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公共治理》
2024年第3期(第3卷 总第8期)
【“技术治理”专题】
01 作为“治理工具”和“工作机制”的信息技术—理解政府中的技术治理
[摘要]政府“技术治理”包含两种不同的概念:技术化的治理(软性技术治理)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治理(硬性技术治理)。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政府的治理工具,赋能决策、执行和监督等过程。另一方面,平台型技术为政府提供工作机制,在不改变既有政府组织体系的前提下,在虚拟空间实现减少繁密审核、压缩治理层级、打破部门边界,起到润滑僵化的科层组织结构的作用。不过,信息技术是政府自主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政府有意选择部分技术,技术运作过程亦受到权力权威、专业分工、纵向分层、规章制度等要素影响,科层结构制约为理解政府科层组织中的技术治理限度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治理工具;工作机制;限度;政府
[作者简介]吕慧敏(1996—),女,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政府、基层治理。句华(1968—),女,通讯作者,博士,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公共治理研究所副所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创新、公共服务。
02 从技术应用到自动行政:政府治理的技术想象及其脉络
[摘要]建立高度理性化的政府行政体系是现代国家的普遍追求。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平台驱动的自动行政成为政府治理变革的趋势。文章以数字平台为何能驱动政府自动行政这一问题为主线,梳理了从技术应用到自动行政的相关文献,从而为充分理解并发挥数字平台在政府治理转型中的作用提供参考。文章按照时间和理论的脉络,将已有研究梳理为三条主线:技术赋能与政府治理转型、数字平台的应用领域及其效果和数字平台应用与政府自动行政,系统梳理了数字平台进入政府治理的背景、过程和原因,比较和分析了数字平台驱动政府自动行政的四种形态,分别是作为辅助决策工具、作为中央集中控制、作为政社互动平台和作为回应复杂问题的数字平台。未来,针对数字平台驱动政府自动行政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拓展研究空间包括:数字平台的技术属性如何与政府组织的科层属性互动衔接机制;数字平台在政府常规问题中的自动行政内容和过程;数字平台驱动政府自动行政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技术治理;自动行政;数字化转型;政府治理变革;数字平台
[作者简介]李春生(1992—),男,博士,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字治理、基层治理。
03 技术赋能及其超越:超大城市何以实现整体智治?—基于深圳“民意速办”平台的分析
[摘要]超大城市作为高度复杂的巨系统,面临治理规模负荷、治理结构复杂以及民生诉求多元等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技术赋能在推动民生诉求服务改革的同时,也引发了治理模糊化与碎片化等问题。随着技术治理的深入发展,整体智治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转型的新趋势。整体智治的理论基础在于整体性治理与智慧治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制度与技术的双重嵌入。本研究基于整体智治理论,构建了“理念—制度—技术”三维分析框架,并以深圳市“民意速办”治理平台为例,深入探讨了超大城市实现整体智治的运行理路。研究发现,整体智治理念转化为实践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治理理念,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从治理的“碎片化”向“整体性”的转变,并发挥数字平台的正向赋能作用。技术赋能是超大城市实现整体智治的核心驱动力,其超越性的实现还需依托于价值理念的引领和制度创新的支撑,以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城市治理;整体智治;诉办关系;技术治理
[作者简介]蒋良竹(1997—),女,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04 数字乡村建设能提高农村居民的政府信任吗?—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的实证研究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文构建了数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实证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居民政府信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高农村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但对中央政府信任没有影响。第二,数字乡村建设通过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以及社会资本机制促进农村居民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提升。第三,数字乡村建设对较为年轻和拥有互联网技能的农村居民的地方政府信任的正向影响更大。本文丰富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评估研究,为后续数字乡村建设的开展提供了实证证据。
[关键词]数字乡村;政府信任;数字鸿沟;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宁晶(1994—),女,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治理。宋泰彤(2000—),男,通讯作者,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严洁(1972—),女,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量化分析。
【实务论坛】
05 新机制政策背景下我国PPP模式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在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进程中,PPP模式作为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和融资的重要手段,迎来了全新的政策阶段。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PPP模式应用的主要成就和经验,并对新机制政策背景下PPP模式应用面临的核心挑战和实施要点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前景展望。研究发现:(1)中国PPP模式应用虽起步不晚,但经历了行业部门主导、财政部门主推、发改部门主责三个特征分明的政策阶段,相应积累了适应于不同历史时期基建投资建设需要的制度经验和项目知识,形成了兼顾国际经验和国内实情的公共项目投融资体系;(2)面向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中国推行以使用者付费、特许经营和吸引民营企业等为特征的PPP模式,具有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提升公共资产经营管理水平、迎接存量时代改造升级等预期政策效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底层资产质量参差不齐、政府投融资管理理念有待转型、相应能力尚不充足等核心挑战。本文对进一步健全国内PPP市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PPP项目投资,助力我国增加PPP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PPP新机制政策;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特许经营;使用者付费;民营企业
[作者简介]王盈盈(1985—),女,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投融资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投融资政策、公共投资的激励性规制、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邬彩霞(1979—),女,博士,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与贸易政策、低碳经济、区域与国别可持续发展。王守清(1963—),男,博士,清华大学投融资政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设管理系退休教授,研究方向: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基建投融资、项目管理。
06 中外高校社会捐赠比较与政策启示
[摘要]社会捐赠是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欧美国家高校的社会捐赠基金规模较大、管理专业、投资收益可观,在办学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在数量上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无论是捐赠基金规模还是投资管理都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外高校社会捐赠差距的形成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政策环境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发展时间不长有一定关系。要提升我国高校社会捐赠水平,健全社会支持长效机制,迫切需要理顺教育基金会与高校的关系、加强对教育基金会的政策支持、建立高校教育基金会评价体系、完善高校教育基金会内部治理、重视高校捐赠基金的保值增值以及积极营造教育捐赠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社会捐赠;捐赠基金;政策支持;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周俊(1977—),女,博士,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益慈善、社会组织研究。刘辰玥(1993—),女,通讯作者,浙江工商大学英贤慈善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慈善、基金会研究。
【研究论文】
07 接点调适: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有效监督的实现机制
[摘要]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是中国特色党内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基于接点调适的分析框架,可将派驻机构视作连接着纪检监察派出机关和驻在单位的接点,一是作为刚性权威和属地实际的接点,承接上级权威下沉和驻在单位身份认同;二是作为反馈信息和传达信号的接点,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逆向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政治权威性和驻地自主性难题、标准精确化和内容模糊化悖论以及纪检监察自身特殊的组织样态造成了纪检监察有效监督的三种困境。最后,派驻机构通过权威聚合机制、精准发现机制、任务统合机制,实现监督主体赋权、监督手段赋能、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内容贴切、监督方式完整、监督形态嵌套,从而达成纪检监察的有效监督。
[关键词]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接点调适;有效监督
[作者简介]袁志国(1995—),男,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反腐败斗争与廉政建设。倪星(1969—),男,通讯作者,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廉政政策。
08 专家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何以可能?—基于一个基层治理项目的观察分析
[摘要]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推进的过程,其中专家参与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目前学界关于专家参与基层治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个别专家参与机制、功能作用和挑战等方面,较少观察专家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的情形。本文以S市开展的“美好社区先锋行动”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研究。研究发现,在没有专项经费支持的条件下,上级党委政府通过以政党权威、项目制与目标阶段控制为内容,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动员下级政府与专家群体全过程参与项目,形成了不同于契约化动员的政党动员路径。在政党动员情境下,专家群体主要通过目标沟通、行政赋能、治理反馈和知识生产四个机制,实现全过程参与。在案例中,专家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存在明显转变,表明在政党动员情境下,专家全过程参与基层治理仍然面临着合作可持续性弱、目标模糊和参与有效性等挑战,需要从激励、合作技术和制度赋权等角度对专家参与机制进行优化。
[关键词]基层治理;专家参与;项目制;政党动员
[作者简介]付建军(1991—),男,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策过程、基层治理与协商民主。周博文(1998—),女,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09 传宗接代观念、子女成就期望与生育子女数量偏好—基于全国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优化生育政策、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策略。虽然家庭生育决策的质量—数量理论为政策优化提供了经济视角,但该理论未能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心理动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作用。本研究基于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探讨宏观社会观念与微观个体期望在生育决策中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传宗接代观念与生育子女数量偏好呈正向关联,但对子女成就的高期望则削弱此联系。特别是在对个人成就期望较高、生活幸福感较强的中青年群体中,传宗接代观念与子女成就期望呈替代关系。这反映出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转变,个人成就和幸福感成为生育决策中的重要考量。因此,生育政策需综合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以精准理解生育行为,优化人口结构。
[关键词]中青年;生育子女数量偏好;传宗接代观念;子女成就期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张煜婕(1993—),女,博士,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保障。张金凤(1988—),女,博士,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
本期来源|岳麓公共治理
本期编辑|朱佳敏
本期校对|马发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