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意义之一,就是治理要围绕发展来推进;意义之二,就是治理的目标任务设定要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相匹配;意义之三,就是治理要有利于发展、能够促进发展。这就是2024年启动的这一轮改革的时代特点。
2024年以召开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已经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如果再过5年、10年,我们回过头来看2024年,我相信,我们将会对今天所做的一切,认识更深,体会更多。因为,2024年是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元年。
(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历史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闪耀着时代的光彩。尤其是两个关键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两者之间的独特的相互关系,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中国,大踏步跨入了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新阶段。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不妨先从最基本的概念内涵分析讲起。
在当今中国,“改革”是最响亮的词。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一届党中央三中全会的主题,都是“改革”。2024年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第10个三中全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到2035年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且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这里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因为10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要“继续”10年前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及其“总目标”。
那么,10年前启动并在10后要进一步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是什么关系呢?如果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改革”前加上修饰词“深化”和“全面”,这样的理解就太简单化了。关于“改革”,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同时,他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我们只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和邓小平同志的论述对照起来读,就可以知道“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改革”一般意义上的延续,而是根据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和战略构想提出的,“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改革,强调的一是“全面”或“总体”,二是“治理”。也就是说,“全面深化改革”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又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改革,是以“治理”为目标的改革。这就是“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联系和区别。
那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10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在哪里呢?第一,两者的联系主要在改革的“总目标”上。10年前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0年后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以“治理”为总目标的改革。第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主题”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也就是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内涵,一在继续推进以“治理”为总目标的改革;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推进以“治理”为总目标的改革。
(二)
为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联系历史来做一个更生动而又鲜明的比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用“组织起来”四个字把一盘散沙的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天换地,创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活。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当我们都组织在一个个单位里时,如何激发大家活力的问题发生了。
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时,用“活跃起来”四个字把中国人民的活力激发了出来,创造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奇迹。但在中国搞活的同时,各种乱象也发生了,邓小平提出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打击犯罪,后来又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邓小平的“两手抓”理念,从全面从严治党开始,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的时候,他明确提出“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强调“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也就是说,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强调的是“活而有序”四个字。
10年后,我们要从“活而有序”阶段向“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新阶段迈进。希望大家注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时,首次强调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也就是说,2024年的中国,在中国改革历史上是从“活而有序”推进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新阶段的起点。
(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强调“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时候,引人注目地提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显然,这一全新的论断不仅深化了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认识,而且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我们知道,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尽管不能简单地说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新概括,但把这一问题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联系起来,强调这“三个相适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毫无疑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意义之一,就是治理要围绕发展来推进;意义之二,就是治理的目标任务设定要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相匹配;意义之三,就是治理要有利于发展、能够促进发展。这就是2024年启动的这一轮改革的时代特点。
我们为什么说2024年以召开和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已经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就是因为无论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的中国改革来说,还是从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中国改革推进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的新阶段,都是历史性的贡献。
(《文汇报》2024年12月29日第10版,作者为原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