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这片热土 | 我在农场“打苇箔”

教育   社会   2024-10-30 15:54   新疆  


我与这片热土


1970年,我在兵团石河子下野地五场(今第八师133团)机枪连(民兵武装连)工作时,发现在排碱大渠和多水的洼塘里到处生长着大片的芦苇。
当时,下五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和棉花。秋季棉花收获之前,我们连队决定突击编制一批芦苇箔,为即将登场的棉花准备充足的“晒床”。
编芦苇箔就要割芦苇。我们浇水排30多名男青年,接到割芦苇的任务后,就坐着连队的大马车、拖拉机,早出晚归去老苇湖割芦苇。我们每人一把快镰一根绳,奋战了3天,就割回所需的芦苇,摊开在连队大场(粮食场)上。
剥苇叶就是给芦苇来个净身,剥去它们身上卷缩的残叶,把它们变成一根根干净利索的苇秆。这些活计连队当然交给了妇女排。其实剥苇叶也是一件危险活,稍不注意,手就会被锋利的苇杈拉出一道口 子,流血不止。所以,连长赵振林再三强调妇女们,剥苇叶时一定要戴好手套,防止把手划伤。 
农场人来自五湖四海,“打苇箔”的手艺自然不在话下。那时,我在农场见过的苇箔,大都是以麻绳或者线绳为经线,用芦苇做纬线编制而成。最初编织苇箔,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完成。方法是在木架上搭好所需的几道经绳,将芦苇一根根接替横在木架上,一人负责递续芦苇,另一人负责将绳槌两端的砖头交叉扭结,随后两人同时勒紧一条条的经绳把芦苇勒住,使芦苇之间挨得更紧实,或许是为了强调用 力,才叫“打苇箔”。 
那时,农场生产物资匮乏,苇箔既是实用物,又可以做装饰品;既可以围成囤存放东西,又可和芦苇把子一样用于房屋建筑;还能搭凉棚,建地窝子、干打垒住房,用作柴火棚的门帘以及晒棉花的晒床等。那时候,农场职工家庭自行编制的苇箔花样、规格很多,都是根据用途自家编制的。我的邻居女职工贺泽秀,心灵手巧, 她用高粱秆编制了一个不大的秫秸箔子,经常用来晒辣椒、萝卜干、地瓜干等,很方 便实用。
一根芦苇一双手,一张苇箔一个家!当年在农场“打苇箔”的经历已成为回忆,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也让我更加 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通讯员 | 高永明
编   辑 | 赵倩












































































































新疆老年康乐报

老年康乐报官微
搭建与读者、老龄工作者沟通的桥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