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学校的领导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赤峰解放,赤峰市人民政府成立,学校回到人民的怀抱。1947年,国民党93军占领赤峰期间,有赤峰中学学生和教师被抓走审问。1947年10月,热河省政府派凌莎担任赤峰中学校长。1948年11月至1949年2月马俊任赤峰中学校长,马俊“五四”时期参与周恩来在天津组织的学生爱国运动,是我国早期学生运动的组织者之一。1949年2月,丁武接任更名后的热河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凌莎、丁武都兼任中共赤峰市委委员,负责学校秘密发展党员及组织管理工作。1947年赤峰中学成立了团支部,1948年升级为团总支,郝枫、赵国祯任总支委员,发挥了青年团团结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和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解放战争刚刚开始的1946年10月,学校选派20名同学赴杨杖子慰问解放军,组织部分同学人伍参加部队文工团。后来还组织地干班、师训班师生徒步200多里到宁城参加支援解放战争征粮工作,学生们互相帮助,不怕苦累,一路前进一路歌声。学校师生与鲁艺师生300人一起演唱《黄河大合唱》,与部队文工团一起演出话剧《子弟兵与老百姓》《白毛女》,师训部同学演出苏联话剧《卓娅和舒拉的故事》。1949年10月,庆祝新中国诞生,学生们演出苏联话剧《红领巾》,在城区演出引起全城轰动。
在解放战争以前,党组织一般是保密状态。新中国成立,为了表明我们党已经开始领导新中国建设,党组织开始公开活动。1950年6月,学校党组织公开并公布了党员名单,恳切地征求全体师生对每个党员的意见,要求党员加强与群众联系,在学习及工作中起带头模范作用。同年,学校党支部成立,丁武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当时有教职工和学生党员10余名。党支部的成立,标志着学校党建工作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发展的新时期。随后,陆续吸收一批优秀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壮大了学校党员队伍,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领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1951年,热河省立第一中学工会成立,王庆震任主席。作为党领导广大教职工的群众性组织,工会的成立为学校民主管理提供了平台。
1954年,热河省教育厅派司凤岐任赤峰中学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司凤岐校长早在四十年代便参加革命,任校长后,他带领二中师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艰苦创业,忠于职守,严谨治学,创造出了令全区为之瞩目的光辉业绩,把赤峰二中变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系统的一面旗帜。司凤岐校长把学校管理的重点始终放在对师资队伍的管理上,采取保护知识分子的措施,推动教师队伍成长壮大。在他制定的教学制度框架内,教师队伍既稳定又灵活地运转,使学校发展有了可靠保障。
到1960年,学校有党员18名,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20%多。22名班主任有党员7名、共青团员11名。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当地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负责领导全校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责保证监督的责任。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学校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了活动。从1964年开始,学校教师分批参加“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开始在政治课中增设社会发展史、毛主席著作、唯物主义等内容,增强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文革”开始。学校成立“红卫兵团”和各类“战斗队”,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教学仪器遭到破坏,报刊资料及图书被烧毁、哄抢,赤峰二中成为“文革”的重灾区。1968年8月,根据盟革委会和昭乌达盟军分区联合发出的通知,赤峰二中成立革委会,此后学校开展了学生上山下乡、批林整风思想教育、“开门办学”等运动。十年间,学校党组织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摘 自:赤峰文史
一审丨冷 雪
二审丨张书源
终审丨刘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