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乡情插友情》作者:袁杰/知青文苑/诵读:李红霞

文摘   2024-11-10 00:00   陕西  

典岁月
藏真挚




主播:李红霞




浓浓乡情插友情



作者:北京知青 袁杰


1969年春节前,我们来自月坛中学的7位女生5位男生,分两批来到位于擂鼓川沟掌的延安县下坪公社李家崖窑大队插队。赵爱英、刘学英、徐菲莎我们4位女生和王文田、葛瑜2位男生分在姫塔小队落户。虽然我们在生产队仅两年半的时光,浓浓的乡情、插友情让我终生难忘。

记得1969年7月的一天,我们大队女生相约,一起步行到50里地开外的蟠龙镇照相馆合影留念,往返百余里路回到生产队时天色巳晚。当我们上炕休息,我先是感到胃疼,后又转为剧烈的肚子痛,半夜惊动了睡在我身旁的徐菲莎,她点亮煤油灯,看到我大汗淋漓,脸色刹白,急忙叫醒了另外两位女生。她们有人守护我倒水擦汗,有人请来了队里的赤脚医生安广俊,他年迈的奶奶听说我病了一同赶来,心疼地把我搂在怀里安撫我。经赤脚医生为我针灸未见起色,我疼痛症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呼吸急促,更加不能自己。闻迅前来的大队白书记见状刻不容缓,当即决定送我到离生产队要走二十多里山路的下坪公社卫生院医治。由于天黑路陡连夜出发,白书记安排住在村里同一侧山坡上的安广俊、郭殿尚、郭殿昌、王丕富四位壮劳力,用一个大簸箩铺上被褥做临时担架,三位知青伙伴陪伴我步步紧跟,一路汗流浃背,愣是在天亮之前赶到了公社卫生院。经医生诊断患的是亚急性阑尾炎,说幸亏送的及时,否则在缺医少药的贫困山区后果将不堪设想。把我安顿好,四位乡亲和三位女生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就返程生产队,看着他们辛苦疲惫的身影,感动得我泪水止不住的流淌。

在公社卫生院的当日,正赶上北京知青慰问团来延安。月坛中学的王洪玉、张铭伟两位老师和驻我校工、军宣队军代表等,专程赶到距延安县城130多里的下坪公社,到各生产队去看望北京知青。他们闻听专程前来公社卫生院看望病中的我,送来了代表母校的问候,叠加的温暖让我更加感动不已。待我出院时,队里派专人牵着大红马接我回姬塔村,乡亲们络绎不绝的前来探望,我深深地感受到老区人民的淳朴善良,姫塔村的父老乡亲就是亲人,我的知青插友情同兄弟姐妹。

北京慰问团老师返京后,在学校阶梯教室召开了知青家长汇报会,平时不拘言笑,严格要求我们的父亲参加了会议。当他听说有位女知青患病被乡亲们连夜送到公社卫生院,避免了严重后果的消息,心中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直等到散会所有家长离开,他上前询问患病女生姓名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果然真的是自己的女儿?父亲回到家中心事重重,吃不下饭一根接一根的抽烟。患有心臧病的母亲把我年少的弟弟妹妹安置睡觉,反复追问父亲,参加完知青家长会后一反常态,袁杰究竟出了什么事?扛不住追问的父亲告诉母亲我的身体情况,并反思自己平日里对这个脾气耿直倔强的二女儿要求过严,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从没笑脸,心中后悔不已。当时通讯不发达,通不了电话,爸爸妈妈心疼的掉眼泪,叫回了已参加工作的大姐,让她给我写信,一定要我回京恢复身体。

当我收到来信,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流满面,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感受到严父慈母对儿女真挚的爱,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由此,我父亲改变了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没再动孩子们一个手指头。我写信告知父母,女儿已长大成人,有知青大家庭彼此的扶持,有乡亲们的帮助,请他们放一百个心。

作者:袁杰,1969年初由月坛中学到延安县下坪公社李家崖窑大队插队。








延安下坪北京知青看望老乡



往期回顾:






北京知青 程近阳 摄影








山村儿童节


作者:刘秀兰

   


刚到麻庄插队的那年夏天,村民办小学的老师请假回家收麦,队长让我当几天临时代课老师,我很开心的答应了。山村女教师,是我孩童时代的理想之一。经过简单的交接,我就走马上任了。
 学生是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二十几个孩子聚在一个大教室里。因为快到六一儿童节了,我想给孩子们排练几个节目,儿童节那天,开个小小联欢会,庆祝节日。
 开始挑了几个聪明灵利的女孩,放学后教她们跳舞。没有想到,男孩子们不乐意了,集体造反抗议。放学后不回家,把我围在办公室,质问:“女子娃就恁值钱?”“我们也要唱歌跳舞!”孩子们的质问我无法解释,只好同意他们也留下来,给他们编排了大生产的歌舞表演,女孩儿们有远飞的大雁,毛主席的光辉,等藏族舞蹈。还有几个男孩女孩共同的节目。
 为了增加演出效果,我告诉男孩们每个人都要准备一条白毛巾。孩子们回家一说,家长非常支持。跑五里路到哭泉街的供销社去买。没有钱的,拿鸡蛋换也要把白毛巾换回来。我深深的被乡亲们的热情支持感动了。
 更出乎意料的是,村里竟然如此重视这个小小的活动。队长宣布,六一儿童节全体社员放假半天,去看孩子们的演出,这可是夏忙季节啊!
 六一儿童节到了。我用红纸泡水给孩子们化了淡妆。男孩子们把白毛巾搭在脖子上,女孩儿们穿上了出门走亲戚时才穿的漂亮衣服,整个麻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这也是这个山村的孩子们第一次过儿童节。也是山村的村民们第一次看到原来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表演节目。让人兴奋,感动的第一次。
 原来打算在学校门口的空地上举办联欢会,由于放假,由于是第一次,原来腿脚不方便,不出门的老人都被家人带到现场了。人太多了,队长大手一挥,到场上去!于是大队人马向麦场转移。
 节目开始了。效果出奇的好。每个节目都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小山村沸腾了。孩子们开心,家长们更开心,麻庄史上最最开心的一天。说来惭愧,我开始只不过是抱着和孩子们玩儿一玩儿的态度,根本没有想到村里这么看重这件事。要不然一定更努力,多排几个节目。
 因为节目太少了,很快就演完了。大家看的不过瘾,余兴难尽,就把节目又演了一遍,还不过瘾,再来一次!就这样反反复复演了好几遍。
又到儿童节了,五十五年前的那个儿童节又浮现在眼前。天是那样蓝,阳光那样灿烂,我们,那么年轻!永远值得怀念的山村儿童节。
    
写于2024年5月13日



诵读:李红霞,陕西延长人,爱好诵读、公益活动。









一段儿童节视频


点击可放大观看



往期回顾:


《邻家女孩》作者:刘秀兰



文章推荐:王秀云


我们的邻居是一户富农。他家的大女儿和我们年龄相仿。在我们刚进村时那些女孩儿都在热情的欢迎我们。只有她,远远的怯怯的看着我们。脸上带着羞涩的微笑。后来才知道她是担心家庭成份高,怕我们不接纳她。其实,我们早已不在乎了。

因为离得近,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她叫浅秋,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个美丽的姑娘。她聪明灵利,手很巧。订婚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嫁妆。不下地干活儿的时候,她和妈妈一人坐一个门墩,做着针线活儿。那场景,令我们这些远离亲人的孩子十分羡慕。

一天,浅秋联脸红红的跑来告诉我们她的未婚夫要来家里,她会让他去担水,从我们门前经过,让我们帮她看看人好不好。他如约去担水,我们五个人都在门口看着他走过去。一个朴实的农村小伙。印象不错。浅秋听了很高兴。其实看得出,她早已喜欢他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浅秋的针线活儿作品越来越多。她绣的鸳鸯戏水的枕套漂亮极了。许多双绣了喜字或喜鹊登梅图案的鞋垫儿,看得我们眼花缭乱。那时还不懂得她这样一针一线融进了她多少美好的心愿,对幸福生活的想往。我们毕竟才出校门,不能完全理解一颗少女的心。

可是,我们没有看到浅秋穿上嫁衣。就在全家人兴高采烈筹备办喜事的前几天,突出然传来噩耗,那个小伙儿走了,永远的走了。据说是因为他向亲戚借了一百斤玉米,被催还,因一时还不上,对方说了几句难听话,小伙想不开,就在门前的小树林上吊自杀了。玉米的市价才是九分钱一斤,一百斤还不到十块钱。

从此再也看不到浅秋的笑脸,她像突然老了十岁。她常常独自站在家门口,遥望着对面山上的小路。那里再也不会出现那个熟悉的身影。我们也束手无策,不知道怎么帮助她。

更可怕的是流言蜚语,说她命硬,没过门女婿就死了,以后谁敢娶她!

后来我们离开了农村,走上工作岗位,还是关心着浅秋的命运。

再后来,得知她还是嫁人了,并非无人要。只是这家人居住在深山,很贫困。好在夫妻和睦,还算幸福吧。我们听了,略感欣慰。

呵!邻家女孩!今年也是六十多岁了,愿她健康平安!







参加县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时的留影





参加工作后回队里知青点和同学留影



刘秀兰,女,北京四十九中68届高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省宜君县哭泉公社麻庄生产队插队。1970年在县办煤矿广播室当播音员。1979年进银行工作,经济师职称,从事文档人秘工作。2004年由铜川市工商银行营业部退休。









北京知青 程近阳 摄影












时光拍客




故土/点击可放大观看





再回故土

再看老厂房










遥忆大西北

总编审:张庭学 何晓新 梁 军

组织策划:北京知青分会秘书组、公益服务队


《插队在延安》

——延安县插队知青纪事


栏目编审:李增春 王 琦  张庭学
本期编辑:张静



致在这里工作生活奋斗过的人们!





延长老矿典藏
本号系民间公益平台,仅限文学、文化交流,特此声明;文以载道、明智通理;薪火传承、不负韶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