亏得越多。
在这场激烈的价格战里,真正受害的,是那些小作坊式的工厂。一边是商家用超低成本逼迫对手退出市场,一边是工厂苦撑着被拖欠的账款,终究无力回天。七八家工厂的倒下,换来的可能只是一家商家“勉强活着”的胜利。而这场胜利,真的值得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容易忽略长期成本,只关注眼前收益。这种心理,在拼多多的商业环境中被放大到了极致。跑量成了商家的信仰,以为“量大能压低成本”,却忽略了行业的可持续性和自身的盈利能力。
义乌商家跑路现象,不是个别困境,而是整个行业畸形竞争的缩影。听完这个故事,不禁感慨:与其一味追逐量化的“虚假繁荣”,不如静下心来,认真算一笔账——看看你赚的到底是回报,还是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