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为郡小吏 ,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 ,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 ,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嬴政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 ,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 ,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秦王政十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联合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 。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 ;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李斯为什么会败于赵高?如果我们了解了以下几点,对这个问题就不再会感到不可理解。在始皇时期,李斯的地位已经达到了最高一级,不可能再升高了。而赵高,虽然身份是宦官,品质是小人,也怀有升官掌权直至位极人臣的心思。这也不能说是错误。李斯要保,赵高要争,要斗,这个李斯是知道的。李斯不知道的是,赵高的野心,并不像李斯估计的那样小。也就是说,李斯低估了赵高。赵高的最终目的,至少是独揽朝廷大权。这样子的赵高,李斯根本就没有想到。李斯“知己不知彼”。李斯之所以在沙丘与赵高合作,是信服了赵高的分析。他把蒙恬作为最重要的对手,联合赵高,矫诏除掉扶苏与蒙恬。这样,李斯就以为,在大秦帝国政界,自己就没有分量足够的对手了。李斯肯定自以为这个想法不错。表面上看确实是这样。功劳和才能,还有谁比自己更强呢?至于皇帝,是自己矫诏拥立的,肯定会感谢自己、信任自己、倚靠自己。长保富贵,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在政治上,昨天的盟友很可能是今天的敌手。赵高跟李斯结盟,拥立二世成功之后,马上就把李斯当成了最大的敌手。从李斯这边来说,秦始皇在沙丘死去的时候,如果他主动想到了赵高劝说他的那些理由,为自身长保富贵打算,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联合赵高,矫诏拥立胡亥。拥立胡亥成功之后,应该立即着手剪除赵高的势力,甚至在肉体上消灭赵高。他在被动中接受了赵高的阴谋。历史不是“李斯联合赵高,发动沙丘之变”,恰恰相反,历史是“赵高联合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从此之后,李斯就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主动做过一件大事。李斯知道自己已然跟赵高成为最主要的政治敌手之后,仍然小看赵高。他觉得自己以丞相之尊兼有拥立之功,对付个把赵高,是绰绰有余,根本就没把对方放在眼里。以至于一次次错失机会,直到最后局面再也无法逆转,事情已无法收拾的时候,他才跟皇帝说赵高要谋反。其实这也是诬告,李斯并没有掌握任何赵高谋反的证据。李斯这也是急了乱咬。如果他脑筋还清醒的话,就知道这么说根本就没用。二世继位之后,长期不见群臣,他几乎就只从赵高那里获得关于国家局势的报告。赵高也极力撺掇二世荒唐游幸。那李斯怎么能指望,通过一份书面报告,说赵高谋反,皇帝就会相信自己呢?皇帝接到报告,可能会这样想:“赵高先说你谋反,你后说赵高谋反。你的话不能信。”“赵高,我天天都见,他的建议,都是让我高兴的事情,怎么可能谋反?我们知道,凡是跟皇帝关系密切的人,接近权力中心的人,相对于其他人,在权力斗争中占有优势。也因此,历代想要固宠的人,无不想方设法打听皇帝的爱好,揣摩皇帝的心思,不惜重金打通与皇帝的联络渠道。但李斯却不此之图,在与皇帝的联络中,居然借助自己的敌手!敌手怎么会给他这样的好机会呢?
李斯贵为丞相,百官之首,但没有自己的私人势力集团。这也许是秦始皇没有怀疑他的原因。李斯为什么没有建立自己的集团?据分析,可能跟吕不韦的命运有关。吕不韦在秦国建立了自己庞大的政治势力集团,李斯初到秦国,就参加了这个集团。但始皇帝亲政之后,很快就摧毁了这个集团,李斯作为集团一份子,受到牵连。李斯亲眼看见了吕不韦集团的败亡,可能他会暗暗地想:以后我坐到吕不韦那个位子,绝对不能像他这样干。
他的敌手赵高很快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胁迫一些朝臣,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真心投靠的朝臣,很快建立了一个与李斯相对的集团。等到这个集团实力坐大,李斯想要反击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综合以上三点我要说的是,羊一辈子都在防狼,但是羊不知道,绝大数羊都是被牧羊人吃掉的。没有什么比在不知道真正的对手死去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