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计算 找华算】理论计算助攻顶刊,50000+成功案例,全职海归技术团队、正版商业软件版权!经费预存选华算:双十一重磅加码,高至30%预存增值!研究背景水系锌金属电池(AZMBs)因具有安全性高、成本低和环境友好性等优点而有望取代锂离子电池。然而,由不稳定的电解质-负极界面引起的析氢反应(HERs)和腐蚀反应严重阻碍了AZMBs的实际应用。为了减轻电解液-电极界面的不可逆副反应,必须减少锌的腐蚀并提高界面的稳定性。目前,原位构建固态电解质界面(SEI)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它能有效地抑制析氢副反应并调节锌离子在锌负极上的均匀沉积。成果简介鉴于此,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徐林和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高性能计算研究所(IHPC)Yong-Wei Zhang(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在锌负极上构建了原位SEI并揭示了原位形成的硫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界面(SCSEI)中-SO3和ZnS对ZnSO4电解质中锌负极的化学作用。结构表征和DFT表明,-SO3的引入不仅可以降低[Zn(H2O)6]2+的脱溶剂化能,还可以增强ZnS/Zn界面的稳定性,使ZnS/Zn界面电场均匀化,从而显著改善Zn2+的动力学和均匀沉积。由于ZnS和-SO3的协同作用,在对称电池内实现了1500 h的高循环稳定性,并且以NH4V4O10为正极的全电池在5 A g-1下可稳定运行超过2000次。相关成果以“Sulfurized Composite Interphase Enables a Highly Reversible Zn Anode”为题发表在Angew上。图文导读图1 SCSEI@Zn负极和裸锌负极上锌沉积机理示意图。团队通过调控电解质策略在锌表面构建了原位界面保护层,以提高锌负极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有添加剂的电池在循环过程中,锌表面原位形成了硫化复合电解质复合固态电解质界面(SCSEI@Zn)。在锌负极表面原位形成的这一保护层,不仅增强了界面稳定性,减少了腐蚀副反应,还有利于降低[Zn(H2O)6]2+的脱溶剂化能,保证了Zn2+的均匀沉积(图1a)。相反,在循环过程中,锌负极在没有添加剂的电解质中会发生腐蚀和钝化副反应,表面形成并积累疏松多孔的Zn4(OH)SO4·xH2O(ZSH)副产物,不均匀沉积还形成了锌枝晶(图1b)。图2 SEI的表征。作者采用XPS、TEM、TOF-SIMS技术和MD模拟技术探究了锌负极上SEI的组成和形态结构。S 2p XPS光谱显示,在含Flu的ZnSO4电解液中循环后的锌负极表面存在SO42-强峰、-SO3弱峰和ZnS峰(图2a)。Ar+溅射至60 s后,锌负极上-SO3和ZnS的含量分别增加到11.4%和27.6%,这两种成分可能是由SO42-的还原分解形成的。O 1s光谱显示,溅射后锌负极上的C=O含量急剧下降。对于在含Flu的ZnSO4电解液中循环的锌阳极,三维(3D)可视化显示,随着深度蚀刻600 s,ZnS和-SO3的含量逐渐增加,表明锌负极表面形成的硫化物复合固态电解质界面(SCSEI)是ZnS@SO3杂化层(图2c、d)。高角度环形暗场(HAADF)图像显示,锌金属表面存在一层超薄的保护膜(图2e)。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X)成像显示,样品中元素(C、O、S、Zn)分布均匀。高分辨率TEM (HRTEM)图像显示,在非晶态SEI区域存在明显的空位缺陷,也进一步证实SEI由SO3和ZnS两种物质组成。采用MD模拟的ZnS@SO3系统的能量变化过程显示,在1500 fs的MD模拟平衡后,系统能量稳定在-332 eV左右,这种平衡状态持续到10000 fs,证实了原位形成的ZnS@SO3复合材料在锌表面上非常稳定(图2h)。图3 采用裸锌负极和SCSEI@Zn负极的对称Zn//Zn电池的循环性能。团队在半电池中探究了在裸Zn和SCSEI@Zn上Zn2+沉积/剥离的稳定性和可逆性。在1 mA cm-2的电流密度和1 mAh cm-2的面积容量下,对称电池中SCSEI@Zn显示出2800 h的长期循环稳定性,优于裸锌360 h的循环寿命(图3a)。即使在常规条件下(5 mA cm-2和5 mAh cm-2),使用SCSEI@Zn负极的电池仍然实现280 h的稳定循环(图3b)。此外,倍率性能显示,SCSEI@Zn负极在电流密度由0.5 mA cm-2升到15 mA cm-2再回到0.5 mA cm-2的过程中具有平坦的电压分布和较小的电压滞后(图3c)。在10 mA cm-2的高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超过1500 h的累计沉积容量可达到7.5 Ah cm-2(图3d)。在5 mA cm-2的电流密度和1 mAh cm-2的沉积容量下,SCSEI@Zn负极在1790次循环中的平均库伦效率高达99.55%(图3e)。上述结果表明,SCSEI@Zn负极的稳定性明显优于裸锌负极。图4 SCSEI@Zn和裸锌负极在三电极体系中的性能和锌离子沉积形貌表征。作者采用三电极体系进一步研究了SCSEI@Zn在锌离子沉积/剥离过程中的调控和保护机理。计时安培曲线显示,在-150 mV恒定过电位下,SCSEI@Zn负极的2D扩散时间比裸锌负极快,3D扩散响应电流密度比裸锌负极低,表明SCSEI@Zn负极能有效地引导Zn2+均匀沉积(图4a)。裸锌负极上Zn2+的2D扩散会导致“尖端效应”和随后有害的枝晶生长。线性扫描伏安(LSV)曲线显示,SCSEI层的引入使析氢电位(-1.121 V vs Ag/AgCl)显著高于裸锌负极(-1.063 V vs Ag/AgCl)。腐蚀电流密度从裸锌负极的0.35 mA cm-2下降到SCSEI@Zn负极的0.14 mA cm-2(图4c)。降低的HER电位和腐蚀电流证实了SCSEI@Zn负极具有抑制化学腐蚀的作用。作者采用SEM观测了裸Zn和SCSEI@Zn负极沉积锌的形貌演变过程。经过20次循环后,裸锌负极表面被片状枝晶和一些六边形副产物覆盖(图4d、e)。SCSEI@Zn负极的表面经历Zn2+沉积后仍然表现出非常光滑致密的特征(图4f、g)。实时原位光学显微镜显示,裸锌负极上沉积20 min后会出现一些松散无序的聚集和突起,并不断生长成不可逆的枝晶(图4h),而SCSEI@Zn负极在整个沉积过程中表面保持光滑,且沉积层更加紧密(图4i)。图5 锌脱溶剂化扩散机理的理论探究。团队通过DFT计算模拟了SCSEI@Zn上Zn(H2O)x2+(x=0-6的整数)的脱溶剂化过程。得益于-SO3与[Zn(H2O)6]2+中活性水分子的相互作用,ZnS@SO3的脱溶剂化过程明显加快(图5a)。ZnS@SO3的脱溶剂化能仅为3.52 eV,远低于纯ZnS的脱溶剂化能(5.25 eV),表明-SO3阴离子可以促进水合Zn2+的脱溶剂化过程。Zn/ZnS@SO3界面处的电荷密度差显示,由于在ZnS@SO3层中存在不饱和化学键(-SO3衍生的“O”),电子在Zn/ZnS界面处重新排列,形成了一个内置电场,既保证了界面的稳定性,又有效地促进Zn2+的可逆扩散(图5c、d)。另一方面,裸锌负极的活化能高达31.09 kJ mol-1,而SCSEI@Zn负极的活化能活化能下降至18.77 kJ mol-1,表明Zn2+在SCSEI@Zn中的传输动力学提高(图5e)。XRD图显示,SCSEI@Zn负极经过20次循环后,表面没有出现明显的副产物(ZSH),表明在水系电解质中锌负极的副反应得到了有效抑制(图5f)。原位拉曼光谱也显示,SCSEI@Zn负极上980 cm-1(v-SO42-)处代表羟基硫酸锌副产物的振动峰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强度逐渐降低,说明SCSEI有效抑制副产物积累和腐蚀反应(图5g)。图6 采用SCSEI@Zn和裸锌负极的Zn//NVO全电池性能。团队将ZnS@SO3层应用在全电池中并测试了其性能。采用铵钒氧化物(NH4V4O10,NVO)正极和SCSEI@Zn负极的全电池在2000次循环后表现出207.9 mAh g-1的稳定放电容量,并且在2000次循环中具有接近100%的高库伦效率(图6a)。在0.1 A g-1至10 A g-1的倍率下,使用SCSEI@Zn负极的全电池的容量为375.4至236.8 mAh g-1,比使用裸锌负极的全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容量更高(图6b)。全电池的自放电曲线显示,SCSEI@Zn负极有效地提高了电化学性能,其库伦效率从裸锌负极的82%提高到94.5%(图6c、d)。采用SCSEI@Zn负极组装的软包全电池在1 A g-1下可稳定循环65次(图6e)。文献信息Sulfurized Composite Interphase Enables a Highly Reversible Zn Anode. (Angew, 2024. DOI: 10.1002/anie.202419495)https://doi.org/10.1002/anie.202419495. 做计算,找华算 🏅 我们提供专业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生物模拟、量子化学、机器学习、有限元仿真等代算服务。🎯我们的理论计算服务,累计助力5️⃣0️⃣0️⃣0️⃣0️⃣➕篇科研成果,计算数据已发表在Nature & Science正刊及大子刊、JACS、Angew、PNAS、AM系列等国际顶刊。 👏👏👏👉 点击阅读原文加我,探索更多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