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新生:1950年重庆接管的前前后后

文摘   2025-01-26 21:53   河北  


导读

1949年11月30日,二野主力与四野积极配合,以雷霆之势解放重庆,12月27日解放成都,至此,西南战役基本结束。从1949年底开始,西南军政委员会开始进行西南地区各省市的接管工作。


01

接管重庆的领导机构
解放前的重庆既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文化中心,也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这一地区最为集中的城市,是国民党政府败退大陆前盘踞的最大城市和中华民国“陪都”所在地,国民党撤离时对重庆的破坏极为严重。
为接管好重庆,把旧有的政权机构尽快转移到人民手中,刘伯承、邓小平及二野前委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在进军途中就为接管重庆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据新中国成立后首任重庆市长陈锡联回忆:“南下途中我们三兵团在常德修整,一天,刘、邓首长找我谈话,在座的有张霖之同志,刘、邓首长说:‘部队进军大西南,重庆解放指日可待,重庆市军管会主任由张际春同志担任。陈锡联同志,你任重庆市市长。’我说我不会也不懂地方工作,更不熟悉城市情况,还是请有地方和城市工作经验的同志任市长。刘、邓首长说:‘不会不懂可以学嘛,你是兵团司令员,下边还有人嘛。’当时确定了重庆市的主要领导人有我、张霖之和曹荻秋同志。具体分工是:我任市长、市委第一书记兼军管会副主任,主管军管工作;张霖之同志(后担任煤炭工业部部长)任市委书记兼军管会副主任,主管党务和群团工作;曹荻秋(后担任上海市长)同志任副市长、市委副书记,主管市政府工作。”
早在1949年7月,中共中央和二野就在南京确定并任命了接管重庆的主要领导班子,决定由二野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任重庆市军管会主任,二野三兵团司令员陈锡联任副主任兼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和重庆市长,主管军管会工作;为搞好接收工作,还抽调部分曾参加过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接管工作,具有一定城市工作经验的干部、进步青年学生、中共华东局南下服务团等2000多人,参与接管重庆的具体工作。
1949年11月23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西南局在常德成立,组成人员有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22人,刘伯承、邓小平、贺龙、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为常委,邓、刘、贺分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这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也宣告成立,贺龙任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又在重庆设置重庆警备司令部。

02

八大兵工厂成为接管重点
1949年1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军管会)成立,主任张际春,副主任陈锡联、张霖之,重庆军管会是重庆管制时期最高权力机关。同日,中共重庆市委发出第一号布告,宣布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开始接管工作。
接管采取“稳步前进,有重点,有步骤”的方法,制定正确的接管方针,即自上而下,按系统接管;同时,大力动员工人、职员及地下党的力量参与接管,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工人,团结学生,争取团结各种职员、科学家、技术人员、进步的产业家、工商业家,吸收他们协助接管工作。
依照按系统接管的方针,重庆的接管工作分为政务、军事、财经、交通、后勤、文教、公安等7大系统,组成相应的7个接管委员会和1个公安部,分别接管与之相对应的原国民党中央机构与省市机构,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军事单位、工矿企业、学校、银行、医院、电台、报社、国营商店、仓库、交通运输、水利工程、公共设施等单位和机关的一切物资财产、档案材料和全部人员。
以上各机构属于市政范围的,在军管时期逐渐归还人民政府管辖,不属市政范围的如原国民党中央及四川省的事业单位则暂时先由军管会代接、代管,听候中央及西南军政委员会的指示办理接管。
接管工作首先是保持完整,避免破坏与损失,接收和管理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接”包括移交、清点和接收;“管”包括工作的继续或恢复、整理及改造。
军管会成立后即派出军事代表进驻各接管单位,随即召开职工大会、座谈会,宣布接管命令,约法八章,安定职工情绪,动员他们参加清点接管工作。
国民党政权的几个老兵工厂多在抗战时期迁渝,是这次接管的重点,军管会极其重视。二十一厂(今长安厂)及其分厂(今建设厂)造步枪、手枪、轻重机枪;二十四厂(今二钢厂)炼电炉钢;二十五厂造八二炮;二十九厂(今重钢)炼轧钢和普通钢;三十厂造手榴弹;汉阳兵工厂迁渝后分为五十厂(今望江厂)造登陆艇、火炮,和十厂(今江陵厂)造炮弹;铜元局(今大江厂)是刘湘创办的,造子弹。
12月7日,军管会陈锡联副主任召集这8个兵工厂的厂长座谈,希望他们配合军代表搞好接管工作,尤其要安抚工人,保护好机器设备,防止坏人破坏。厂长们纷纷表态,愿遵守新政府法令,听从军代表安排,圆满完成交接工作。
兵工系统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点,厂里亦有中共地下组织,接管工作比较顺利,到12月底,接管工作基本完毕并陆续复工。复工后的国防厂加紧生产军工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03

接管工作中遇到的破坏活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警备司令部于1949年12月5日破获一起冒充人民解放军名义组织非法武装接管工厂物资的案件。为首犯人刘大申,四川宜宾人,28岁,原国民党军某部排长,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当时据其意愿发给路费遣送回原籍。
刘大申自1949年6月来渝,在居民邹志忠家当佣工,暗地纠合二十一厂工人任居礼等人,假冒中央人民政府来渝地下工作人员名义,先后在本市各工厂、商店、影戏院吸收盲从分子300多人,成立所谓地下组织“申工业”,并炮制“革命的工作计划”文件,于重庆解放次日公开进行种种非法活动。
这伙不法分子冒充中国人民解放军,印制了五角星军帽,“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伯承第十一军”字样的肩章,改编国民党保民军第一军第三营,收缴枪支若干,招收军统官兵10多人。
3日内,这伙不法分子收集到长短枪300多支,利用国民党十一区公所驻地,成立所谓“解放军人民区政府”,张贴布告迷惑市民,向当地居民任意筹派粮款,滥发伪造的“解放军米票”,又派出大批便衣武装四处搜寻仓库物资,企图盗窃国家财产。
该非法武装组织先后“接管”兵工厂28艘登陆艇,私营裕华、申新纺纱厂,且图谋查封南岸上浩新码头英国太古公司仓库,因该公司人员以外商财产不能乱动的理由拒绝而未遂。刘大申又派人出面解决裕华纱厂劳资纠纷,妄图从中获利。
12月5日,这批破坏分子被重庆警备司令部抓获。军管会本着“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原则将刘犯处以极刑,军统分子交军管会处理,其余皆教育后遣散。经过此事后,重庆军管会发布告示,凡接管及物资的调动一律以军管会正式命令或函件为准。因为政令及时,处置有效,之后再没发生过此类案件。
随着接管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1949年12月1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成立及其所属各职能部门相继建立,到1950年1月,重庆接管工作的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尚在接管中的交由重庆市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接手,已接收完毕的则开始转向管理。
1950年1月23日,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标志着重庆市整个接管工作胜利结束。 
刘志渝/文


抱陽書院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