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0年代,内蒙古东部的11个县级区划被划入辽宁省的管理之下,这一情况持续了长达10年的时间。然而,到了70年代末期,辽宁省所辖的11个县级区划又重新划归内蒙古管理。
作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和5个自治区之一,内蒙古在2021年人口达到了2400余万,与甘肃省和吉林省的人口相当。同年,内蒙古的GDP总量达到了2.05万亿,表现优秀。目前,内蒙古自治区下辖了9个地级市和3个盟,总计有12个地级区划。
这些城市分别是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和阿拉善盟。
在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盟相当于内陆省份的地级市,旗相当于内陆省份的县、县级市和区,苏木相当于内陆省份的乡镇和街道,嘎查则相当于内陆省份的村庄。
内蒙古是中国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最大的,跨越东北和西北地区。由于地理跨度大,各地的语言、风俗和习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政权之间一直存在拉锯战。
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时期,他们通常会进行大规模的北伐,打击北方的游牧政权,如汉朝、唐朝和明朝。在这一阶段,中原王朝会利用北方复杂的地形,层层阻击游牧骑兵南下。
内蒙古地区的地理位置独特,历史上曾是中原王朝和游牧政权争夺的焦点。从在内蒙古各地发掘的古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在六七十年代,赤峰市的归属问题引发了辽宁省和内蒙古之间的多次划分和调整。
我国的行省制度起源于元朝,经过几百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内陆各省的基本框架。然而,在东北和内蒙古等地,清朝并未实行行省制度,只是设立了几个镇守将军,如盛京将军和绥远将军等。
清朝在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控制力因缺乏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员而受限。虽然在初期,强大的国力掩盖了这一问题,但随着鸦片战争、清法战争等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开始觊觎清朝的边疆。
为了稳固边疆,1908年,清朝撤销了三大将军辖地,建立了东北三省,包括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然而,对于内蒙古地区,清朝并未设立省份。
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各地经济因军阀之间的争斗而受到严重破坏。为了更好地掌控内蒙古各地区,我国设立了热河特别区、察哈尔特别区等多个特别行政区。
这些特别行政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并不隶属于省份,但又承担着管理部分地方区划的职责。其中,热河特别区成立后,便开始负责管理现在的承德、朝阳、赤峰、阜新等地。
1928年,为了加强对塞北地区的管理并发挥战略缓冲作用,当时的政权设立了察哈尔省、绥远省、热河省等四个省份,因此出现了“塞北四省”的说法。
热河省成立后,其省会设在了承德市,而同年,奉天省则更名为辽宁省。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随着大规模战争的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
塞北四省的战略缓冲作用逐渐减弱,同时,这些省份都面临人口稀少和经济不发达的困扰。从1952年开始,察哈尔省、绥远省、热河省等省份被相继撤销。
1956年1月,热河省被撤销,原本的承德等地划归河北省管理,朝阳、阜新等地划归辽宁省,昭乌达盟等地划归内蒙古管理。
经过多轮调整,内蒙古的行政区划格局已经基本稳定,从东北地区延伸到西北地区。对比内蒙古50年代中期的区划,与现在的区划没有太大的变化。
截至60年代中期,昭乌达盟下辖1个县级市、3个县、7个旗,总计11个县级区划,包括赤峰县级市、林西县、宁城县、赤峰县、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
1969年7月,内蒙古昭乌达盟下属的11个县级区域全部划归辽宁省管理。从此,辽宁省地图上出现了昭乌达盟的行政区划。
这种情况持续了10年,到70年代末,北方防线压力减轻,我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各地都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从经济和实际需求考虑,昭乌达盟需要重新划归内蒙古管理。
1979年7月,已经归属辽宁省整整十年的昭乌达盟,重新回到了内蒙古的怀抱。为了经济发展的需求,1983年,昭乌达盟被注销,成立了一个新的地级市——赤峰。
如今,赤峰已经发展成为了内蒙古的一个重要城市。过去十年间,昭乌达盟曾隶属于辽宁省,不过现在已回归内蒙古的怀抱。
赤峰市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与辽宁西部的朝阳市、阜新市等地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距离首府呼和浩特较远,赤峰市的年轻人多会选择沈阳等城市就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