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邻居.谷溪》作者:北京知青于增敏/诵读/田莉

文摘   2024-11-06 00:00   陕西  



典岁月 藏真挚





尊敬的谷溪老师:
您好!

今天(2013年1月23日)是44年前(1969年1月23日),您带着我们26名知青从贾家坪公社到刘家沟大队的日子!

我赶在这个时刻(午饭后的下午)交上书写您故事的稿子,如同回到了44年前。

因为我清晰记得那天,我们从延安坐汽车到公社已近中午,吃过猪肉炖粉条和白馍馍的礼宾欢迎大餐(当时在陕北这是最好的吃食)后,下午队里派来的架子车拉着行李,我们26名知青跟着您从贾家坪步行到刘家沟,5华里的路程有说有笑欢快地走着,那时我们都很年轻。

到了队上,才知道您的家也在这里,且住得离我们很近,自此我们成了邻居。

……

为此,我以“邻居. 谷溪” 做名,书写您的故事,为“诗人谷溪的故事”投稿。

又名:无法泯灭的回忆(我所认识的邻居 . 谷溪)。

无论其中表达的拙与劣,都敬请您包含,笑纳。

因为,我是用心写的,真诚无虚。

于增敏

2013年1月23日




附文:邻居. 谷溪



无法泯灭的记忆

——我所认识的邻居.谷溪



一.邻居. 谷溪

1969年1月20日上午10:34,我们乘坐的知识青年专列由北京站出发开往铜川,再从铜川到延安,23日上午从延安到达公社驻地贾家坪。中午公社热情地招待了我们,下午大队派来的架子车拉着行李,我们26名北京知识青年跟随着当时任公社团委书记兼知青专干的曹谷溪步行去插队的地方刘家沟。到了队上,大队革委会任生荣主任告诉我们:老曹的家也在刘家沟,就在我们所住窑洞拐弯处彩祥家的院里。自此,我们成了邻居。

后来,为了便于接受再教育,大队把我们26名知青分在4个小队,我们4名女生和2名男生被安置在了白家坪4小队。不久,谷溪老师的家也搬到了这里,住在我们窑上畔白老汉家的院子里,我们仍然是邻居。

当我招工离开刘家沟时,谷溪老师的家还在那里。




谷溪老师与家住地刘家沟大队知青合影,第二排右二戴像章者为作者(1971年5月)



二 朋友.谷溪

因为谷溪老师和我们同住刘家沟,他又是知青专干,只要回家一定会来我们这里,这种习惯在他1970年调到县委宣传通讯组工作后仍然如此。而我们知青只要去县城,必然会去看望谷溪老师,这种走动已经不是专干与知青的关系,大家已经成为朋友。

□ 吃狗肉变憨憨! 

记得有一次,谷溪老师回来听说知识青年把老乡的狗打了,吃狗肉……。当晚他来到我们知青中间,告诉大家:老乡的狗不能打,因为它是为老乡看家护院的生灵;人也不能吃狗肉,吃了狗肉会变成憨憨等。我们虽然不完全相信他的话,但是很明白他的用意:他是在告诉我们狗对老乡很重要,劝导我们要尊重乡俗,不能乱来。

从此,我们真的没有伤害过老乡家的狗,更没有吃过狗肉。

谷溪老师就是这样朋友般地对待我们,耐心,平和,无架子。

□ 抽屉当枕头。

1970年8月的一天,我们几个同学去县医院做招工体检,赶上下大雨。回队必须要经过的黑龙关涨水难涉,只好折回县城到了谷溪老师那里。他看到狼狈的我们,赶紧找了下乡同事空出的窑洞让我们休息。晚上,枕着石条炕沿有点凉,我们就把办公桌的空抽屉拉出来当枕头,勉强过了一夜。

第二天,当我们把抽屉当枕头的事玩笑着说给谷溪老师听时,他半天无语。好长时间才说了一句:北京娃娃受苦了!

此刻,并没有感到苦的我们倒是被他的情绪所感染,觉得他很够朋友,与我们心心相惜。

□朋友的楷模(我所认识的谷溪与路遥)

说到“朋友”,就不得不提谷溪与路遥,因为他们是朋友!

我眼中,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休戚与共、患难生死的挚友!

我是1970年5月作为知青代表参加县委整风扩大会议时,在谷溪那里认识路遥的。他当时的名字叫王卫国,身份是县革委会副主任,开会时他也在场,散会后基本也是在谷溪老师那里。有时谷溪老师忙,我们就坐在窑洞门前的垛墙上聊天。开会时他不怎么发言说话,但聊天很健谈。第二年他与谷溪就是“山花”的主要作者了,并开始使用“路遥”笔名。后来我招工离开延川;再后来就是断断续续地“听说”;再再后来……

我认为,路遥的成就固然是他自己顽强拼搏、艰辛努力的结果,但其中谷溪老师给予的鼓励支持与帮助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我敢说:知路遥者,谷溪也!

如果说,人生得一知己而足,我则认为:路遥无憾!

我还认为:他们的友谊,不仅是共同的文学爱好和质朴的事业追求,更是黄土地情怀所系!

路遥是累死的!这是我看到讣告后的第一感觉(至今我还保留着那篇沉重的文字和自己当时就笔回忆的悼念文章);谷溪老师年逾古稀,笔耕不辍,仍在为陕北而写,写陕北……

他们都是黄土地的儿子,非常热爱生养他们的那片土地!忠心耿耿,从无懈怠。他们的友谊如此硬实弥坚,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在用生命为陕北讴歌!兢兢业业,忘了自己。

他们是朋友楷模。




三 师长 . 谷溪

□后悔的“报复”。

在白家坪做邻居时,有一次我们去谷溪家看到不少藏书,就向他借看。没想到被拒绝了。谷溪老师说:这些书不能给你们看,接受再教育是第一位的,要看就看毛主席著作……。我们很不高兴,觉得他小气抠门、不够意思,决定以后不再理他。因此,当某学习日我们正在窑里读报,谷溪老师不知从哪里回来,好像没回家就进了我们院,样子很疲惫,手里杵着一根棍,直向我们窑洞走来。因为借书的事,我们还记恨他,所以当他刚迈进窑洞时,我们呼啦一下子全跑出去了,只留下他一个人。不知谷溪老师是否还记得那次的尴尬?更不知道您当时是什么感受,反正我们是特别开心地“报复”了一次。

然而,随之而来的清理阶级队伍和一打三反运动,扭转了我们的幼稚。因为,随着运动的深入,凡是非“红宝书”类的文字全部要清理肃清,当时的某位公社干部就是因为借给了我们毛主席著作以外的文学书籍,被扣上了“腐蚀知识青年”的帽子,停职检查、反复批判。因此,我们特别感念谷溪老师的政治坚定和思想成熟。他以特有的师表风范,给与我们爱护,也保护了自己。

我很为自己挑头“报复”谷溪老师,感到后悔愧疚。

借此,向谷溪老师致歉!

□ 父爱如山  情谊无价

1969年春节过后,延川组织的知青慰问团到北京慰问,谷溪老师到了我的家,与我父亲做了深入攀谈,但他回来并没有和我讲什么。直到那年夏天,他才与我谈起,当时在场的有王学礼。记得,老王还问谷溪老师:你怎么认得她父亲?于是,谷溪老师比较详细地讲述了我的父亲(一位老八路),以及父亲对我的评价与期许……。并告诉我:他一直在观察我,验证父亲对我优缺点评价的客观性。经过了几个月的了解,认为父亲对我有点严格,我比父亲评价的要好,不仅有口才,还有肚才,泼辣能干……。

当时,我特别惊讶,真的不知道父亲会与他谈我那么多!

这次谈话对我触动很大!17岁的我不仅第一次知道父亲对我的厚望与担心,还了解到了刘家沟老乡对我的看法,以及谷溪老师个人对我的看法。尤其是他以自己的经历诚恳地告诫我“要虚心,不要骄傲”(实际是善意的批评),成了时时响在我耳畔的警鈡。

我能够在插队时入团,并担任公社团委委员和大队团支部副书记;入党,成为第一名(也是唯一一名)在大队入党的知青党员,与这次谈话攸关重要!由此说,谷溪老师不仅是我的邻居益友,还是良师长辈。他极其负责任地演绎了一段如山的父爱;巧妙地传递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殷切期望与爱抚挂记;智慧地帮助了一名刚刚踏入社会的小青年。

40多年过去,我记怀在心,感恩不忘!

□ 谆谆嘱托  拳拳叮咛

2007年12月,谷溪老师前来北京参加陀房营延安文化展示中心开业仪式,我和我的先生(安塞北京知青)到他住地看望。这是我们分别35年后第一次见面,当他见到我和我先生时非常高兴。特别是在接到我先生送给他自己写作出版的两本书,请求指教时,谷溪老师高兴的样子,令我每每忆起都很激动,那是一位长者发自内心的欣慰表情,他真的是在为我们的进步按捺不住地高兴,立刻让我们分坐在他的两旁合影留念,并与我们做了亲切交谈。北京活动结束,谷溪老师返回延安。2008年元旦,在家中给我写了一封信,其中写道:“你的先生给我留下非常深刻而良好印象,踏实、厚道,持重而不乏灵气。你要好好待他,他是一个值得你深爱一生的男人,这是上苍赐予你最大的幸运!”

每当读起,我都很动容;如父的嘱托让我难以平静!反复读诵、感慨不已;含泪合掌、隔空而敬:愿谷溪老师健康平安!




2007年12月12日谷溪老师与

于增敏及其丈夫刘福成合影留念




□“记着过去  想着未来” 。

这是1975年2月9日,谷溪老师给我邮寄再版“延安山花”时,写在扉页的提示。

我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并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 真诚的呼唤

说谷溪是师长,还在于这么多年来无论通信,还是通话,谷溪老师的最后一句,总是说欢迎我们全家回去看看。2013年1月6日通话时还告诉我,现在家里住的宽敞了,我们回去可以不住旅馆……。

这真诚的呼唤,恳切的邀请,除了长辈家人还有谁?



四 骨气 .谷溪

□“小水桶”。

这是我们刘家沟知青对谷溪老师的别称。

原因是:我们作为邻居,住的很近。经常可以看见他的婆姨用2只特制的“小水桶”挑水,谷溪老师回来也用。16-7岁的我们淘气,便给他起了这个别称,不可否认其中也夹杂着贬义与幼稚。现在想来,实际是谷溪老师艰辛生活的一个片段,也是他骨气对待生活的见证。

尽管至今我也不知道他的婆姨姓甚名谁(平常称呼“延平妈妈”)。但那位极少言语,纤细瘦弱,贤惠淑德的夫人,我们很熟识,印象也极深。她总是悄悄的、静静的、默默地支持丈夫工作,分担丈夫的苦与乐……。

谷溪老师“后院”宁恬,身轻展翅更从容……

而如今,她已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深深怀念……

□ 一捧柴

这又是一段谷溪老师的生活见证。

谷溪老师回家除了担水,还打柴。但别人打柴都是一大捆,弯腰背着走。谷溪老师打柴只用绳子揽着,挂在肩上,直身行走,根本不弯腰。实际是一捧柴,很轻(也或许是文人劳作方式的不同)。

有一次,我们又看到他如此这般打柴回来,便说他打的柴不够烧一顿饭,还不如去扯队里草垛的麦秸。还坦白地告诉他,我们就烧那个……。谷溪老师很不高兴,严肃地说:麦秸是牲口的粮食,怎么能扯着烧了?我打的柴不多,燃碳(一种烟煤)是够的,再说延平(他的大儿子)也会打呀……。我们的好心,虽然讨了没趣,但是却增加了对谷溪老师的一分敬意。

因为,他说的对,做的也对。人可以没力气,但不能没骨气。无论任何时候都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糊涂不得。


□ 丹丹的照片



我离开刘家沟时,谷溪老师家又添了一个男孩,名字叫“北平”,

他的上面有两个哥哥,分别叫“延平”和“小平”。我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养3个男孩,最需要的是粮食。而我当时已是汉中三线工厂的工人定量较高,便在还谷溪老师“田中角荣传”的借书时夹寄了50斤粮票。没想到的是,我很快收到了回信,谷溪老师不仅退回了粮票,还寄来了一张他女儿丹丹的照片。随信告诉我: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节衣缩食……;我们生活很好,不信你看看我新生女儿的照片,她叫“丹丹”,是山丹丹的“丹丹”……。

我肃然起敬!

这就是我认识的谷溪老师,他的品行总是让你够不着,骨头总是那么硬。



五 印象 . 谷溪

是的!谷溪老师是诗人。“诗言志”。透过诗,可以看到人。他在诗里。另外,谷溪老师还是称职的知青专干,不是“管”,而是干。真干,实干,带头干。知识青年与他没距离;谷溪老师是敬业的记者,延川每一道沟梁都曾留有他的脚印,每一个知青点他都去过,每一幅知青照片背后,都有他的身影;谷溪老师是青年的朋友,总是关心爱护、鼓励支持、提携帮助、宽容善待调皮的年轻人,友谊无杂质。谷溪老师更是让人敬重的师长,不师,人称师;不言,堪为表;非翁,敬尊长。谷溪老师是大地的儿子,黄土地的赤子。他深深地热爱这块土地,紧紧地拥抱这片土地,始终与之呼吸患难,用生命讴歌;他是知青的挚友,在延川、陕北知青中几乎没有不知晓他的,很多摄影作品出自他的手;他是陕北的符号,延川的骄傲,大写的人。黄土地的忠实代表!

因为我们是邻居,得以近距离地相互了解,亦师亦友似亲人。



时任延川县委书记申昜与刘家沟知青在田间劳动休息 (中间伸手指者系作者)

——1971年5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李宏发摄



描绘未来 (持锹者系作者)  ——李宏发摄


六 陕北在心 永恒的黄土地

回忆往事,心潮澎湃;峥嵘岁月,难以忘怀。

时间长河弹指瞬间,但陕北—北京的这条红线越描越粗,越系越紧,荡在心间……

我们与谷溪老师做了4年邻居,奠定40年的友谊。

上述点滴,是我对谷溪老师比较原生态的认识。不管当与当,对还是不对,都是真实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只是我。



陕西延川贾家坪刘家沟知识青年 于增敏

2013年1月20日 北京

2016年1月20日 改于北京




作者在纪念路遥 史铁生延川聚会现场(2013年1月20日)





田莉,延安志丹人,毕业于延安师范音乐班,现在志丹采油厂工作。爱好读书、舞蹈、诵读,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往期回顾:




《追思史铁生》作者:曹谷溪




诵读:李建安(西安插队知青)




本文作者:曹谷溪




2011年元月4日,曹谷溪赶赴北京参加了史铁生追思会,写下如下诗句。




牛倌史铁生




这是北部中国
滴水成冰的 隆冬季节
六十朵 鲜红的玫瑰
簇拥着一个灿烂的
笑脸……

在那遥远的 清平湾
喷发着牛粪和青草气息的饲养室小院
你抱着那只刚刚出生的牛犊,
冲着我憨憨一笑……

这是上苍的安排么?
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场合
我们第一次相见
那就是你呀,铁生
十九岁的青春少年!

整整四十载花开花谢
此刻,我们不约而遇地聚会在
北京798时态空间
鲜花丛里, 却只有一把
空荡荡的轮椅……

什么也不要说了。
半年前,我们已作了
最后的话别。
你躺在床上,我们手握手,
笑脸对着笑脸……

铁生,你此时此刻在那里?
你,还在我的脊背上
那年到黄河畔上看壶口飞瀑
(汽车无法靠近)
我一把将你从轮椅上拖起
向瀑布跑去……

至今,我还能感觉到
你均匀而有力的心跳
大山,记得你那张灿烂的笑脸
黄河,记得你那张
灿烂的 笑脸……

今天,我不是为你送行
是专程参加你的六十岁的
生日庆典!

你说过:死亡
只不过是一次迁徙
永恒复返……
还是过去那句老话
你保重,我也保重!






曹谷溪看望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延安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1队插队。



老相片视频
的记实故事
欢迎您的来信来稿!

1.讲述困难日子里、创业奋斗路、家庭老照片、平凡追梦人、延安好故事。


2.照片、视频、故事、资料及诗歌散文文学作品等征集:关注“延长老矿典藏”微资讯评论留言;或投稿邮箱:

463178853@qq.com







左起:白军民、曹谷溪、陶正、路遥





曹谷溪(本文作者), 陕西清涧人,中共党员。1941年2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郭家嘴村。1962年毕业于陕西省延川中学。1962年参加工作,历任延川县贺家湾公社及县委炊事员、通讯员,贾家坪公社团委书记,县革委会政工组通讯干事、宣传组副组长、通讯组组长,《山花》文艺报主编,延安地区文艺创研室副主任,《延安文学》副主编,文联党组成员、常务副主席,《延安文学》主编,编审。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196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延安山花》(合作)、《第一万零一次希望》、《我的陕北》,文论集《与文学朋友谈创作》;主编《新延安文艺丛书·诗歌卷》、《西北作家文丛》两辑(21本)、《绥德文库》(18卷20册,与人合作)、纪实文学集《追思集》、《高天厚土》、《大山之子》、《奉献树》和《人民记者冯森龄》等。1999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1949-1999首届炎黄优秀文学编辑奖”和陕西省作家协会“双五文学奖”等。




走过青春




点击可放大观看









诵读:李建安,西安插队知青

1977年在长安县引镇大峪公社插队







致在这里工作生活奋斗过的人们!





遥忆大西北:“建设者·工业情”征文启事




遥忆大西北

总编审:张庭学 何晓新 梁 军

组织策划:北京知青分会秘书组、公益服务队



《诗词文苑》编委会

编审:梁军 段景慧 宫美静 龙亚东



《插队在延安》

——延安县插队知青纪事

栏目编审:李增春 王 琦  张庭学


本期编辑:张菊霞








延长老矿典藏
本号系民间公益平台,仅限文学、文化交流,特此声明;文以载道、明智通理;薪火传承、不负韶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