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勤廉直元好问

民生   2024-11-24 18:06   山西  

元好问不仅在文学领域建树颇丰,其为官生涯亦展现出廉政为民的一面。金元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发生。到了金国后期,政权面临巨大威胁。为了维护统治、抵御外敌,统治者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官吏体系。为官数年,元好问时刻以“恭勤廉”的标准约束自己,还根据自身经历提出了许多廉政理论,对于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铭记初心 竭诚为民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今忻府区韩岩村人。他从小受文化熏陶,七岁时便会作诗,有“神童”之誉,后被北方文宗赵秉文所嘉赏,名震京师,号称“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及第,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历任镇平县令、内乡县令、南阳县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金朝灭亡后,元好问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年)逝世。

元好问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出生后过继给叔父元格。嗣母张氏娘家在阳曲,属于“三世读书无白屋,一经教子胜黄金”的书香门第,故特别重视元好问的学习,“某不敏,自初学语,先夫人教诵公五言”。元好问五岁时随嗣父元格至官掖县,自此“先大夫挈之四方,十八乃一归,始闻乡里谈天庆异事”。元格亦是一位清廉敬业的好官,元好问深受其影响,少时便热爱读书,钟情诗文,决心长大以后报效国家。

混乱的政局,频繁的战争,再加上连年干旱,粮食极度紧张,各族人民皆生活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关心民瘼的元好问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所见颇多,故在《新斋赋并序》中写道,“有三年之至谷,有一日之归仁。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明确表示:“自己做官的时候就要兼济天下,出死为民;罢职退官的时候就要一日‘归仁’,崇尚高节,抗拒浮躁。”可以说,出仕为官、经国济世、勤政为民,是元好问一生的宏伟理想。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元好问在南阳县任上听到陕西重镇凤翔沦陷的消息,深感金朝大势已去,亡国末日即将来临,遂作《岐阳三首》。1233年,金都汴梁被围,形势岌岌可危,元好问在此危急时刻,为其多年从政时所收集的金朝杂事一书取名《南冠录》并作引。引文中详细交代了自己的生平:“自四岁读书,八岁学作诗,作诗今四十年矣。十八,先府君教之民政,从仕十年,出死以为民。自少日有志于世,雅以气节自许,不甘落人后。”从这篇引文中不难看出,元好问少时虽接受的是古代诗文教育,但“自少日有志于世”,从小就有经国济世、出死为民的宏伟理想,待即将步入弱冠之年,父亲教授他从政为民的方式方法,他认真学习,立志不落人后。

发愤图强 淬炼意志

虽然元好问在少时就有了经国济世的宏伟理想,然而要想真正实现却还是很难,因为在当时,如果不是作为大官宦家庭子弟通过世袭进入官场,一般基层官员子弟和贫民子弟只有参加科考这条路可走。也就是说,在元好问所处的金元时期,他只有考中进士才能步入官场,一展其为国为民的宏图,否则只能是空有志向,仰天长叹,抱憾僻壤山林,去听流泉风韵。

元好问四岁开始读书,除去父母对他的教育指导外,当时在太原久负盛名的王汤臣、河北学士路宣叔也曾教他数年,而让他一生受益、获取知识最多、受教时间最长的是陵川学士郝天挺。元好问跟随郝天挺读书学习六年,知识大增,具备了考取一名进士的资格和条件,遂在学习期间开始不断参加科考,即便屡经挫折,但他越挫越勇,终获成功。

元好问科举之路十分艰辛,甚至可以说非常不顺。早在1205年,他还在陵川学习时就赴太原参加过科考,但以失败告终,途中还作了著名咏物词《摸鱼儿·雁丘词》,以寄托对殉情者的哀思。1212年春,元好问再次参加考试,但仍未获中;1215年春,赴河南汴京参加进士考试,未获中;1218年春二赴河南汴京考试,还是不中;1221年春,元好问三赴汴京参加科考,金国礼部尚书赵秉文主持,终于获得成功。但由于金国朝内有人攻击赵秉文,污赵为“元氏党人”,故元好问虽科考成功,但仍未被录取。1224年,蛰伏三年的元好问第四次在汴京参加金朝宏词科考试中榜,后被分配到金国史馆任编修之职,总算步入仕途。

心怀社稷 敢于担当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春,元好问任金国史馆编修;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秋,元好问调任河南镇平县担任县令;1227年春夏之交,调任内乡县担任县令;1231年正月又任南阳县令,后调京城任左司都事一职;1233年又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1234年正月金亡。元好问少有经世济国之大志,十年为政,正是他实现理想壮志的大好时候,怎奈天时不济,最后成为亡国遗民。十年间,他紧紧把握机遇,安社稷,重民生,不负韶华,勇于担责,廉洁从政,呕心沥血,真正把自己献给了国家和黎民。

元好问并不认为,文人就一定要做国史馆编修,相反,他心头时刻激荡着“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的抱负,做官为民、经世济国才是他的真正追求。为此,在担任两年国史馆编修之职后,他便主动去往河南镇平县、内乡县、南阳县三任县令,尽力于民事,争做能臣,留下很多佳话。据河南《内乡县志》记载:“元好问在内乡任县令期间,为官清正,勤于政务,催民农桑,安抚流亡,不负皇命,乐于助民,调离内乡时,百姓攀辕卧辙,挽留不舍。”

元好问在担任县令期间,正值战火四起、国遭危难的时刻,上有“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一道道圣旨征租催课,下是“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欺”,百姓贫穷,被有钱有势的人欺负,生活困难。此情此景,他内心焦急,坐卧不宁,在《镇平县斋感怀》中写道:“老计渐思乘款段,壮怀空拟谩峥嵘。西窗一夕无人语,挑尽寒灯坐不明。”在《内乡县斋书事》一诗中,他这样表露自己的心迹:“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熏。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饥鼠绕床如欲语,惊乌啼月不堪闻。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好在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而是采取正确方法,适当权衡朝廷旨意和百姓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极大缓解了官民矛盾,基本解决了百姓的口粮问题,保证了社会稳定。

虽处动乱年代,但元好问为步入仕途数次参加科考,其坚定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越挫越勇的精神,都是值得肯定的。在多年从政生涯中,他努力实现少时抱负,忠于国家,勤奋理政,廉洁从政,即便面临巨大的困难,始终坚持为国为民、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品质十分难能可贵。



本期编辑:赵菁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忻州在线”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尊重原创,崇尚分享。欢迎来稿!

投稿邮箱:xzrbwxgzh@126.com


关注!

忻州在线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社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