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跃动着文化的创新创造——2024文化发展回眸

文摘   2024-12-31 15:14   安徽  
  旧岁的余晖慢慢洒落,新年的曙光即将破晓。斗转星移间,2024年已悄然进入尾声。时光川流不息,却总有一些刻度恒久如新。这一年,在每个人的记忆相册之中,想必都有这样的画面:
  ——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一条跨越7个多世纪的中轴线,见证着中国都城营建传统的壮美秩序,微缩了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宏阔图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式美学”再次惊艳世界。

  ——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年,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最温馨的时刻。亲人团聚,灯火灿烂;围炉夜话,叙往忆昔。春节申遗,让全球感受中国人的至亲至和至美。
  ——“China Travel”(中国游)吸引国外游客人潮涌动。2024年,一波接一波的“China Travel”汹涌而来。绚烂的文化、开放的政策,让越来越多国际友人随时开启“说走就走”的中国行。
  ——网络剧《我的阿勒泰》掀起“跟着影视剧去旅游”热潮: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影旅融合”,成为文化消费新风尚。
  无论是万众瞩目的盛大时刻,还是备受关注的文化潮流,抑或是读一本书、听一出戏、赏一幅画、观一次展、看一场电影,都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记,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想象。
  文化,如春风吹拂大地、如雨露滋润心田、如阳光振奋精神、如钟声激荡灵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
  正是文化的力量,赋予我们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改革创新的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一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中华文化百花园生机盎然,神州大地升腾起“郁郁乎文哉”的恢宏气象。

  这一年,文化生活呈现新的活力。
  甘肃敦煌的“飞天少女”、福建泉州的“簪花姑娘”、黑龙江哈尔滨的“冰雪公主”……风景“定格”、旅程“出片”、游客“上镜”,城市旅拍搅动了文旅“一池春水”。数据显示,2024年旅拍市场规模将达400亿元。
  打开“云上中轴”小程序,跟随北京雨燕俯瞰北京中轴线;戴上VR眼镜,与历史人物携手故地“重游”。科技赋能,为旅游插上“智慧”的翅膀,让人们在深度沉浸中全方位感受文化的斑斓多彩。
  辽阔的乡村土地上,到处有欢快的歌、灵动的舞,到处充盈着欢声笑语。“四季村晚”蓬勃开展,“村超”“村BA”活力四射,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欢乐舞台、送戏下乡成为群众精神“充电站”。
  据统计,2024年,“四季村晚”活动共确定359个示范展示点,全国建成公共图书馆超3200个,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

  这一年,文艺创作不断攀登高峰。
  不论是春节档的《热辣滚烫》《第二十条》,还是国庆档的《志愿军:存亡之战》《只此青绿》,银幕上的悲欢离合,引发银幕外的情感共振,电影正深度走入人们的生活。2024年春节档总票房、观影人次,均刷新春节档影史纪录。
  从上海的《不眠之夜》到北京的《边城》,从山西的《又见平遥》到贵州的《天酿》,从湖南的《恰同学少年》到湖北的《知音号》,沉浸式戏剧方兴未艾,“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引领观剧潮流。
  2024年,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揭晓,25部获奖作品铺展出中华民族姹紫嫣红的美丽图景。中华文化,灿如星河,各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构筑了文学的壮丽景观。
  媒介变革重塑文艺格局,网络文艺创作活力强劲。2024年公布获奖名单的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首次将网络文艺作为独立门类列出。网文、网剧、网游承载东方神韵,成为文化出海“新三样”。2024年8月,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上线,便在全球掀起“黑神话旋风”。

 这一年,文化遗产保护展露新貌。
  长城,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在中华大地上留下雄浑有力的身影。
  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勉励大家“像守护家园一样守护好长城”。
  这些散落在大地上的遗迹,是岁月的低语、是历史的回响、是时光的印记,承载着集体的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202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探索新经验,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13.9万部(件)。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持续开展,让文物资源“家底”变得更清晰。
  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备。目前,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项目10万余项,创新设立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把“马踏飞燕”玩偶捧在手心,把精美纹饰“背”在肩上,把千古名画“穿”在身上……文物不再是博物馆里的记忆,文创让“文物”随手可及。2024年,国博推出的两款凤冠冰箱贴“一冠难求”,开售三个半月便售出14.5万个。
  从数千年的历史中走来,融入万物互联、无远弗届的数字时代,奔向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遥远的未来。如今,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激活人们的情感空间,唤醒民族的文化记忆。
  行进的中国,处处跃动着文化的创新创造,是科技与人文的共振、是历史与现代的合鸣、是心灵与时代的对话、是本土与世界的交响。
  冬日的冷冽尚未远去,早春的气息已在大地萌动。又一年春天到来之际,我们埋下新的文化种子,静候群花绽放、一路芬芳。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31日第1版,记者 刘江伟)

安徽社科界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安徽省社科联)是中共安徽省委领导下的学术性人民团体。是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传、学术交流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省委、省政府联系我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