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褚松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是立足中国的历史传统、现实需要和发展目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党的初心使命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相结合的时代选择,不仅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而且使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党积极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主动战略抉择。党坚决捍卫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引领民族关系沿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明的交融前景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形成的聚合趋势持续演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厚植基础。当今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这意味着几乎所有国家事实上都是多民族国家,保持某种共同体意识成为多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础性因素,而失去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危机”则是多民族国家产生分离主义运动甚至导致国家衰落、分裂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可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处走出来,经由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置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形成了向现代国家转变的民族意识自觉,不仅支撑了现代国家的建构,更成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民族精神底层逻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体现了党对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契合的命运共同体精神的能动性教化,更体现了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主动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的决心、信心和坚定行动。在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同时,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携手,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达到更高层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由此成为党凝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识和力量的必然选择。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显示了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自信自强精神。一百多年来,党始终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始终坚持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根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来调整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重点任务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进入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新的历史使命,党中央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在新征程上,我们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从历史上看,先发国家往往基于世俗化个体权利的实现来塑造现代国家,并借助现代化进程的外向式剥削发展以公民资格不断破除其国内财产、性别、民族等要素间的人为不平等来推进共同体建设,由此形成基于梯次发展的公民资格权利体系塑造共同体内成员间的某种信条和法理性共识,维系共同体的存续发展。与先发国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一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现代国家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人人平等和民族平等相关法理的确认和传播同步同向发展。具体来说,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宪法为根本遵循,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发展,以全国一盘棋思想推动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落实,以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精准扶贫等具体行动策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以理想信念教育在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在多措并举中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有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彰显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越走越宽广的中国智慧。五千多年文明史造就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使各民族共同凝聚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而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治国理念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也由此在党带领各族人民共同塑造的新型社会结构基础上和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各方面,传承于历史而创新于当代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起着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思想基础作用,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使更多成就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为牢固。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着眼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条完全正确的道路正在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战略目标和价值基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这个共同任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相契合。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也深化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确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我们锚定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社会基于国家、民族的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通过批判性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关于共同体理念和建设的文明成果,也为促进文明互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扩大共识的更多选择。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主任〕
来 源: 学习时报
编 辑: 奎玉
欢迎关注: 大有观察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