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文史】三处校址两次搬迁(二)
文摘
2025-01-03 07:03
内蒙古
迁入园林路
1956年1月热河省建制撤销,赤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同年3月赤峰蒙民中学改为赤峰第一中学,赤峰中学改为赤峰第二中学,盟里决定几所学校迁址新建。5月,赤峰二中与赤峰镇新生蔬菜生产合作社签订土地买卖契约,在园林路南段(于家胡同西侧)筹建新校园。这张地契是赤峰二中迁址园林路时的土地买卖契约之一。该契约主契纸1张,附购买房屋、土地及附着物明细表1张,园田亩数、产量、折合财产统计表2张,其他票据4张。卖方为赤峰县赤峰镇新生蔬菜生产合作社高朋等19人,卖方代理人为新生蔬菜生产合作社主任朱广田,买方为赤峰第二中学校,双方证人施维全,批准机关是赤峰县赤峰镇人民委员会,契书代笔人杜经之,签约时间为1956年5月。双方买卖地块坐落在于家胡同以西新生蔬菜生产合作社园旱地一段,东西宽260米,南北长160米。界内园地39亩8厘,卖价人民币5107.32元,旱地1亩4分,卖价人民币44.29元,加上地内房屋、根菜、水井、树木等折价补助款,合计人民币7043.61元。1957年6月,赤峰二中迁入园林路新址,为“三三制”完全中学。原校址新建赤峰第三中学,为初级中学。园林路校址最初的建筑布局,大体上围绕着校园中轴线形成三大功能区。中轴线以校门为起始点,自东向西前后贯通,教师(含行政)办公室、教室、礼堂、篮球场、运动场等建筑设施及校内园田地,形成一条纵向轴线。学校校门朝东,面向园林路。从校门走进校园,迎面是一栋南北走向的带有内廊的办公室,办公室略有转角,两端房间面积较大,分别设为物理、生物实验室。从办公室中间通道穿堂而过,迎面与同为南北走向礼堂的东门(正门)相对。在办公室和礼堂之间,排列着四栋东西走向的教室用房,每栋有六个教室,正面朝南,前后有窗,通透明亮。教室南侧1963年建成阶梯教室和化学实验室,教室北侧盖有一栋单身教师宿舍。礼堂是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以礼堂为界,礼堂与前面的教室、办公用房相互拱卫,构成校园的主体建筑,也形成了校园第一个功能区办公教学功能区。礼堂与后面的篮球场、400米跑道的宽阔运动场以及运动场西面被称为校园田的一大片菜地前后贯通,则形成了校园的第二个功能区一-文体活动和劳动锻炼功能区,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年代里,这里是许多校友难以忘怀的乐园。礼堂不仅是校园前后功能区的分界线,也是校园前后功能区的承接线。礼堂有东西南北四门,建筑面积771.92平方米,能容纳700左右人集会或演出。从礼堂早期照片上,我们还依稀能看到礼堂门厅上面悬挂着“新年好”的牌匾,能看到礼堂前张灯结彩的画面,在光影中我们仿佛看到当年同学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所以,礼堂既是学校集会的场所,也是文娱活动的舞台,它既是教学办公区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看作是文体劳活动区的组成部分。在这条中轴线的周边,还环绕着宿舍、食堂、菜窖、库房、校办印刷厂等,形成校园的第三个功能区周边综合服务区。综上所述,园林路校址基本形成了“一轴三区”的建筑布局,虽然最初的建筑还是砖瓦结构的平房,但布局紧凑、功能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得到充分改善。赤峰二中迁址园林路,迈出了向高中阶段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步,是赤峰二中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在迁址园林路之前,学校以初中阶段教育为主,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相对薄弱。伪满时期的“国民高等学校”虽然开设有高中阶段的课程,但初高中教育合一,所授课程除文化课外,还开设畜牧、农林等专业技术课,并在桥北龙头山下建有农场和畜牧养殖场供学生实习用,实际上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解放战争时期的赤峰中学,虽然曾办过高中班,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发展很难步入正轨。赤峰二中园林路校区教学楼
学校迁址园林路后,虽然最初只有8个高中班、4个初中班,但高中班的数量超过了初中班的数量,并扩大到原来的近3倍,标志着赤峰二中正式从以初中教育为主的完全中学转变为以高中教育为主的完全中学,成为赤峰二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赤峰二中迁址园林路也是赤峰老街区南扩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之前,“九街三市”尚是赤峰中心城区的主要轮廓,机关单位和居民区主要集中在头道街与六道街之间,六道街以南人烟稀少。1956年1月,热河省建制撤销,其北部敖汉、喀喇沁、翁牛特三旗和赤峰、乌丹、宁城三县划归昭乌达盟。中共昭乌达盟委、昭乌达人民委员会迁驻赤峰市,开始在昭乌达路(时名车站大马路)东侧修建盟委、盟公署、盟公安处办公楼。同年5月,昭乌达盟人民委员会招待所、中国建设银行昭乌达盟支行、昭乌达盟供销社等机关单位也分别与赤峰镇新生蔬菜生产合作社签订了土地买卖合同,开始兴建办公场所。赤峰二中和这些机关单位的公用地都分布在六道街以南至火车站之间,成为赤峰城区南扩的主要建设用地。可以说,赤峰二中迁址园林路是伴随着赤峰中心城区的南扩而进行的。赤峰二中迁址园林路后,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校园建设不断旧貌变新颜。1963年,在校园教学区南侧建设740余平方米的合堂教室和实验室。1983年拆除原平房办公室,建起了四层(局部5层)建筑面积为3400平方米的办公与实验楼。到1985年,学校建筑面积达到18500.77平方米。1991年,由市财政拨款135万元,学校自筹100万元,在北侧教师宿舍处建起了5031平方米的教学大楼。1992年,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80万港元,加上地方财政匹配资金,拆除原合堂教室和实验室,建设2640平方米“逸夫实验楼”,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了“逸夫实验楼”五个大字。原办公室和礼堂之间的四栋教室不再使用,推倒之后修建了喷泉池、景观长廊、雕塑和花坛等,从而在办公楼、教学楼、礼堂、逸夫实验楼的环抱之间,形成了花团锦簇、流光溢彩的中心花园。1995年3月,学校被赤峰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单位。同年4月,赤峰市绿化委员会授予赤峰二中“绿化达标单位”称号。
园林路校址示意图
学校占地面积也不断扩大,自1956年购买新生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土地之后,又陆续购置了周边的一些土地,至1985年,校园占地面积为108.64亩。2003年,赤峰二中又与赤峰学院签订《房地产置换协议》,购置原内蒙古幼师校产,购置总额为2686.4万元,学校对原幼师校舍进行维修改造,9月初投入使用,原幼师校园成为赤峰二中的南校区。至2004年,校园面积扩展到170余亩,有57个教学班,在校生3500余人。学校校园环境不断美化、办学规模不断壮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相关阅读】
【赤峰文史】三处校址两次搬迁(一)
摘 自:赤峰文史
一审丨冷 雪
二审丨张书源
终审丨刘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