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按摩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
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八脉里有8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
每个穴位相当于健康“反应堆”,一按就治一大片。
内关穴:宁心安神
内关,经穴名。内,内部也。关,关卡也。我们手上的内关穴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是保护人体的关口。
中医认为,内关穴主要调理全身气机,因此“通”的作用强大,心胸从咽喉部到胸口,有问题都可以找内关,比如心脏病、心悸心慌等,包括妇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闷也都是属于心胸疾患,均可从内关穴着手调理。
可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内关穴,食指托住外关穴(在腕关节背侧、内关穴相对),两指同时按压,一捏一松50下;换左手捏拿右手内关穴50下。
外关穴:清利三焦
外关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虽然它藏在我们小手臂的两根骨头之间,但作为临床上也是常用的穴位之一,对于外感的疾病,小到感冒咳嗽,大到着凉所致的头痛,刺激外关穴都有着一定的作用效果。
医家认为“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
外关穴也被称作人体内外阳气沟通的关卡,担当着“边防”的重任。
日常调理可用拇指尖端按压右手外关穴,向下按压,按而揉之,知道产生酸、麻、胀、痛、热和走窜等感觉,维持几秒后放松,反复操作数次,左右交替。
列缺穴:通经活络
落枕是颈椎发生病变的一个前期信号,经常落枕的人,如果不及时调理预防,多半会导致颈椎病。
列缺穴对于预防颈椎病有独到的效果。在人体上,列缺穴就是我们修复头部疾病的工具。
《针灸大成》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四总穴歌,其中一句为:“头项寻列缺。”就是说脖子往上的病都可以用这穴位来治疗和调节。
日常用拇指指腹按揉列缺穴,或在列缺穴上进行推法,每天按揉3-5分钟即可。
后溪穴:利眼正脊
后溪穴,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章中,它不仅是手太阳小肠经的关键输穴,更是八脉交会的重要一环,与督脉小肠经紧密相连,能泻心火、壮阳气、调颈椎、利眼目、正脊柱。
在临床实践中,无论颈椎、腰椎还是眼睛出现问题,都可以利用这个穴位进行治疗,且效果显著。
如果你是久坐人士,可以直接把双手后溪穴的部位,放在桌沿上,来回滚动旋转手腕,会感觉微微酸痛,以达到刺激效果,方便又有效。
照海穴:治疗咽痛
嗓子痛,点揉照海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因为照海穴在奇经八脉中属阴跷,与足少阴肾经交会,为八脉交会要穴之一,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既补益又清热。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称此穴为“漏阴”,就是说这个穴位出了问题,人的肾水减少了,会造成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升。
因此,只要我们感到胸口闷得不舒服、嗓子干痛、声音嘶哑,甚至得了慢性咽炎,都可以按一按这个穴。
按摩时,可用点揉的方式,按摩此穴3~5分钟,感觉到喉咙里开始有津液(即唾液)出现,疼痛也会随之而缓解。
申脉穴:纯阳补品
"申脉"中的"申"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十二时辰中的申时,正好是气血流注于膀胱经的时候,二是伸展、延伸的意思,而"脉"则指脉络。
申脉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阳跷经脉的通奇经穴。
用这个穴位既能散除体内寒邪,又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对人体不仅起到平衡的作用,还可以使人步履轻健矫捷。
用大拇指按揉申脉穴100~200次,或者3~5分钟,坚持数天,可缓解治疗目赤肿痛、失眠。
公孙穴:摆平脾胃病
公孙穴在中医里,又称为脚上“帝王穴”。
它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脾主土,在人体的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谙合统御之道,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
脾胃一调,运化水湿的能力自然加强,梅雨季节除湿,不可不调公孙穴。
另外,脾经是坤土之经,刺激公孙穴能使更多的潮湿泥土之气(坤土之气)输送到胃部去,以降胃火。所以,一切脾胃疾病尽掌握于公孙之手。
同时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人身上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有痛经的女性朋友,可以多点揉公孙穴,效果很好哦。
足临泣穴:升发少阳
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的足临泣穴,往往被历朝历代的医家所忽略,而道家非常重视这个穴位。
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从上向下在此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临泣。
足临泣穴是胆经上的主穴之一,连通带脉,也是一个调一穴而梳理两经脉的妙穴。
足临泣主升发人体少阳之气,解散肝胆郁结之气。
最常见的是清晨起床后口苦咽干,这是典型的少阳病,体内有热,可以在临睡前点按此穴,泻肝胆之气以降逆。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