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行》
作者:北京知青 段景慧
雾锁京城景朦胧,
风扫愁云日彤彤。
苍山叶落秋光薄,
旧梦情起霁色空。
虽有师名镌石册,
未曾文海放惊鸿。
天漄草木凋零尽,
遥看梅花映雪中。
往期回顾:
题《遥忆大西北》新书发布/作者:段景慧/知青岁月 感恩延安 “北京知青回访第二故乡”公益活动在延安市图书馆举行
题《遥忆大西北》新书发布
作者:北京知青 段景慧
轻轻地,
你来了,
带着青春的回忆,
留下奋斗的足迹。
一份感动,
万分慰籍,
“埋头苦干”老矿行,
心系西北黄土地。
历史长河,
浪花朵朵,
知青热血壮志酬,
乐为祖国献石油。
金色年华,
气贯九州,
愿持彩炼舞当空,
激情铸梦太空游。
(左2 :段景慧)
作者:段景慧,男,1952年2月1日出生,北京市三十五中68届初中毕业生。1969年1月,到延安县冯庄公社英沟生产大队插队,1970年在青化砭油矿工作,从事过工人、教师等岗位,1996年9月在北京市农商银行工作至退休。
往期回顾:
知青岁月 感恩延安 “北京知青回访第二故乡”公益活动在延安市图书馆举行
10月16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北京知青回访延安”公益活动在延安市图书馆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延安市委宣传部、延安纪念地管理局、延安市总工会、延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延安市文联、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指导,延安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办,延安市图书馆、延安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北京知青分会、延安市音乐家协会、延安之声合唱团承办,300余名嘉宾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来自北京、哈尔滨、西安的北京知青回访团一行80余人首先参观了延安市图书馆,图书馆工作人员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北京知青详细的介绍了延安市图书馆的历史沿革和基本概况,参观了位于二楼展厅的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 赓续红色基因”2024红色书香城市书画作品联展,这些作品生动再现了长征途中的壮丽图景和感人事迹,吸引众多嘉宾驻足观赏。此外,来访的北京知青还参观了延安市图书馆在三楼黄土文献馆特别设置的“知青专柜”,包含了延安时期北京知青的文献和照片展览,记录了这一特殊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经历,让大家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
参观结束后,活动进入了正式议程。延安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主席李延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首先对来访的北京知青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提到,知青们当年在延安插队,不仅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更在与延安人民的共同奋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鼓舞着年轻一代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活动中,还举行了“遥忆大西北 铭记建设者”系列文集分享发布会。文集编委会代表详细介绍了《遥忆大西北 铭记建设者》系列文集、《延安插队知青名录》的编纂发布情况,讲述了知青们在延安建设过程中留下的珍贵回忆和历史记录,回顾了延安插队岁月、投身延安经济建设的往事,为改变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奉献青春年华。
分享结束后,北京知青向延安市图书馆捐赠了《遥忆大西北 铭记建设者》系列文集、《延安插队知青名录》,延安市图书馆馆长薛景春上台接受赠予。
随后,北京知青文化公益团展示了收集到的来自社会各界人士优秀的书法作品,并将其赠予相关单位和个人。
为丰富活动内容,主办方精心策划了“知青岁月 感恩延安——北京知青回访第二故乡联欢会”,邀请了包括延安之声合唱团、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延安鲁艺、延安音协、延歌、北京知青及延长老矿知青文化研究会等多个单位参演。演出通过音乐、诗歌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知青时代的奋进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魅力。
“北京知青回访延安”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通过此次活动,更多的人被激励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续写新时代的知青精神。社会各界朋友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来源:延安市图书馆)
往期回顾:
2024年10月16日下午14时,《遥忆大西北》系列文集分享发布会成功举办,编委会分享了《黄土地石油情》新书。
作为系列文集的首部成果。书籍分为“黄土地”“石油情”“工业知青名录”三个篇章,全书35万字左右,这是一部反映当年北京知青插队和工作期间学习、劳动、生活真实写照的书籍,是一部记录陕北父老乡亲和工业战线工人师傅们关心帮助知青成长进步的历史资料,也是遥忆大西北,铭记建设者的岁月回望和纪念。
主编张庭学汇报书籍编纂情况
书籍讲述中国石油工业历史上一批北京知青石油人的往事,收集了297位延长石油工作的北京知青信息资料,梳理了长庆油田工作北京知青以及本地插队知青信息。
《遥忆大西北 铭记建设者》主题宣讲
延安老领导、北京知青、原延长油矿管理局老领导题写勉励书法作品
联欢活动掠影
编纂组赴北京、西安、延安等地查阅了相关档案资料,实事求是的呈现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队、参加工业建设的纪实资料。
黄土地-石油情 编委会
2024年10月16日
活动主要议程
分享《延安插队知青名录》编纂发布情况
分享《遥忆大西北 铭记建设者》系列文集编纂发布情况
《遥忆大西北 铭记建设者-黄土地 石油情》新书分享
社会各界题写书法作品展示
赠送书籍
编委会秘书组
2024年10月16日
往期回顾:
《遥忆大西北》序/燃烧的青春/作者:侯波
本文转载于《延安日报》
发表于2024年4月14日
作者:侯波
延安作协党组书记、主席
张庭学是我的宜川老乡,他编了一本《遥忆大西北》,是反映北京知青当年在延长石油工作情况的书籍。书中收集的资料详实,记叙的事迹感人,我读完后颇有几分感动,忍不住就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对于北京知青的记忆,我其实是模糊的。我出生于1967年,自打我记事起,北京知青就已经基本上离开村庄了。直到我学校毕业后在县文联工作时,我才了解到关于北京知青的一些事迹。比如:宜川有个叫张革的北京知青,他曾两次在寿峰乡卓里大队后峪沟插队,他发誓要改变这里的面貌,便带领群众修梯田、建大坝、建小型发电厂等,还改良了村里的一些果木老品种,为村里作了很大贡献。到他去世的时候,遵照他的遗愿,就把他安葬在了寿峰乡,我当时很是为他感动了一回。我在县上工作期间,曾多次在清明节前去凭吊他。记得有一年凭吊的时候,正好遇见一群红领巾也前来扫墓,我的心中颇感安慰。
其实,我对延长石油的了解也是比较少的。宜川土地贫瘠,石油工业薄弱,只是我到延安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要写一本关于延长石油的长篇小说,便翻资料,找熟人,前前后后忙了大半年,才对石油工业发展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延安是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05年,延长石油厂在这里诞生。1907年,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在延长县出油。从此,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历史得以结束。同时,这也是一粒火种,燃遍了大江南北。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玉门、大庆、长庆等大油田。延长石油从开始的白手起家发展到今天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凝聚着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当然,这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石油人牺牲、付出换来的。
说起延长石油,就要提起一件事。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奖励劳动模范时,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当时的延长石油厂厂长陈振夏题词“埋头苦干”。多少年来,这四个字如同一面飘扬的旗帜,激发着石油人的热情与激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忘我付出、顽强拼搏。“埋头苦干”这四个字已成为中国石油工人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延安精神的一部分。
2023年,在延长石油的一次研讨会上,我进行了发言。发言的核心是: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对于一个普通的石油工人来说,所有爱岗敬业的人都应该是埋头苦干的人,也都对得起这个称号。
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相当正确的。比如张庭学编的《遥忆大西北》这本书中介绍的一些北京知青,他们从北京到陕北农村插队,然后又通过招工招到了石油战线,成为延长石油的一员。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获得过荣誉,或者曾经担任过领导,但更多的是在生产一线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翻看这本书,你会感受到: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是采油工还是炼油工,他们都怀有一颗“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热心。他们爱岗敬业,他们积极肯干,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总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项工作。他们无怨无悔地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理想,燃烧着自己的青春。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离开延长石油后,依然牵挂着这片大西北的黄土地,依然关心着石油产业的发展。其中有一大批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延长石油引进资金、技术,为延长石油的对外联系积极创造条件,继续为石油工业的发展作着贡献。
——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
正如他们后来在一次联谊会上所说:“后来由于落实北京知青政策,我们大多离开了这里,回到了北京,但我们没有在京城的高楼大厦、公园湖景中眩目,也没有在纵横的立交桥和琳琅的商品中迷路,因为延长石油那种传统精神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刻了!创造的力量、朴实的作风、真切的人际关系,对我们的影响太深刻了!已在我们身上打上了烙印,我们永远忘记不了。”
在历史长河里,北京知青对延长石油的付出只是一个阶段、一小部分,是一朵小浪花,但同时也是一段不能抹去的历史。随着岁月的沉淀,这段历史必将更鲜亮、更引人注目。这一切,让我再一次审视《遥忆大西北》这本书的重要性。我认为,张庭学做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这本书记录了一段历史,它让后代的石油人可以从中了解到:曾经有这么一段岁月,曾经有一群从北京来的知识青年,把宝贵的年华、把飞扬的青春都献给了延长石油事业,献给了祖国的大西北。今天,延长石油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和他们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
《遥忆大西北》这本书,收入的资料非常丰厚。有当事人的回忆,有生产生活照片,还有一些实物、字画、信件的图片。它的字里行间丰富展现了当年北京知青在石油战线工作的全貌。阅读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当初火热的激情,能想象出“我为祖国献石油”那战天斗地的场面;阅读这本书,我们当然也能够知道延长石油之所以成长壮大及稳步发展的原因。
时代向前发展,祖国的变化日新月异。北京知青插队的那个年月,中国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石油的用途还有局限。但现在,中国正以箭一般的速度奔向工业社会,而石油作为一种化工能源,作为工业革命中流砥柱般的基石存在,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只有不忘过去,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在此,让我们记住那些为石油作出贡献的人们,记住那些曾为祖国工业建设发展付出了芳华的人们。
侯波(右)和张庭学的合影
作者:侯波,陕西宜川人,系陕西作协会员,延安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
往期回顾:
西江月·贺《黄土地 石油情》书号审核通过
(通韵)
情寄高原黄土,笔连延水黑金。绵绵思忆见丹忱。留下坚实脚印。
欣看春风拂柳,喜聆惠雨传音。山川青睐报国人。草木同迎佳讯。
“遥忆大西北”编委会
总顾问:丁巨元、忽培元、周秉和
总 编:张庭学
主 任:何晓新
副主任:梁 军
《诗词文苑》编委会
编审:梁军 段景慧(北京知青)宫美静 龙亚东
本期制作:高 云
投稿邮箱:463178853@qq.com
联系电话:15209215921
(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