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时间,雷军用“小米模式”造车,效率惊人:
从工厂、产线到软件、智能驾驶,小米汽车几乎实现了全链条覆盖。短短两年多,百亿投入,成果一目了然。这速度,简直像是开了“小米手机的极速模式”。
但对比之下,其他造车玩家的故事,却更像是踩进了“深坑模式”:
极越汽车:百度投资的极越汽车在尽职调查中发现一个70多亿的“黑洞”,直接吓跑了CFO。工厂和产线都由吉利提供,省了大头成本,那资金到底花在哪了?
贾跃亭:当年融资多得像下雨,可至今产品仍遥遥无期。
高合汽车:烧掉200多亿,却只剩一堆欠款;
威马汽车:挥霍了400多亿,最终满地鸡毛;
恒大汽车:夸张到1000多亿砸进了宇宙黑洞,连残渣都看不见。
这些“创业者”和“高管”们,
究竟是在真干,
还是拿“理想主义”当幌子,
掩盖他们的资本游戏?
造车确实烧钱,但关键在于——烧钱烧对地方了吗?
研发技术、优化产品是高成本的,但有些企业的花钱逻辑令人咋舌:
据传,某些项目的“会议预算”甚至比中小企业的年利润还高。
与其说是“烧钱搞研发”,不如说是“烧钱养肥了某些人的口袋”。
一句话总结:钱没烧没,而是烧成了别人的利益。
社会期待很简单:
创业者的目标应该是“重新定义”“改变世界”。
但现实却充满讽刺:
喊得口号越响,窟窿可能挖得越深;
PPT越漂亮,账本可能越混乱。
网友甚至调侃:“造车界这些年贡献了一群穿西装的‘烧钱艺术家’。”
创业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是理想,还是圈钱?
雷军的小米汽车告诉我们:认真干事,钱能花得明白,事也能成。
但反观那些“烧钱艺术家”,
没有透明机制和有效监管,
所谓“创业”,
更像是一场披着理想外衣的资本游戏。
或许我们该反思,
创业的核心应该是以创造价值为目标,
而非成为资本的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