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所有关系的背后,都是精准匹配

文摘   2024-12-17 05:21   天津  


历久弥坚的关系,必定是滋养型的。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科斯定律:任何事物,最终都一定会流向和它最匹配的人。

这个定律,放在人际关系中同样适用。

年轻时,总以为感情是纯粹的,不参杂任何杂质,不具有任何企图。

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关系的本质,是各取所需,拿你有的,换你要的。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场精确匹配的游戏。

01

利益匹配

“经过一些事,我终于明白了,金钱只认得金钱,它不会认得人。”

成年人的世界里,所谓交情只是华丽的包装,利益才是最核心的纽带。

我们和任何人的关系,往往并不取决于我们对别人有多好,而在于我们对别人有没有用。

没有人会去接触一个毫无价值的人,我们总要有与人交换的筹码。

而最直接的交换筹码,就是利益。

别怪这个世界残酷,也别抱怨人情凉薄。

没有实力加持,关系不过是虚假的泡沫,一戳就破。
02

圈层匹配

《成长的经历》中有句话说得好:

圈子和手机内存一样,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和清理。

盲目硬挤,对别人是种打扰,对自己更是一种折磨。

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

进入不适合自己的圈层,就是费力不讨好。

人生下半场,最重要的不是把所有人请进生命,而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鱼找鱼,虾找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聊不到一起的人,无需迁就,不属于自己的圈子,走进去也是无用。
03

价值匹配

在《怀念陈衡哲》中,就有一段杨绛与友人陈衡哲的描述。

他们相识于一场家庭聚会,当朋友们大谈哲学时,她二人也忍不住发表了看法,并深深被对方的睿智所折服。

后来,她们单独交谈起来,从西方哲学说到古典文学,从虚无主义说到现实主义,简直是相见恨晚。


自那以后,杨绛就常常去拜访陈衡哲,一起讨论文学,品悟人生。


她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也碰撞出了无数思想上的火花。


陈衡哲长杨绛21岁,这对忘年交,成了文学圈的一段佳话。


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


人与人交往就像踩跷跷板,和谐相处的前提,在于保持双方价值感上的平衡。


那些相伴了一生的朋友,无一例外都有着相似的志趣与灵魂。


待在一处,不管做什么都是那么合拍,默契到仿佛是一个人。


历久弥坚的感情,向来是滋养型的。


这样的情谊,才经得住岁月淘洗,扛得住世事变迁。

社会学家布劳曾提出过一个观点: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都是一种交换,每个人都是要从人际关系中获得思想与能量的交换。


这世上,永远不存在凭空而来的感情。


所有长久的关系,要么利益互换,要么资源共享,要么灵魂契合。


只有达成深度的价值匹配,感情才会牢不可破,历久弥坚。

正念正心
🌈🌈正心善良、正念无邪、有情感、有洞察、有思想好文共享🌹🌹(V:A05210613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