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化债,谁是代价?

文摘   2024-11-15 16:51   广东  

前几个月“砸锅卖铁”这四个字火遍全国,充分表现出地方政府化债的急迫感,在我们这些群众的认知中,它通常象征着不惜一切代价、竭尽全力的决心。最近,中央直接宣布了“10万亿化地方债”的消息,一时间,各大自媒体平台沸腾了,不少大棋党开始高呼“赢赢赢”,仿佛这是中美对决的战略性胜利。然而,冷静下来想想,这“10万亿”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真的是天上掉馅饼,政府大发善心?还是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逻辑和代价?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10万亿”并不是政府真的掏出了10万亿现金来帮你还债。它更像是一种债务的延期和置换。简单来说,就是把高利息的短期债务换成低利息的长期债务。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当前的偿债压力确实减轻了,但债务本身并没有消失,只是被“软化”了。

那么,这种“软化”的代价是什么呢?首先,长期来看,债务的利息虽然降低了,但时间却拉长了。这意味着未来的某一天,你还是要还这笔钱,而且可能还要多还。这种操作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债务展期”,是一种常见的财政手段。但问题是,这种手段并非没有代价。

举个例子,就像你向朋友借了10万块钱,本来说好三年后还,但现在你告诉他,30年后还吧,每年给点利息。朋友虽然答应了,但心里肯定不爽。30年后,这10万的购买力可能只剩下几千块钱,但你还的依然是10万。这就是代价——未来的购买力被稀释了。

那么,这个代价到底由谁来承担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未来的纳税人。地方政府通过这种债务展期的手段,暂时缓解了当前的财政压力,但未来的债务依然存在,最终还是要由纳税人来承担。

这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爸爸为了暂时缓解家庭的财务压力,向银行申请了贷款展期,利息虽然低了,但债务依然存在。孩子们虽然现在不用为还债操心,但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还是要承担这笔债务。

面对这种债务展期的策略,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那些高呼“赢赢赢”的“速胜论”者所迷惑,也不要被那些唱空经济的“黑嘴”所吓倒。政府的这种操作,确实能暂时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但长远来看,债务依然存在,未来的纳税人依然要为此买单。

所以,当我们看到“10万亿化债”的消息时,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轻易被情绪所左右。要理性看待这个政策背后的代价,认清谁是最终的买单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经济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简而言之,政府化债,确实是不惜一切代价。但问题是,谁是那个代价?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蠹见君
一个真正清醒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