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有朋友问,你有反插毛瑟枪的照片吗?抱歉,第一看到私信时已经过期了,无法回复了,第二,我也没找到。[抠鼻]
不过我推荐你一个人,一部电影。此人“老柴说”,电影《椰林曲》。这里你就能看到,反插毛瑟的例子。“老柴说”中他介绍过,为什么有正、反两种别枪。引用“老柴说”中的内容。他在介绍新、旧两版平原游击队时,李向阳使用双枪的不同。估计这个细节大伙都清楚。
小时候最喜欢看的是铁道游击队,当时总在铁路沿线跑来跑去。当然,会有磕碰,也没少受伤。现在还是认为将毛瑟发挥到极致的电影,应该还是铁道游击队。与日本不同,战争时期咱们是没得选,只能仿制而不能自行设计,向外采购也没有什么好武器。也许正因为特殊环境,最后才会让毛瑟在这片土地大放异彩。
原本手枪作为一种威力较小、射程较短的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通常较为有限。一般来说,手枪主要用于装备军队中的指挥官,以及一些操作重型装备的士兵(如机枪手、炮手、坦克驾驶员等),因为长枪会妨碍他们的工作。因此,在军队中,短管武器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其他更适合战斗的常规武器。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的战争中,特别是在军阀混战时期,速射手枪有时被证明是一种比战场上仍大量使用的装填式火绳枪(使用黑火药)更先进、更有效的武器。更不用说在当时20年代甚至30年代的一些战斗中,近身肉搏战通常以长矛和刀剑为主,而这些往往决定了战斗的胜负。此时,还是因为技术与条件落后,火器装备依然短缺,还不能装备所有士兵。
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枪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手枪因其携带方便、容易藏于衣服之中,也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面对内战引发的动荡、失序和猖獗的街头匪患,普通人也希望能拥有一件武器保护自己。
这些因素导致了手枪的极大普及。从小型袖珍手枪到笨重的军用手枪,各种类型的手枪都深受国人的欢迎。而需求催生供给,无论是向民间出售还是为军队提供,各种手枪的销售在蓬勃发展。手枪不仅以数万计从国外进口,还在国内生产。这些生产既包括正规武器工厂,也包括大量非专业的手工作坊。装备与使用之所以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国际对手枪没有禁运限制。
正规枪械工厂生产的手枪,即使是仿制品(即未经授权的复制品),其质量通常较为可靠,与原版相差无几。而那些由手工艺人“土法制造”的“土枪”,则时常更容易对自己的使用者造成危险,而不是敌人。
20-30年代制造的部分手枪型号
或许,此时最为普及、最受欢迎的手枪就是德国制造的毛瑟C.96,它在欧洲被称为“扫帚柄”(Broomhandle)。这种“大而吓人的”手枪在这里更现代化、更精良的武器还要令人向往。因为没有其它选项,以至于不惜高价大量购买这种手枪。
“盒子炮”的手枪的兴趣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开始。当时,曾试图向毛瑟公司购买生产C.96手枪的设备,但遭到了公司所有者保罗·毛瑟的拒绝,他希望将这种武器的垄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不得不向德国购买成品手枪。从1916年至1936年,军队和警察从德国获得了约30万支毛瑟C.96,占德国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咱们也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96用户。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如一些俄国历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苏联的大量订单拯救了毛瑟公司。苏联仅订购了3万支C.96,数量相对较少,而真正帮助毛瑟公司度过德国战后严重通货膨胀和经济困难的是东方的庞大订单。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因巨额赔款及武器生产和贸易的种种限制,严重削弱了其军工业的地位。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一些企业利用德国军工业的衰退开始非法仿制德国武器。根据“失败者受制于胜利者”的原则,这些行为基本无视国际法。西班牙的枪械制造商在这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大规模生产未经许可的毛瑟C.96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数万甚至数十万的规模大量仿制毛瑟C.96,这些仿制品往往只能在外观上与原版有些许相似。无论是西班牙还是中国,对毛瑟C.96的生产最初都试图精确复制原版,但很快就带上了各自“民族特色”,体现在工艺上的简化和粗糙程度。可以理解的是,这些西班牙和尤其是国人的仿制毛瑟手枪在性能和战斗表现上经常令人失望,但它们的价格却低得多,这也是它们能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
毛瑟C.96在国内的流行,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个轰动一时的事件,这起事件与一位为咱们效力的英国人理查德·穆尔(Richard Moore)有关。1929年,穆尔作为上海的一名警官,与一伙持枪匪徒交火。在这场“1对7”的枪战中,穆尔用他的毛瑟C.96在短短几分钟内击毙了5名匪徒,向他们射出了27发子弹。幸存的两名受伤匪徒被穆尔逮捕。
交战中,穆尔自己也被几发子弹击中,但因穿着防弹衣得以保命,仅肩部轻伤。这次事件迅速传开,进一步提高了毛瑟C.96的声望,使其成为当时民间和警察队伍中最受追捧的手枪之一。
20世纪20年代,上海:毛瑟手枪在警匪间的双重热爱
上述事件让本已深受国人喜爱的“扫帚柄”(毛瑟C.96)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传奇手枪”。当时,国内已经拥有了近30万支毛瑟C.96,这个数量甚至足以装备整个欧洲的所有军官和警察。然而,这对于此时需求量来说仍然不够。
在全国内战的烽火中,各地军阀争相扩充军备,武器的需求不断增加。除了德国原产的毛瑟手枪,这些互相敌对的将领还开始批量购买西班牙的毛瑟C.96仿制品,不仅包括质量上乘的“阿斯特拉”(Astra)系列,还包括许多几乎无法在战斗中使用的劣质仿品,只要外观像毛瑟即可。
尽管进口了数万支西班牙“毛瑟”,这些手枪仍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国内开始自行生产毛瑟的未授权仿制品。不仅正规武器工厂参与制造,许多此前从未涉足武器生产的手工作坊也加入其中。这种状况造就了毛瑟C.96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型号多样性——这些变种多到几乎无法完整地进行分类和记录。
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制造武器所需的优质材料,以及制造者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这些仿制“毛瑟”的质量极不稳定。从质量尚可的产品,到对使用者本人构成生命威胁的“危险手枪”,质量问题极为严重。
此外,这种未经授权的仿制行为本质上是非法的,因此仿制厂并未为其生产的手枪进行任何文档登记,也没有详细的生产记录。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确切得知这些“非正规渠道生产”的毛瑟手枪的具体数量,也无法统计毛瑟C.96手枪在整个历史上实际的生产总量。
如此庞大的毛瑟C.96库存,不仅用于为指挥官和技术兵种(如工兵、机枪手等)配备手枪,还为大量普通步兵提供了武装。
在军队中,每个突击队士兵通常都会配备一把毛瑟手枪和一把大刀。这些突击队的任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突击队类似——冲入敌方阵地,并通过刀剑和弹雨近距离“清理”敌人。
此外,军队中还专门组建了由“手枪兵”组成的排和连,这些士兵全都装备“盒子炮”。通过配备手枪专用的木制枪托,这些手枪可以当作高射速、多弹匣的小型卡宾枪使用。这种配置使得手枪在战斗中的灵活性和火力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这些部队中的部分士兵装备了德国生产的毛瑟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和西班牙制造的阿斯特拉M.902和M.903自动手枪,这些手枪可以进行连发射击。国内的这些部队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已经预示了“冲锋枪兵”这一概念,而欧洲和苏联的冲锋枪部队直到二战期间才开始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咱们是这些自动毛瑟手枪的主要消费国。正因为如此,德国的“毛瑟工厂”(Mauser Werke)以及西班牙的“贝斯特吉兄弟公司”(Beistegui Hermanos)和“Unceta Y CIA公司”才大量生产这类自动手枪。实际上,自动毛瑟手枪在欧洲并不受欢迎,原因在于其连发时后坐力过大,枪口跳动严重,导致射击精度下降,几乎无法进行精准射击。然而,这些手枪的生产仍然继续,因为国内市场对“速射毛瑟”的需求极其旺盛,大部分德国和西班牙制造的产品都被销往中国。
士兵为了应对自动毛瑟手枪在连发时的强烈跳动和子弹分散,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射击方式。这种方式在现代电影中经常被展示,因为它非常具有观赏性。由于M.712和M.902在连发射击时枪口容易上扬,“毛瑟兵”选择将手枪平行于地面水平射击。通过这种方式,子弹形成水平“扇形”分布,提供了较高的火力密度,增加了命中目标的几率——即使无法击中同一目标,也更有可能击中其他敌人。
这种战术的独特性与高效性,使得士兵能够在战场上充分发挥自动毛瑟手枪的威力,同时也成为现代枪械历史上的一大特色。也有人质疑过此类射击方式并不是国人所首创,他会列举很多例子,我也无力反驳。但是绝大多数主流还是承认咱们的使用观点为独创。
“盒子炮”质量参差不齐
如前所述,咱们制造的“盒子炮”(毛瑟C.96仿制品)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
• 品质最接近德国原版的毛瑟手枪:主要出自山西兵工厂和北京-天津地区的兵工厂。这些手枪的制作工艺精良,与德国毛瑟相似度较高。
• 质量稍逊但仍然实用的产品:出自汉阳、大沽和太原的工厂。这些国家兵工厂生产的手枪大多刻有中文标记,用以标明出处。
相比之下,地下作坊制造的“盒子炮”往往试图隐藏其来源,通常仿制德国毛瑟的标记。由于作坊工匠并不了解德国毛瑟标记的实际含义,他们常常直接将仿制的标记与手枪编号一起刻在所有的仿制品上,而这些编号和标记的位置通常与德国原版不符。
此外,许多文盲或对德文、拉丁字母毫无了解的制作者在仿制时会犯下严重错误。例如,他们在复制铭文时经常刻错字母,甚至将字母翻转或完全扭曲,使得这些仿制品的标记看起来非常荒谬。
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当时地下作坊技术水平的局限性,也展现了当时混乱环境下大量仿制武器的粗糙工艺和低廉制作成本。
“盒子炮”新型号:山西.45
事实上,国人制造的所有“盒子炮”基本上都是德国毛瑟或西班牙“阿斯特拉”的更或少粗糙的仿制品,这些仿制品虽然没有进行任何创新,但国人却有一项独特的成就——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毛瑟C.96型号。这是一款被誉为“美国人梦想”的大口径毛瑟手枪!
这款.45口径“盒子炮”的诞生,源于当时国内大量存有的.45 ACP子弹。这些弹药原本是为进口的汤普森冲锋枪而准备的。为了适应这种威力巨大的弹药,山西兵工厂的工程师们(团队中除了国人,还有来自德、俄、比和美的枪械专家)决定将国内最受欢迎、最常见的毛瑟手枪改造为可以使用.45口径弹药的版本。
最终,这款更重、更笨重的毛瑟手枪诞生了,其发射的子弹具有极高的停止能力。1926年,这款手枪的研发工作正式启动,并于两年后完成。成品被官方命名为山西-45,但在民间,这款“怪物”手枪被赋予了更形象的绰号——“带盒子的龙”(龙盒炮)。
山西-45手枪
山西-45手枪以其良好的制造质量、强大的.45口径子弹和出色的100米射击精度而著称。缺点则是其较重的重量和庞大的体积,使得这款手枪比标准的毛瑟手枪更不便于携带。平均每年生产约3,000支山西-45手枪。这款“龙盒炮”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37年,直到太原被日军占领为止;因此,山西-45的总产量可能接近30,000支。
在国内,毛瑟C.96手枪及其各种仿制品是最为普及的短管武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使战争结束后,毛瑟手枪仍然在军队中服役了很多年。可以肯定地说,毛瑟手枪在中国服役的时间,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