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零售经营背后:客群经营和活存经营怎么做?

财富   2024-12-13 11:03   北京  
文章来源:道是无

作者:张德春

摘要:零售经营的制胜之道,在于穿透总-分-支三级架构,在队伍端建立经营支点。

最近几个月,花了不少时间在做一些新的有趣事情,顺带,对银行的客群经营和活存经营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1、零售经营的核心,是产品节奏的管理。

这是我今年最大的感悟。

其实说到节奏管理,最擅长的还是对公。

因为客户数量少,同时客均资金量大,加上对公客户的资金进出往往有显著的时点特征(如学校、外贸企业、制造业等),所以资金的进出、承接都可以提前做好设计,从而实现客户体验和银行收益的最大化。

但在零售业务上,能这么谋划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实际上,在某些市场热点的驱动下,零售业务的某些产品往往具有很强的时间节律。

从贷款业务上看,2021年以来发放的三年期经营贷,最早将在2024年及之后的几年集中到期,其中不少是当年把按揭贷款置换为抵押经营贷的,这几年的房价大家也都知道,作为银行,肯定要提前有所应对。

从存款业务上看,2022年、2023年上市银行定期存款增量分别有15万亿和18万亿,其中的三年期存款最快将在明年到期,在这岁末年终的时刻,又有几个人在思考,明年如何承接本行到期资金,以及吸引他行资金?

市场的大潮起起落落,作为个体的投资者和银行,难逃跟随潮水起伏的命运。

但如果能在掌握了节奏变化的情况下,做好力所能及的应对,终究还是能些许改变发展的轨迹。

持续积累,如此循环往复,才有可能铸就穿越周期的幸存者。

2、零售经营的制胜之道,在于穿透总-分-支三级架构,在队伍端建立经营支点。

在银行待的时间越久,就越感受到一线队伍强大的战斗力和无穷的智慧——当然,需要有好的制度和流程来规避道德风险。

看到过不少案例,总行层面的策略设计得一塌糊涂,或是几乎完全没有什么策略,但在队伍营销客户时,却总能达成交易,完成指标。

我在看数据时,一度感到非常困惑。

后来看得多、做得多了才发现,对于一线队伍来说,总行最好的策略,其实就是没有策略。

其次的策略,就是定好一个策略后,保持尽可能长的时间不动。

最差的策略,就是总行的一群“聪明人”天天想策略,改指标、做督导。

我得承认,这世上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做得到这条“最好的策略”,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次优策略。

从国内来看,将这条策略制定得最好的,就只有五家银行:四大行+招行。

四大行能做到,是因为机制的原因,层级多、决策链路长、安全意识高。所以你会感受到变化少、变化慢(是的,被最多人吐槽的地方,恰恰是其竞争力的体现)。

招行能做到,是因为几任行班子始终保持策略的稳定,有坚持、有节奏、有主次。

四大行穿透总-分-支三级架构后,在队伍端的支点,体现为稳固的组织和流程机制。

招行穿透总-分-支三级架构后,在队伍端的支点,体现为稳定迭代的产品体系,如经营多年的闪电贷、强力宣传的TREE体系、五星之选等等。

看出来了吗?

无论四大行,还是招行,所谓的“支点”,其本质就是“确定性”

队伍只要从总行获得了这种确定性,他们就可以在一线营销客户时,充分地释放灵活性,不管是学习同业好的做法、自己创造新模式、还是给总行提需求要支持,都会自然产生。

很可惜,知难行易,能做到的银行,少之又少。

反过来,从总行层面追逐市场热点推荐的策略、为了创收强推的新发基金、为了纸面的好看而一股脑下发一大堆过程指标加结果指标,往往是既坑了客户,又坑了队伍。

3、抓住队伍管理和客户运营,零售业务就获得了增长的一双翅膀。

很多人的认知简单粗暴。

所谓的队伍管理,就是下指标、给费用、做督导、定绩效。

所谓的客户运营,就是搞活动、给权益、做服务,最终就是卖产品。

按这种认知来操作,如果严格执行,往往还会有不错的效果,尤其是在年景好的时候。

但如果到了困难时期,就不太灵光了,最大的恶果,就是“员工被卷死,钱也花了不少,但业绩就是上不来”。

那问题在哪儿?

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割裂

割裂了队伍管理和客户运营之间的关系。

说到底,银行提供的产品(这里指广义上的“产品”,包括银行的所有对客服务、产品和权益),是连接队伍和客户的桥梁。

因为不同客户在银行存入的资金大小不一,所以产生了AUM分层,于是就有了不同的管户分级,例如,客户经理服务5万以下的客户,理财经理服务5万到50万的客户,财富经理服务50万到1000万的客户等,以此类推。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分?

又为什么不能让财富经理去负责5万以下的客户?或是反过来,让客户经理去负责持仓千万的客户?

其实叫XX经理只是一个代号,背后代表的,是银行基于客户业务价值的判断,和所愿意投注的资源和成本不同而已。

于是,在客户这一端,感受的是尽可能极致的客户体验,在银行这一端,则是尽可能划算的投产比。

说到底,这是一个算账的逻辑。

账算不清楚,难逃卷“死”的命运。

4、零售AUM的客户运营,说到底是会员运营。

当我看到零售AUM这个词时,看到的是一条路径、一座金字塔,它从最基层的大众客群,一路堆叠到私行、甚至更高等级的客群。

AUM先天带有层级属性。

因为AUM这个抽象词汇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工作三年刚刚有一笔5万元存款的年轻人、工作十年背着房贷同时也有20几万存款的上班族,或是经营着一个水果店攒下80多万的小老板。

以上可能是三个不同的人,也可能是同一个人的三个不同阶段。

这三个不同的人,因为分别将不同面额金钱存入银行的行为,而在银行产生了不同AUM层级,因为不同的AUM层级对应着不同的营收,所以银行会基于营收和成本的计算,而为对应的客户提供相应的权益

将其中的要素抽离出来,便是以下这条经营路径:

客户行为->客户等级->(单个客户的投产计算)->客户权益

这就是最典型的会员经营逻辑。

只是有趣的是,大部分银行并不像招行那样,推出一个M+会员体系,但本质上,却都是按照同一套逻辑在经营的。

所以无论是总行在设计客户经营策略,还是一线在营销客户时,必须牢记你给出的权益,是为了激励客户的高价值行为,而不是单纯因为客户的等级花钱。

等级没有任何价值,客户行为才是核心。

当然,说到这里,还未达究竟。

从经营的角度看,客户分层只是结果,要把业务做精、做透,得往源头去找。

5、会员运营的三重难关:分类、分群、分层。

在这里就不卖关子了,直接送上我多年的经营心得:

会员运营,始于分类,长于分群,成于分层。

先看客户分类。

客户因为年龄、性别、地区等自然分类属性而得以称为某个平台的客户,比如未满18周岁就无法开立基金账户,男性往往也不太会成为某些女性APP的客户,不在分行所在地区的人就很难开卡和经营。

所以,因为分类的存在,用户和平台实现了一次双向的筛选。

再看客户分群。

客户因为某些共同的偏好或特征,而成为一类人群,例如宝妈、车主、稳健型投资者等。

换到平台经营的视角,那就是场景。

例如母婴场景、购车或抵押场景、投资理财场景等。

我们之所以要做场景经营,是因为客户是分群的,之所以要关心分群,是因为这些客群的共同特征是经营的抓手。

最后看客户分层。

因为基于场景的有效经营,客户发生了关键行为:买一笔基金、借一笔贷款、支付一次网购。

这样的行为可能还不止发生一次。

经由这样的行为累积,会让客户在平台上产生不同的分层,例如,基金持仓10万元、贷款3万元、每月支付3笔以上等。

因为不同行为给平台带来的业务价值不同(大多数时候都体现为营收和利润),平台为了激励客户行为的奖励也就不相同。

这一套逻辑,基本可以完全复用到零售AUM的经营过程当中。

只是别忘了,基于客户分层来经营固然好,但是它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把握全局全流程,才能最终制胜。

6、带着资产负债的视角做经营,零售AUM 业务才能做得长远。

存款、理财、公募等产品中,存款贡献了营收的大头,属于“量”、“价”皆优;理财对规模的贡献很大,属于“以量补价”;公募是零售 AUM 经营皇冠上的明珠,权益类收入贡献不低,但能做好的不多。

理财和公募被外界讨论最多,做的是“面子”,但实际收入贡献的大头是存款,尤其是活期存款,这才是“里子”。做好了,能够有效降低零售存款付息率和经营成本,为整个零售业务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

要做好存款,就必须先懂得算账。

在存款利率持续下降的大趋势下,现在卖出的长久期定期存款越多,意味着未来几年的付息成本就越高。

反之,如果能用一次性的营销费用带动短久期的存款产品销售,送一袋米、一桶油,换来的是更低成本的存款,以及未来可以转化到银保、公募贡献中收的资金,二者相较,一次性营销投入就显得划算很多。

要做好存款,还要懂得用资产组合替代存款。

本地其他银行,可能会给客户提供定价更高的存款,这时候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去跟去跟对方打价格战,比如跟总行申请FTP倾斜支持,或是加大费用投入补贴客户。

这种做事方式,真的非常偷懒。

聪明一点的做法是用存款+搭配其他产品的模式,发掘客户的“低波动+好收益”需求。

理财经理需要去挖掘,客户把钱存到银行定期的内在动因——

是有财富管理意识,为了锁定未来的几年的稳定收益?

还是没有合适的投资品,所以选择几乎没有波动的存款产品?

再或者,是被权益市场伤透了心,所以选择了躺平存定期?

不同的动因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机会点,进而将客户的需求,引导到对应的产品组合上:

“我们行的存款收益虽然没有xx行高,但是配上我行的xx理财,以及一些宽基指数,结合您一年的投资期限,收益又好,期限还更灵活”。

要做好活存,就必须心里有活存,但眼里没活存

活存是客户经营的结果,但不是手段。

做大活存规模最大的障碍,并不是他行的活存产品,而是客户在本行缺乏业务落地。

在互联网领域,无论是支付业务、短视频业务还是电商业务,用户使用了这些服务,相对平台来说,就会产生“流量”,进而产生基于流量的商业价值。

在银行业,无论是存款、贷款、支付还是代发,客户使用了这些服务,相对银行来说,都会产生资金的流动,在资金从一个业务流向另一个业务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活存的沉淀,从而为银行带来收入。

具体怎么做活存,请看下一条。

7、一线队伍要有抓有放,才能充分释放产能。只是可惜不少银行在该放的地方抓,在该抓的地方放。

要围绕业务指标做关键因子分解,进而根据关键因子设计经营动作,这样队伍的经营才可以落地。

例如,你给队伍直接下“压降付息率”的指标,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因为一线看不懂,也做不来。

如果你提升一步下“提高活存规模”的指标,队伍是能看懂了,但依旧做不来。

如果硬要做,那就是简单粗暴的花钱买活存,或是靠关系冲时点,一线动作往往就会严重变形。

这时,你再提升一步,将活存按照来源进行关键因子拆分,从代发客户数、投资理财规模、三方支付绑定客户数的角度来设计指标,队伍才能既然看得懂,又做得来。

8、信用卡具有两重属性:获客价值、营收价值。存量时代,零售 AUM 经营要学会挖掘信用卡客户的增长空间。

在全市场用户增长都面临停滞的情况下,零售 AUM 的增长,势必要回到存量客户经营:一是引导单信用卡客户转借记卡,进而实现 AUM 进阶;二是促进存量客户活跃,在低频的投资理财场景下活跃起来。

支付宝当年做“圈子”,属于战略判断正确,认识到高频的社交关系,能够带动低频的金融服务;只是可惜战术上犯了错,毕竟没有谁会想打开支付宝跟朋友聊天。

接着支付宝战略转向,打了一场“两亿三场景”攻坚战,让两亿客户在支付宝使用之至少三项服务,结果成功地提升了用户的访问频率。

后来总结方法论,人们称之为“多维打高频”。

再往后几年,招行在 APP 里引入电影票、饭票这“两票”,搭建一系列 MAU 过千万的客户场景,就是在复刻这条路径。

不过,这条路并不适合大多数银行。

在客户规模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花大力气建场景,需要协调线下商户、搞定 IT 资源、算好费用的投产、协调好线上线下团队经营,这些都还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是持续的经营和投入,周期长不说,能不能见效还不一定。

说到底,招行模式是“有钱人”的玩法,一般银行学不来的。

那就没出路了吗?

也未必。

基本每家上了点规模的银行,都有自己的信用卡业务。

这些信用卡客户里,有不少是在市场好、预算宽松的时候获客进来的,有不少其实没有开通本行借记卡。

这类客户就是妥妥的“富矿”。

围绕这些目标客户,设计好经营策略,就有可能带动活存和 AUM 的显著增长。

中信银行提出的“三全五主”战略,看起来高大上,但落到执行层面,其实就是在业务高度覆盖的前提下做好交叉经营。

信用卡价值的另一面,是提升活跃。尤其是对于类似建行、平安这种将信用卡和借记卡融合到同一个手机银行 APP 中的,特别有效。

客户的消费是高频行为,连带带动了信用卡使用也成了高频。于是,客户可能因为要使用信用卡而访问 APP,这时,AUM 业务如果设计好合适的权益和钩子产品,就能将活跃的信用卡客户,转化为投资理财客户。

从最近同业交流的情况来看,不少同业一边抓信用卡业务的管理收紧,另一边,则是在尽力挖掘信用卡业务的横向价值——看来大家遇到了相似的困难,解法也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行文至此,本篇也要结束了。

今天这篇文章之所以叫“面子和里子”,其实是想说,做零售AUM,我们有太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表面功夫,还有太多以为会奏效的面子功夫,其实里子实际效果十万八千里。

找到几个点,掰开揉碎了讲一讲,只是希望能多抛掉一些误解,就能离真相更进一步。行文中可能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多包涵。

这一年,大家过得很不容易,这几个月持续的加班加点,也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有更好的结果发生。

只是结果如何,又岂是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所能掌控,只求奋力一搏,为将来争取一线机会。

但求问心无愧而已。

祝福所有依旧留下来的银行人。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均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家都在看-----
· 对话招商银行高旭磊:从线上招行转化为智慧招行,目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做好AI+金融
· 【深度】民营银行十年浮沉
· 国资控股安徽首家民营银行,持股比例51%
· 奇富、信也、嘉银、宜人智科等Q3财报透露出一些助贷市场趋势
· 中银协报告:银行卡发卡量及交易额呈现触底回升态势
· 桔子数科联手民营巨头:小贷增资1.5亿,全新贷款App或将面世
· 信用卡积分不再鸡肋!这几家银行和京东又出新玩法
· 深度丨拆解信用卡中心的“独立”与“回归”
· 月活超3亿,小红书上可以申请贷款了
· 阳光消金第二任总经理即将上任!来自光大银行
· 17家A股城商行三季报PK赛:谁家业绩最亮眼,谁家又需加油干?
· 城商行「铁王座」之争:3万亿时代,谁主沉浮
· 兴业银行科技条线部门生变,零售平台部部分职能调整到数字运营部
· 信用卡刷新双十一:简单即是诚意
· 从钓鱼“打窝”调整信用卡经营思维
· 个贷不良资产市场火热!宇信科技下场做催收
· 大行「下沉」,个贷狂奔
· 信用卡直销:历史的「垃圾时间」
· 银行APP流量「保卫战」
· 2024年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情况观察
· 海尔消费金融增资近六亿,还将招聘高管
· 招行一个用户指标,揭示银行零售的两个巨变!
· 头部消金公司变阵:一边收缩规模 一边甩卖不良
· 银行中报玄机:越来越“少”的金融科技,越来越“多”的科技金融(附表)
· 招行,靠什么穿越低利率周期?
· 10家民营银行半年度业绩:资产增长普遍乏力,利润差异明显(附表)
· 消费金融行业2024上半年业绩整体放缓,提质增效成为主趋势
· 邮储银行总行科技线“两部一中心”高管变动,已设金融科技领域创新工作室
· 宁波银行将调整总行部门架构,70后副行长获聘风险总监
· 网商银行CIO高嵩升任副行长,新设数据管理委员会

华道视界
金融人都在看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