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德州城,秦汉属汾阳县,魏晋属新兴郡,唐岚州地。宋淳化四年(993年)析宪州置定羌军,在林涛寨基础上筑军城。景德二年改保德军,取“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之意。金大定升为州,辖河曲县。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知州李晏以西南城临沟,容易水浸圮毁,城墙退后,筑木崖,创开西门。元至正间,州学正刘章甫重修。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州同尹惟志加修。宣德八年,知州任泰增修,周七里二百五十步,高一丈八尺,西南各一门,东北、西北各一角门,各建楼于上,窝铺六十四座。弘治间,知州周山改筑三沟,城于堰口下,用石砌,分城中水为四渠。嘉靖三十年(1551年),知州蓝云于城下凿石成渠,导水顺流,并修葺门垣、女墙。嘉靖四十二年,知州李春芳重修,移建西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兵备赵仍、巡抚吕坤原议砖砌,知州韩朝奉董其事,高三丈五尺,长一千零九十三丈六尺。城楼之圮毁者,新建。题城门匾额,东曰迎恩;西曰阜成;南曰南薫;北曰镇朔。万历四十一年,雨圮毁四十余丈,知州胡柟重修。顺治六年(1649年),因战争炮毁西南城八十余丈。知州安世鼎重修。康熙六年(1667年)知州张光岳、二十四年知州高起凤先后修葺。康熙三十七年,雨圮毁六十余丈,知州唐文德重修。康熙四十六年,知州王克昌加修。南关土城,周一里,明崇祯间筑,今圮塌。保徳州州署在中街北集贤坊,初建无考。元至正间,知州许仲杰修。明知州宋镇、任泰、骞璿、王建中、朱黄裳、周山、蓝云都有建置。清知州张光岳、王克昌增修。署内有百可轩、赏心楼、州同厅、州判厅。吏目宅在州治东库书房后。预备仓在吏目宅前。康熙五年署州事田思孔建。康熙四十五年知州王克昌新建东仓、万年仓、常平仓。保德仓在偏头城内。恒羡仓在河堡营。广积仓在老营堡城内。行署,提督学政。察院在州治西南。布政分司在城隍庙西。按察分司旧在州治西南后移建治于东南。河曲县城,北汉刘崇置雄勇镇。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改置火山军,移治于镇西30里。治平四年(1067年),又置火山县,县不久废。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火山州,又改隩州。金贞元年,置河曲县。元宪宗七年州县俱省入保德州。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尚镇抚截南面,另筑小城,形如葫芦,三面皆临深沟。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仍置河曲县。洪武六年复废,十四年又置。明景泰元年(1450年),扩展增修。周六里,门二,东曰朝天;西曰威远。弘治间,知县李邦彦重修。万历间,邑给谏苗朝阳建议兴筑,易土以砖,巡抚侯于赵同意其议,请于朝。调平潞等军备材料以包砌。计高三丈五尺,石基七尺,并增修内外女墙,两门层楼,疏渠水道分三铺,使城中积水下流,不至浸损城基。顺治五年(1648年),巡抚祝世昌檄副使徐淳、知县马云章,捐资缮修城墙,开筑南门洞,广五丈,高四丈有奇,内外包城各十五丈,石基入土七尺。题曰“观文”,上建城楼一座。题匾曰“清啸阁”。西南增建城角楼一座,题匾曰“庾公楼”。河曲县署在城西南隅,明洪武间知县徐思敬建。崇祯年毁。知县秦乐天重建,钱永守落成。顺治八年(1651年)杨廷标增修。典史宅在仪门内。预备仓,明正德间准夏秋二税存留本县,不拨远仓。行署,察院在县治东。河曲城门二,东朝天,西威远。火山县城在县南六十五里旧县村。石梯子隘在县南,又称石梯隘口。下镇寨在县境北,宋置。杨家寨、河曲营堡、灰沟营堡俱宣德四年置。唐家会堡在县西北,有唐家会渡。河会堡在唐家会堡东南,又增筑东关土堡。岢岚州城,春秋汾阳邑,汉汾阳县。北魏置岢岚县,唐置岚谷县,建岢岚军城。宋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为陕西安抚经略副使,亲兼岢岚军务,驻守岢岚时,“公以岢岚城小,将东关城筑作大城”。宋元丰八年(1085年)知州事贺绍庆拓展东南角四里。大观初,知州王喆凿池。金置岢岚州,为州治。元朝州县俱废。明初复置岢岚县,后升为州。洪武七年(1374年)卫指挥张兴增修岢岚州城,砌以砖石,将全城包砖。周六里二百七十八歩,高三丈八尺,池阔五丈,深二丈五尺。门四,东曰宜阳,南曰文明,西曰丰城,北曰戢宁。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兵备副使吴岳重修。隆庆元年(1567年),卫守备刘承嗣加修。城形如舟,故称舟城。崇祯三年(1630年),守备聂徳元修缮城垣,疏濬壕堑,流寇不克而去。东关附城俗名砖堡,城形如舟。城楼12座,上有旗杆、垛口。四门都有瓮城,东、西、北门外各有吊桥一座,城外四关二堡,州城周六里有奇。岢岚州署,明洪武八年(1375年)设岢岚县,洪武九年(1376年)置州。知州施文学建。清康熙七年(1668年)知州赵瑾增修。州判防在堂东。吏目宅在堂西。广盈仓在城西北,知州施文学建。后知州李鸣世修。预备仓二,一在西关,一在三井镇。永宁驿,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卫治在州治东。递运所在州治西。行署,察院在州治东,知州施文学建。有来雨亭,亭左有古松一。岢岚道署在居仁坊东,嘉靖十八年(1539年)兵备道张伟建,后移驻偏关,为按部公所。苏孤戍城在岢岚县东30里,北齐筑。韩光寨在岢岚县东北50里,相传为元将韩光所筑。天涧堡隘在岢岚县北5里。洪谷堡在岢岚县南37里,又称洪谷寨,俗称寨子崖。于坑堡在岢岚县西北80里,路通保德,明初置巡司于此。岢岚门四,东宜阳、南文明、西丰城、北戢宁。范仲淹宣抚过岢岚,欧阳修巡视过岢岚,苏轼、黄庭坚未到过岢岚却留下有关岢岚的诗作,黄庭坚有“月斜汾沁催驿马,雪暗岢岚传酒杯”,苏轼《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有“夕烽过后人初醉,春雁来时雪未滋”。清代为太原府岢岚州,仍领岚、兴二县。顺治五年(1649年),山贼窃发据城,城圮,兵备道楼希昊指示知州员尽忠增修橹堞,以资防守。今岢岚县城仍存留有北、东、南3座城门瓮城和许多残垣断壁。宁武府城:元大德六年(1302年)立宁武屯。明景泰元年(1450年)筑城,方四里,高三仞,厚二仞,门楼三。成化二年(1466年)建宁武关,筑关城。宁武关“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成化三年(1467年)四月,宁武关城修成。弘治十一年(1498年),巡抚魏绅拓旧城增修,扩城七里,加开北门。当时还都是土城墙。嘉靖己未(1559年)设宁武道。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宁武道郭光复砖砌城墙,筑东西关城。周七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下有堑门四。雍正三年(1725年)改为宁武府,宁武县附郭。城墙依山势而建,城北踞华盖山,上建重楼。屹然与城表里。城南接凤凰山,宁武人又呼为“凤凰城”。城中鼓楼为宁武关代表性建筑。宁武城四门,东仁胜、南迎熏、西人和、北镇朔。东关门曰久安,其南出者曰解愠,西关门曰永宁,其南出者曰阜财。宁武府府署在城七百户街,前代建置无考。雍正三年(1725年)设府治。雍正四年(1726年),知府郎瀚建,即故宁武道署。大门三楹,入为仪门,自仪门入,为大堂。堂前有抱厦堂,左为兵饷库,右为库军房;堂下东西吏舍各六,东南为官厅,西南隶卒值夜者居之。仪门外,东为土神祠,西为库神庙。由大堂而后为宅门,门外有左、右班房各一;门内,左、右各有房三间。其北为二堂,堂东、西屋各三间。自东门入为书室五间,后有屋三间。由西门入,书室二间、客厅三间,客厅南对者为“琴鹤轩”,亦为射厅,凡三间;射厅之西为马厩,有井以饮马。自二堂后入门,为知府内宅,住房三间,东西窑洞房各二,厢房各三,门外东西偏房各一。又东为厨,最后房五间。宁武县署在城西旧城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翰林院检讨傅兴德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中粮道张大典重修。典史宅在县署东。巡检司在宁化所。万亿仓副使在县署东北。宁化仓副使在县署西。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皆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县,前此,最早见诸史籍的《宋史·地理志》有宁化军,同下州,辖宁化县。火山军有偏头寨。五寨、神池之名则直到明朝才有,《宁武府志》载:“边患频急,偏头宁武之间,时时突扰,以及于岢岚、五寨,当事者乃益议,置兵设险以自固。”朔州西南有神池口巡检司;崞县有神池堡,嘉靖十八年筑(1539年),万历四年(1576年)增修;岢岚有五寨堡,嘉靖十六年(1537年)筑,万历八年(1580年)增修。明代宁武、偏关等地因军事需要建关设所,清初,沿袭明置。雍正时,天下太平,这些关、卫、所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地域宽广,管理不便,山西巡抚诺敏于雍正三年上书,要求在宁武、偏关设县。雍正下旨兵部核议。兵部经过讨论后,汇报雍正,又经其他有关部门讨论,最后决定置宁武府及宁武等四县:“……查各卫所,原系军籍,是以设守备、千总管理,今兵丁安享太平,务农日久,地土日辟,户口日繁,名虽军籍,实与民无异。……查太原府中,西路同知分驻宁武、偏关,地方辽阔,并无正印官员,而其间厅、卫、所,地方搀越,军民混杂,殊为未协。应将中路同知、西路同知,并附近所官,俱行裁去。将宁武关设为宁武县,属代州,将偏头关设为偏关县,属保德州……又据署理巡抚伊(都立)疏称……宁武、偏关二处,系边陲要地,前抚臣诺(敏)止议改为二县,恐地广人多兵民杂处,邑宰难以控制,应将宁武所改为宁武府,并建宁武县为附郭;宁化所地实偏小,应设巡检司,隶于宁武县,神池堡改为神池县,将利民、八角堡隶焉。偏关所设为偏关县,将老营堡隶焉;五寨堡改为五寨县,将三岔堡隶焉。其余附近营堡,各就便分治县,总归宁武府管辖……因俱经兵部等衙门议核,准行!于雍正三年五月二十五日题,二十七日奉旨依议。”从此设宁武府,辖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清史稿·地理志》:“宁武冲。倚。明置宁化所。雍正三年为府,并置。西南:管涔山,其东天池,其下分水岭。西出者汾水,左会林溪,楼子山别源,折西南,经宁化堡,入静乐。东出者恢河,一曰浑河,古漯水,水经注‘出累头山’,地理志谓之治水者,东北经城南,又东北经阳方口,出边入朔,为桑乾南源。有阳方堡。宁化所巡司。”宁化城故治在县西南宁化村,北汉刘崇置宁化军,宋置宁化军、宁化县。明洪武间改置宁化守御千户所,初为关城。成化二年(1466年),巡抚都御史李侃请即古宁化军口置关,设都指挥领军守备,遂为镇城。伏戎城,隋楼烦郡所理也。林溪镇城金天会间改为圣寿寺。楼烦关在县西南。宁文堡在城西一里。阳方堡在城东北20里,嘉靖十八年创筑堡城,名为阳方堡,今称阳方口。支锅石堡在宁化所西北20里。盘道梁堡在城东百里。黄花岭堡在城北20里。神池县城,嘉靖十八年(1539年)都御史陈讲、兵备副使王镐展筑。万历四年(1576年),砖砌,周五里七十二步,髙三丈五尺,门三,东曰迎曦、南曰雄镇、西曰保障。城楼三,西北隅望楼一。西门外池水一区,冬夏不竭,一名西海子,即神池古迹,神池县名即取于此。先属鄯阳郡,后改神池堡。雍正三年(1725年)改县,城仍旧。神池县署在城正东新城街。雍正六年,知县汪志修奉文建。典史宅在堂西。神池仓在县治北,雍正五年增修。利民仓在利民堡内,城北六十里。八角仓在城西北八十里八角堡。大涧口东五里朔州界,大同孔道要地。八角堡在神池县西北六十里,弘治二年筑,有城楼八座,故名,今为八角村。利民堡在宁武关北八十五里。弘治二年筑,嘉靖二十七年、万历四年增修,周三里有奇。五寨县城位于今五寨县砚城镇。明嘉靖十六年(1527年)总兵周尚文建筑土城,万历九年(1581年)兵备萧大亨砖砌,髙三丈五尺,厚二丈。展筑二里余,计周四里。东南西三门。原为五寨堡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称五寨县(左、右、前、后、中五所大寨合称五寨),城墙高11.6米,底宽5米,顶厚1.67米,周长2000米,设东、南、西三个城门,东门为捧晖门,南门为迎薰门,西门为秩成门。城垣顶上八面建楼,门外有关。清涟河沿东南北三面绕流,城内有东西南北和小东五条大街,八条小巷。现存东南、西南土墙1400余米,城砖大部被拆毁,唯南城门门洞保存较好。城门洞顶镶嵌石碑一通。五寨县署在西门内大街。明初建镇西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县,七年知县张国正奉文建。典史宅在城西四道街,知县张国正建。仓副使在城南六道街,仓副使何大章建。武州城在县北三十多里,今称大武州村,辽、金、元武州治此。唐末遮虏军遮虏城在县西北四十里,亦称遮虏坪,现名五王城。偏关县城,旧址土城。北汉天会元年(957年)名韩广岭。辽乾亨四年(920年)以其地突出,更名偏头关。宋置偏头寨。金因之。元升为关。明初,属镇西卫守备。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镇西卫指挥张贤改筑于西原,去旧址里许。宣徳四年(1429年),都督李谦展修南面。正统十四年(1449年),都督杜忠增城堞。天顺二年(1458年),都指挥袁胜展东面。成化六年(1470年),都御史李侃展西南二面。弘治元年(1488年),兵备王璿复展东南。周五里一十八步,高三丈五尺,东西南三门上建重楼。嘉靖十六年(1547年),总兵周尚文、总兵祝雄增修。嘉靖二十九年,守备刘隆、参将杜承勋、田世威前后增建敌台七座。嘉靖四十二年,兵备王遴砖砌东南隅四百余丈。嘉靖四十五年,兵备王学谟命致仕同知万岩、掌印官杨秉礼等于东西南三面各加厚丈余。隆庆三年(1569年),兵备范大儒筑。万历七年(1579年),砖砌,建大小楼13座。二十六年,兵备赵彦增修西南两关,开水门,筑石堤,以防水患。天启三年(1623年),兵备杨若予、参将卢晰,南北更置砖洞、楼阁。雍正三年(1725年)改县,城仍旧。偏关县署在城中央,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指挥李刚建。旧为卫所署,屡经重修。雍正三年改设县署。典史宅在县治南,雍正七年知县江杨瑁建。巡检司在老营堡,即老营中军署改。保德仓在县治东北。社仓在大仓内,知县江杨瑁建。广积仓在老营堡。马站仓在马站堡。西盈库在盐捕同知署左。神机库在火神庙下。行署,都察院二,一在县治西南,旧为兵备道署,后改督抚巡察行台;一在水泉堡。东察院在县城东南隅,废。官厅在县南五里,废。宁边古城,辽置宁边州镇西军于此。金增置宁边县为州治。元省其地,半入武州,半入东胜云。本期编辑:赵菁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
▌“忻州在线”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互联网是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尊重原创,崇尚分享。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