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与酒文化

文摘   2025-02-11 07:01   北京  

                  


               

                酒与酒文化

 

     下午,独坐办公室。突然想起一句话:“四十多岁的人哪配喝醉呢?”


      春节已接近尾声。朋友见面寒暄中,一般会说这段时间喝坏了。与家人团聚,得喝点儿;走亲戚,更得喝点儿;朋友家有喜事儿,还得喝点儿。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个意念就是今天一定不喝酒。但是,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营造得那么和谐,有的是多年没见的朋友,有的是很远返乡的亲戚,违背诺言是常有的事儿。只是量多量少的区别了。这里边就有文化的味道了。



     酒,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尤其是白酒,更神奇。白酒是中华历史的符号,它诉说着一个民族的图腾情结,演绎着华夏儿女的生活方式,也寄托着炎黄子孙的精神理想。一杯白酒,看是一杯白酒,它不只是一杯白酒,蕴含着色彩斑斓的中华文化。


      酒文化,体现的是“我”与外界的关系,也就是和他人的关系,在饮酒过程中“交友、识人、办事儿”,以此产生与外界的链接。古人的智慧是,酒有活血功效,把饮酒当做养生的方式,只要把量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处的。对我而言,性子直。这个量不好把握,尤其是十几杯入口之后,很容易变被动为主动。



      古人饮酒有很多原则。不强饮,遵循“温克”原则。尤其是多喝酒了之后,能把持住自己,保证自己不失言、不失态。“三爵不识”是古人饮酒的礼仪,主要意思是君子饮酒三爵就可以了,自觉放下杯子,退出宴席。这里边讲究的是,适量饮酒,量够了就行。不能贪杯。


      “空腹盛怒,切勿饮”。古人强调不空腹饮酒,空腹饮酒容易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不能混饮,“酒不可杂饮。杂之,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忌”。同一场酒局上,如果几种酒混饮,特别容易喝醉,酒后难受的程度明显大于单喝一种酒的感觉。混饮,容易头晕脑胀、恶心、呕吐。这个经历,我感受比较深,那真一个“很难受”。




       明朝名医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疼,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我们很多人,都喜欢饮酒之后喝茶,其实,酒后饮茶不仅不解酒,对身体伤害比较厉害。


     酒文化,在古代体现得淋漓尽致。饮酒讲究节奏感,秉诗作赋,并留下了千古绝唱。先干为敬,也是礼仪。喝酒是要亮底给同座检查的。酒令助兴,也是先辈们独创的饮酒艺术。现在,以划拳助兴。这些都是为了活跃气氛、调节情感、促进沟通,提高饭局的文化品位。当然,古代饮酒的礼仪还很多,我只是罗列了其中一些比较容易记的。


       才参加工作,我是不会喝酒的。每次,有家长接老师们吃饭,我不喝酒,就吃肉。记得,一位刘老师给我说,吃肉不如喝酒。从此,我就走了喝酒这条康庄大道上,一发不可收拾。从两杯开始锻炼,后来能喝下二十多杯了,再后来又增加了一些量。量,增加了,麻烦也增加过。酒后失态,酒后失言,是常有的事儿。在我工作的第三所学校,因为喝酒,还闹了一起很大的麻烦事,至今记忆犹新。那件事,其实是一件乌龙事件。回忆起来,挺让我汗颜的。这就是喝酒超量之后的代价。


      现在,进入不惑之年。喝醉对我而言,是不配的。生活中的我,工作中的我,都有很多责任,很多事情需要去做。血糖超指标,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我应该多学习和研究酒文化,而不应该多喝酒。




      身边的朋友,因为饮酒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给家人造成了巨大的痛苦。饮酒不开车,开车不饮酒。仍然有朋友以身试法,给我们的教训也是蛮大的。我觉得,饮酒不能伤害别人,自己更不能被别人伤害。


     路,还得走;酒,还得喝。量力而喝,甚好。


作      者:    阿迪 

来      源:   冬青小语

编      辑:   奎玉

欢迎关注:  大有观察   公众号



大有观察
新思想、新观察、新观点、新视点、新思考、学员展示成果平台、学习天地、学习论苑、领导论坛、新平台、新艺术影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