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的祖先由距今约5000万年前的北美洲野骆驼进化而来,大约在300万年前开始进入欧亚大陆。来到我国后,依其习性特征,自然定居在蒙古高原和西北内陆。大量史料证明,至少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父系氏族社会,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就已经把骆驼训化。在远古岩画中,有许多双峰驼、单峰驼的形象。先秦古籍《逸周书》记载:“伊尹为县令,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匈奴、楼烦、月氏诸国,以骆驼、野马……为献”。伊尹为商王朝开国大臣,这表明在商代之前北方游牧民族就将骆驼视为珍稀动物向中原王朝进献。《史记·匈奴列传》也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
骆驼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适应风大沙多、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的荒漠条件,在机体构造、器官功能、生活习性诸方面,形成了与其他家畜明显不同的特点。它的驼峰、肌肉和血液都有极强的储存营养水分能力,因而有持久的耐力。
骆驼毛色多为紫中带红带黄,故又称紫驼、红驼或金驼。白色驼十分稀少,被奉为上品。骆驼的寿命长达三四十年,母驼怀胎13个月,三四岁即可成年。作为骑乘,那高耸的双峰,就是天然的保护屏障;用来驼运货物,可驼载三四百斤,日行百里,一周不给水草仍行动自如。
骆驼在忠实地为人类役用的同时,还出产毛、绒、奶等。骆驼一年能剪毛7~8斤,驼毛驼绒是相对稀缺的动物纤维。驼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母驼产奶期14个月,日产2~3斤。据蒙医典记载,驼奶还具有治疗腹胀、腹肿、虫疾、水肿、痔疮等疗效。元诗有“六月椒香驼贡乳,九月雷隐菌收钉”的诗句(马祖常《上京翰苑抒怀》)。
驼肉是低脂肪、高蛋白的天然绿色产品,高产个体可出肉800斤以上,尤以驼峰味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有“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丽人行》)的诗句,说明在唐代驼峰就是上层社会的名食,以后也历来是宴席上的“八珍”之一。至于驼掌,因其肉质异常细腻柔软富有弹性,加上极为稀缺,历来与熊掌、燕窝、猴头蘑齐名,是久负盛名的佳肴。元诗中也有“醺人惟马湩、劝客有驼蹄”的描写(柳贯《上都诗》)。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
——《苍天般的阿拉善》歌词
在交通工具十分落后的古代,是骆驼,走出了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交融,使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相互传播。
西汉末年,昭君出塞后与匈奴首领和亲的队伍中,就有珍贵的白驼。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在《寨儿令·题〈昭君出塞图〉》写道:“翠车前白橐驼,雕笼内锦鹦哥。”北朝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中有“愿借明驼千金足,送儿还故乡”。
特别是唐代,“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张籍《凉州词》),形象地反映了驼队的壮观和繁忙。宋金辽时期,北方的养驼业仍在发展。南宋诗人严羽在《塞下曲》中,描写了“渺渺云沙散橐驼,西风黄叶渡黄河”的塞外景象。
元朝疆城的空前广阔,元上都、大都通往国内各地和西亚、欧洲驿路、驿站的开辟,促进了养驼和驼运业的进一步发展。“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萨都制《上京即事》),反映了元朝皇帝在上都将骆驼作为礼品赏赐王公贵族的习俗;“雨过草肥金络马,月明山转紫驼车”(胡助《送阁学士赴上都》),描写了为皇室和官员拉运辎重的华贵驼车。下面几首诗,则分别反映了驼运人的艰辛,驼路的四通八达和驼运繁忙:
杂沓毡车百辆多,五更冲雪渡滦河。
当辕老妪行程惯,倚岸敲冰饮橐驼。
——乃集《塞上五曲(二)》
椎髻使来交趾国,橐驼车宿李陵台。
遥闻彻夜铃声过,知是六宫瓜果回。
——贡师泰《滦水曲》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马祖常《河湟书事》
在清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征用大批驼队为军队运送粮食、枪械等多种军用物资。著名商号“大盛魁”的创始人,就是在清军中服杂役、拉骆驼后才起家的。当年的归化城(呼和浩特旧城),很快发展成商贾如云、店铺林立的重要商埠。其中骆驼逾16万峰,时人称之为“万驼之城”。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来归化城巡幸时,曾写下“森森万骑历驼城,沙塞风清碛路平”的诗句(《出塞诗》)。清代有许多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养驼、驼运和商贸情况:
掣马驱驼半妇人,白羊黄犊亦随身。
——钱良择《途遇喀尔喀南徒者》
大漠秋空百草肥,牛羊腾趠驼马威。
——卢菘《秋塞吟》
驱驼市马语哗然,乞布求茶列帐前。
——钱良择《竹枝词》
白日鼯鼪跳客路,斜阳驼马走荒城。
——宝琳《花马池口外》
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骆驼仍然有着用武之地。在草原、沙漠、戈壁的深处,牧民们辅助性的短途运输和日常生活,仍离不开骆驼……
“尊贵高尚的骆驼神,带来佑护和吉祥”
——蒙古族祭驼祝词
从古至今,骆驼始终被人们视作吉祥和深情的象征,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远古时期的游牧民族,就把最好的骆驼挑选出来,敬献给天地、山神、树神,不使用不宰杀,终生供养。从汉代开始,从宫廷到民间,开始有摆供骆驼雕象的习俗。到了唐代,一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还将骆驼俑作为随葬品入葬。从西安墓中出土的骑驼陶俑,骆驼卧地,胡人骑在双峰间,服饰色彩绚丽,姿式生动传神。唐宋以后,供奉的驼像由陶制品发展到瓷、石、木、玉、铜、金、银等多种制品,牧民们更是将驼像世代相传,摆供家中,焚香祈祷。
阿拉善地区因养驼数量多、质量好而被誉为“大漠驼乡”。蒙古族牧民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歌舞、体育、娱乐、祭祀等活动,形成了民族特色浓郁、地区特色鲜明的骆驼文化。
役使骆驼同役使其他家畜一样,也要整备相应的器具。蒙古族发明制作了一整套样式独特、别具一格的驼具。其原料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木材为主,主要分为绳类、驼鞍和驼架。驼鞍是专供骑人用的鞍具,由鞍片、鞍屉、驼蹬、肚带等组成。其中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的驼鞍,是价值极高的民族工艺品。驼架包括鞍扇子、架杆和捆绑它们的横档绳等,是长途重载不可缺少的用具。
为了颂扬骆驼的功绩,并希冀驼群繁殖增收,蒙古族牧民创作了索尔吉纳舞,即公驼舞或金驼舞。每逢秋季分驼群时,男女老幼拉手成排,边唱赞驼之歌边踏步起舞。其中有两人分别扮演公母骆驼,模仿骆驼昂首颠跑,相互在队形中穿插追逐嬉戏。待“公驼”将“母驼”捉住后,换人表演。循环反复,尽兴而散。
赛骆驼,是内蒙古草原上许多地方那达慕盛会上不可缺少的娱乐竞技活动。它分为近程赛和远程赛两种,近程赛3~5公里,远程赛5公里以上,以10公里居多。比赛前,一般要举行隆重的“唤风”仪式,骑手们驱驼绕燃烧的香火三圈,并接过送行人敬献的银碗美酒一饮而尽,然后到起跑线上等待比赛。比赛时,群驼你追我赶,争先恐后,最高时速可达80公里,连骏马也难以匹敌。赛事结束后,还要重新类似“唤风”仪式的“接风”仪式,并当场发奖,有的地方万米驼赛的奖品是一峰骆驼。
驼球比赛,更是一项具有浓郁草原特色的赛事。它的比赛规则与马球类似,每队4~6人,驼球场地长150米,宽100米,球门宽4米。每场分上下半场,各10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以击入对方球门球数多者为胜。若平局,进行10分钟的加时赛,如仍未决出胜负,就进行“点球大战”。
蒙古族牧民在与骆驼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骆驼的崇拜也发展到极致。佛教传入后,他们除了将最好的骆驼敬献给山神外,同时另选一峰敬献给佛,作为佛之骑乘,也是不使用不宰杀,终生供养。此外,对驼群中为全家作出巨大贡献的骆驼视为“功臣”驼,退役后不宰杀不转售,终生供养。在一些养驼区,还盛行着将骆驼作为实体祭祀的习俗。这种祭驼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祭儿驼(种公驼)、祭母驼、祭驼群等。
祭儿驼分为家祭和公祭。有首小诗描绘了牧民家庭祭儿驼的情况:
大年三十夜,各家祭儿驼。
天地同迎春,人畜呈吉祥。
庙祭又称公祭,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种公驼发情期间,牧民们赶着驼群从四面八方来到几驼庙共同祭祀。仪式上,牧民们在庙内的骆驼神前摆放供品,主持人手捧哈达,面对骆驼神朗诵祝词,大意是:
尊贵高尚的骆驼神啊,
请给你的驼群,
带来佑护和吉祥吧!
让你的母胎全部怀胎,
让你的子孙具有雄伟的身材,
让你的种群壮大和发展!
祭母驼日期是在祭儿驼结束后,母驼产羔前一个月内,以祭火神的形式,由各牧户依次在各自家中进行。祭驼群则是在每年驼群膘肥体壮的秋季,由各牧户各自举行,并邀请众多亲朋好友参加,共享丰收喜悦。各牧户都尽量找回自己所有的骆驼,其中献给山神、佛主和自家的功臣驼必须找回,如果其中一种出现空缺,则在仪式上重新选定继承者,确保永续不断。
蒙古族的骆驼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一朵奇葩。近些年来,阿拉善、巴彦淖尔、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盟市的许多养驼区,每年还举办专门的骆驼文化节。额济纳旗早在2000年就举办了首届骆驼节,阿拉善盟现有骆驼10万余峰,今年11月举办首届万峰骆驼文化节。在活动项目上,既有驼运技能、驼具制作、骆驼驾驭等表演,又有赛驼、驼球、骆驼选美等赛事,同时穿插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经贸等活动。通过举办骆驼文化节,进一步弘扬了崇尚自然、与人为善、知恩图报、弃恶扬善等朴素理念,丰富了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保护骆驼的意识。
“骆驼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有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充满希望的绿色”
——一位哲人的话
骆驼精神,始终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大动力。
有一首蒙古族诗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赞美了骆驼精神:
骆驼,草原民族的神圣骑乘,
骆驼,坚韧不拔的大地精灵。
她那高大的身影,
赐予我信心和力量。
在那高耸入云的山峰间,
有牧人的孩子成长的岁月,
他们向往比驼峰还高的天空,
长大以后成为大漠的脊梁。
我区著名词作家火华,在一首《金色的骆驼》歌词中抒情咏志:
骆驼啊骆驼,金色的骆驼,
你驼我走过浩瀚的沙漠。
在那干渴的旅途上,
领我走到粼粼碧波。
在那暴风雨袭来的时候,
你用身体温暖了我。
啊,骆驼,有你引路,
我知道应该怎样生活。
骆驼啊骆驼,金色的骆驼,
你是一座行走的山坡。
风沙漫漫你昂首天外,
烈日炎炎决不退缩。
没有叹息,没有哀怨,
永远是一支奋进的歌。
啊,骆驼,有你引路,
我知道怎样开拓。
历史上,人们就用骆驼来比喻那些肯于吃苦、勇于进取者。胡适先生就曾将徽商称为“徽骆驼”。人们把那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也誉之为“骆驼”。叶剑英元帅曾这样评价任弼时:“他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任何的个人计较。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这既是对任弼时同志骆驼精神的高度赞扬,也是对骆驼精神的最好概括。
郭沫若也写过一首《骆驼》的诗歌。诗中更是用骆驼来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领袖,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从黑暗走向黎明,并永不停步地进行新的长征:
骆驼,你,沙漠的船,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暴风雨来时,旅行者紧紧依靠着你,
渡过了艰难。
……
看啊,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