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矿情深/60年前父亲龙南阳送给华栋爷爷留存题有大姐名字的照片感怀

文摘   2024-10-30 00:01   陕西  
典岁月 藏真挚

老矿情深






华栋哥赠60年前父亲送给华栋爷爷留存题有大姐名字的照片感怀

         2024年10月18日



小照记华年,一张世纪笺。

孩童已白发,岁月锈黄斑。

背后亲题字,面前自赠贤。

昔人乘鹤去,旧事笔痕怜。




龙亚东,江西九江永修人,延长石油子弟,出生于永坪油矿,毕业于延安大学化学系,篮球二级运动员。喜欢阅读,近年来开始学习写诗写文章。






往期回顾:




我们的父亲龙南阳与《延长石油矿史》/苦难童年





诵读:李娟




文/龙霓东、龙霖东、龙向东、龙亚东 整理




家庭里的老照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父亲龙南阳在兰州军区从军时的留影

龙向东 提 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一个文明史没有中断过的国度,也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石油最早的国家。《易经·革卦·象传》中的“泽中有火”,申力生主编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认为这是3000多年前有关石油或天然气燃烧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地理志》写道:“高奴,有洧水,可燃。”这是世界关于石油使用的最早记载。延续文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宋沈括《梦溪笔谈》等著作里都有高奴洧水可燃的记载,元明清三代更是史书不绝。但真正实现中国大陆石油梦的那一年,则要等到1905年“延长石油官厂”的成立,等到1907年“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延1井的投产。至此,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油的历史,填补了中华民族石油工业的空白,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也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延长油矿是中国大陆上发现和开发最早的油矿,从1905年成立延长石油官厂以来,迄今已有近120年的历史。在旧中国,它经历了清朝统治、军阀混战,国民党专政等几个历史时期,见证了由“地方官款试办”、“专归商办”、“官附商办”到1934年国民党政府“收归国有”的变革,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1935年4月28日,刘志丹同志率领的工农红军解放了延长县,延长油矿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36年1月28日,毛泽东部署东征路过延长县时,前往延长油矿视察。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 打出了旺油井,扩大了生产规模,用自己的石油产品支援了前线。1944年5月,厂长陈振夏被授予陕甘宁边区特等工业模范工作者,毛泽东亲笔为他题写“埋头苦干”四个大字。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时,又一度直接参战。它的历史,又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受战火考验的创业史。
       新中国成立后,延长油矿发扬延安精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不断实践,摸索前进。在油田的勘探与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9年矿部由延长县七里村迁至延川县永坪镇。
       1991年,延长油矿位于陕北地区,地跨延长、延川、子长三县(现子长市)和延安市(相当于延安市的宝塔区)。那时,延长油矿开发着7个油田:继延长油田开发之后,延川 的永坪油田于1954年、延安的青化砭油田于1967年、甘谷驿油田于1975年相继正式投入生产。子长油田于1979年开始试产, 1984年投入开发。延长的姚店油田、子长的子北油田也于1986 年和1990 年正式试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1998年和2005年两次重组,延长石油迈上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中国人向来重文字,注重历史记载,尤其注重“信史”。1918年6月(民国7年),时任延长石油官厂“总理”张丙昌编辑出版了《延长石油沿革史》一书,对1895年以来围绕矿石油所发生的的大事,延一井施工资料、厂中资产、产品销售及水陆交通等均有记载。1931年(民国20年)6月,包恩駼任延长石油官厂“监督”(1928年11月,改“总理”为“监督”),由省建设厅领衔编写出版《延长石油矿略史》,记载时限由1917年延续至1929年。而此后关于延长石油的信史的出现,要等到一位江西老表主编的《延长石油矿史》于1993年在石油工业出版社的出版,这是一个跨越巨变历史的等待,这是一个甲子的期盼,而这位江西老表正是我们的父亲龙南阳。




张丙昌编著《延长油矿沿革史》



龙南阳编著《延长油矿史》


苦难童年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七月二十六日早晨,一个男性小生命出生在江西省永修县修河南岸20华里的地方——厚岗山。这个小生命就是我们的父亲龙南阳。

厚岗山位于永修县中部,有46户人家。其地丘陵起伏,岗垅连接,依山傍水,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物产丰饶,风景颇为优美。我们的祖先,从宋朝开始,就生息蕃衍于此。

然而,这安静祥和的日子没几年就被侵略者的枪炮打破了。民国二十七年,抗日战争已经爆发,日本人侵占了大半个中国,战事吃紧的消息,雪片也似地飞来,敌机轰炸南昌的炸弹爆炸声,震得山响。秋天,日军已打到邻县德安。不久,又占领永修县故城。这时,著名的历时五个多月的修河保卫战开始了,守军与日军隔河对峙。而父亲这一家,和全村的穷人一样,既没有力量逃到大后方去,又没有一处亲戚可以长久躲藏,只好老在家里呆着,听天由命。

民国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古历二月初一日),天降小雨,日军在日酋岗村宁次的亲自指挥下,已于头一天晚八时左右强渡修河,与守军七十九军发生激战。沿河难民,扶老携幼,相继南逃。父亲全家,也仓惶地加入其中。瞎眼的曾祖父此时正在病中,刚走到村前右侧不远的一个山坡上,就走不动了。他穿着灰白色的长袍,湿着两只脚,戴上斗笠,在一棵矮松树下蹲着,叮嘱祖母到后方去雇人来把他抬上。谁知这一别,就成永诀!祖母绕道走许多村子,说尽了好话,掏再高的价钱,也雇不上一个人。在鄢湾过渡时,由于人太多,还一度把她挤下河去。是啊!此时逃命要紧,向南跑,还嫌爹娘少生两条腿,谁还敢向来的方向后退一步呢!这一晚,生病曾祖父又冻又饿,上淋下湿,五内如焚,还不知怎样捱到天明?在什么情况下,又怎样中了日本鬼子的一颗子弹?才结束了他五十九岁的生命。

同曾祖父告别不久,又丢失了曾祖母。曾祖母是小脚,在天雨路滑的情况下,怎么能跟上大队逃难的群众、又怎么能跟上到处求人、焦急万分的母子呢!眼看天色渐晚,一个个哭丧着脸,胡乱在潺溪村外婆家度过一宵,第二天又心事重重地接着朝南走。

难民愈走愈多,前面看不到头,后面望不到尾,那是一支罕见的巨大的人流。走了三、四天,好不容易进得山来。一打听,南昌已经失陷,南逃的路已经给堵死了。难民们急得团团转,没有办法,只好沿山路找地方住下。父亲他们住的地方叫东庄黄村,他们和潺溪村的几户亲戚,同住在一幢“土库”(一种砖木结构的古老房子)的二进厅堂里。白天收拾行李,捆着堆在一边;晚上就在这里打地铺。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健康的、有病的,二十几号人挤在一起。

一家人吃得很苦,而且不能按时。每天借用房东的灶具做“清水煮竹笋”,要等人家用罢再用;而需要做饭吃的难民,又不止一家。因此,家人的中饭,成了晚饭,晚饭成了夜饭。叔父和姑母,经常饿得哇哇叫。

在东庄住了个把来月,大伙儿心想,去不成大后方,得想法子回去。于是,逐步试探着向北推进。开始,住竹岭杨村,第一次吃不放盐的青菜;第一次躲下乡打掳的鬼子兵。

旧历四月下旬,一家人带着惶恐的心情,边走边探,终于又回到厚岗山老家。面对着烧得焦土一片、只留下断垣残壁的故居,到处长满野草、荒凉寥落的小径;听着同村人关于掩埋曾祖父的诉说;看到失散后又走到一起来了的曾祖母,奶奶只有放声号啕,兄妹三人也只有陪伴哭泣。那情景,好不凄惨!






诵读:李娟,陕西安塞人,1975年5月生,现工作于七里村采油厂,系“村里人”读书会会员,爱好诵读、公益活动。






往期回顾:



《老兵行》纪念父亲龙南阳去世十周年




老兵行(中华通韵)

作者:龙霓东




当年矿区独特景,当年矿区独特声:

一年三百六五天,天天晨跑一老翁。

“踏拉踏拉”拖病腿,一脚重来一脚轻。

如斯已然三十载,无论下雨与刮风。

倾尽全力不懈怠,恰似老人这一生。

诞在江南丰饶地,亦是双亲初生子。

四岁才过便入学,校服礼帽何神气。

九岁忽然生变故,父亲西去辞人世。

母亲声嘶泪流尽,蒙童长大只一日!

转向亲友觅扶帮,几般温暖几寒凉。

由是发奋苦读书,妙笔生花著文章。

解放参军动豪情,追求信仰热血腾。

几番立功与受奖,“王牌教员”扬美名。

之后转业古都邑,古都繁华多古迹。

却期淬炼请下放,惜别古都来边地。

君不见,边地连绵黄土山,风起黄沙飞满天。

“蟠龙镇上留踪迹,七里村边结宿缘”*1

满头黄尘发改色,遍身油迹衣染斑。

收集素材笔不止,起草文稿思无闲。

复因妻儿是“黑户”*2,每逢周末更忙碌:

或是问价集市籴私粮,或是翻梁村队讨五谷。

归来碾磨汗涔涔,一粥一饭几辛苦。

困窘无奈不胜愁,未妨儿女好慈父:

天天为儿讲故事,周周为女借读物。

书香四季常氤氲,儿女欢乐添无数。

多年积淀壮波澜,书写矿史又扬帆。

走访翻阅查资料,万里奔波南北间。

矿史稿初成,突患脑血栓。

写作视如命,忍对右肢瘫!

儿女未成人,如何敢息肩?

重新练字横钩始,重新挪步扶墙起。

战胜体残脑钝克万难,查漏补遗重修史。

史修成,鬓已霜,卅年回首何沧桑!

沧桑岂碍笔势横,石化编志再启航!

君不闻,“勿用扬鞭勿重酬,老牛自觉赛骅骝”*3

一生坎坷又何妨,但做铮铮铁骨俦!




注:

1、引号內引用的是父亲的原诗句

2、“黑户”就是没有城镇户口

3、父亲的原诗句





家庭里的老照片/和亲爱的父亲在一起

(左一:本文作者 龙霓东;右一:龙向东)



回忆老矿岁月/《延长油矿史》


点击视频可放大观看




回忆老矿岁月



曾经有一批批仁人志士热血青年奔赴延安

参加石油会战和革命老区经济建设

(点击视频可放大观看)









3月22日,《遥忆大西北》书籍通过国家新闻出版署平台查询,出版社书号已正式审批通过。

《黄土地石油情文集》主要收录中国石油工业史上一批知识青年在陕北工作奋斗的往事,采集老石油,老前辈及劳模建设者们的回忆文章,编撰埋头苦干石油人及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鲜为人知的故事,整理石油战线知青名录,全书通过讲困难日子里,全书约34万字,讲家庭老照片,讲身边好工友,弘扬延安精神,遥忆大西北,铭记建设者!

(自:黄土地 石油情编委会秘书组)










“遥忆大西北”编委会

总顾问:丁巨元、忽培元、周秉和

总 编:张庭学

主 任:何晓新

副主任:梁 军


《黄土地 石油情》编委会

栏目编审:石 英 刘敏华 张庭学

投稿邮箱:463178853@qq.com

联系电话:15209215921

本期制作:黑 蝶

(微信同号)




延长老矿典藏
本号系民间公益平台,仅限文学、文化交流,特此声明;文以载道、明智通理;薪火传承、不负韶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