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身边统计学来说仿制药有效性,那你想要什么结果就是什么结果

文摘   时事   2025-01-22 11:59   美国  

点击蓝字关注,多点在看防失联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没想到我的读者里居然还有那么多坚信身边统计学的,不知道是科普道路艰难而崎岖,还是洗粉的道路漫长而遥远。

今天就解释一下身边统计学为什么不可信,以很多人关心的集采仿制药质量为例,采用身边统计学,你想要什么结果,身边统计学就能给你弄出个什么结果。

这个可以参考深蓝观昨天的报道集采中选药品的史上最大争议。里面有不少医生的采访,你会看到不同医生的感受并不一样,比如麻药不麻,有的说真如此,有的说没集采以前也这样。有的肿瘤医生说集采了,化疗过敏多了,但也有医生说没感觉明显变化。

你觉得谁统计对了?

为什么身边统计学在仿制药质量判断上不靠谱?很简单,你在靠个人的直观感受,很容易被“误导”。

随便举例。麻药不麻,人对麻药的反应本来就可以有很大的个体差异,遇到了麻药不麻的情况,还是麻药没反应的比例升高了?如果比例升高了,这是真的药变了,还是患者人群变了?比如以前的患者年龄性别和现在的有区别?

其它药物的疗效就更是如此。比如化疗疗效、不良反应。肿瘤患者对大部分抗肿瘤药物的应答本来就有很大差别。看到有人没应答,就说疗效差了,那过几天看到有应答,是什么?疗效变好了?

还要注意个人主观印象带来的影响。继续用化疗的例子。假设你是医生或护士,以前化疗药卖一万一个疗程,你觉得这是个合理价格——药企卖这个价很多年了,何况药监局批的药,不会有质量问题,就算有病人没应答,你可能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不说不挂在心上,至少不会往药品质量上去想。

好,现在化疗药降到100一个疗程了,只有原来价格的百分之一。你之前已经有了一万是合理价格的印象,就算你对100的药抱着开放心理,这种差价也让你格外留心。再看到病人没应答,你可能就开始想,他为什么没应答啊,是不是因为药不一样了?过两天你又碰上个没应答的,好了,你更怵了,怀疑又加深了一层。

再过两天,你的同事说XX病人治疗效果不好,你们讨论原因大概是什么,一看XX也用了100的化疗药,你就更深信不疑这个药一定有问题了。从此以后,你不光更关注每一个没应答的患者,越数这便宜药无效的病例越多,出于好心,还会小声告诉患者,这个药便宜,但效果可能不是很好,你要是有条件,不如用贵一点的。

这样日复一日强化个几个月几年,再给你看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真实世界研究,临床试验,你可能都不会改变看法了。反而会找其它证据的各种漏洞:一致性评价可能被造假,后来可能改了;真实世界研究可能是药企或XX局主导的;临床试验造假很多,凡此种种。

现在你再来代入患者,你周围很多人都说仿制药不好,看病的时候问医生,医生怎么回答你比较好?跟你说仿制药和原研药一样,这么说的医生胆子应该很大。为什么?万一你吃了仿制药不好,找他算账怎么办?稳妥的医生大概会和你说原研药证据充分,仿制药可能也差不多,或者大部分情况仿制药应该也行。心特别善,比如上面那个被100块的化疗药打击很多次的医生,可能就会更突出二者的潜在差别。

这样一番交流下来,如果你选了原研药,治疗不好,你可能没话说,至少不觉得药的质量有问题。如果选了仿制药,那你可能对疗效、副作用会特别关注,稍微和预期差一点,都会想,这药的质量大概不好。你这样的病人也会反过来影响医生,因为用了仿制药后,你可能也会把你特别留心注意到的不良反应反馈给医生。另外一边,用原研药的人可能就大条一些,没啥大反应可能都不会去说。一来二去,医患间达成了罕见共识:仿制药就是不好。

同样的主观印象还能夸大原研药的疗效,进一步加深仿制药差的印象。这都不用假设,有个现成例子:阿奇霉素。

支原体肺炎暴发的时候,很多人为找不到原研阿奇霉素烦恼,说孩子感染支原体,打仿制的阿奇霉素一直不退烧,再来几个人分享后来找到原研阿奇霉素,用了没多久就好了。

要不是有一个小小的问题,这就成完美的仿制药不行的证据了。小小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中国是全球支原体阿奇霉素耐药比例最高的国家,根据对支原体的基因测序,超过90%以上的感染都是耐药菌株。所以无论是原研还是仿制,只要是阿奇霉素就基本不会有效。

那种用什么无效,用了什么有效,只是碰上了支原体感染的疾病流程,人体在慢慢自愈。

这种主观印象可以强到什么程度?就算是整天想着循证的人,看到铺天盖地仿制阿奇霉素不好,原研阿奇霉素有用的经验分享后,可能也会嘀咕,莫非真有区别?

可实际上如果你坚持思辨,想一下这绝大部分感染者都耐药的情况下,比如说90%,即便仿制药真是个假药,你看到的治愈率差别应该是0%对10%,符合那种原研阿奇霉素有效的反馈吗?那些说原研阿奇霉素有效的,哪个会说是10个里治好了一个?

这也回到了最重要的一点:要坚持循证和思辨,不要因为跟你说XX情况的人多了,就陷到身边统计学里去。不是说别人反映的经历就要完全忽视,而是说听到别人的反馈后,你还是要透过循证和思辨的视角去看问题,不要把别人的反馈当成科学结论直接用。比如觉得碰到仿制药疗效副作用有显著差异的医生,可以注意一下到底是哪个药哪个批次,反馈到药监机构(管药品质量的是药监局,不是医保局),想自己琢磨明白的,那可以标记一下病例,看看用这个仿制药的人,和用原研药或另一个品牌仿制药的人,在基线情况(年龄性别基础身体状况)匹配的时候,是否仍然有显著差异。

否则,某某专家说某个中药可以治甲流,周围一群人说打了新冠疫苗得肺结节,这些证据层级和如今说仿制阿奇霉素不好的又有多大区别?前面那么多个坑你小心翼翼没掉进去,现在碰上一个你倒急急忙忙往里跳了?




订阅关注防失联







前沿医药,请关注




参考资料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94122


更多精彩内容见Youtube:Y博的科普园

Y博也有播客了,欢迎关注《说医解药》

小宇宙、苹果播客、Spotify同步更新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虽然只是一个科研民工,但仍然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用或者有趣的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