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良(湘潭)| 对联基础知识一一"湘麟诗词讲坛"举行公益讲座

文摘   社会   2024-09-30 14:25   湖南  




美/文/欣/赏

Prose appreciation







2024

09 /30

 

对联基础知识

作者 /楚国良



点开音频聆听精彩

Winte

y New Year's D


 

唐湘麟: 湖南湘潭人,1947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民进会员,民进湘潭市文艺支部主委,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湘潭市诗词协会顾问,《齐白石辞典》特约编辑、撰稿人。著有个人传统诗词赋联专集《辜负云山》、齐白石诗词联赏析《大匠诗情》。曾任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湖南诗词》特约编辑、湘潭《白石诗刊》主编,诗作七律《登韶峰》获2010-2011年首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优秀奖。

9月28日下午,"湘麟诗词讲坛"公益讲座在基建营步步高旁边的“小e美”酒店9楼隆重举行。讲座由湘潭诗词楹联界名老诗人唐湘麟先生主讲“。著名诗人李卫东(网名小隐),著名作家陈定乾(网名涟水河)等近30名诗词爱好者参加活动。


从下午2时~5时,年近八旬的唐老师以饱满的热情,精采的发言,深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大家一致表示,听了唐老师的讲座,有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附件:


对联基础知识

讲课人/唐湘麟

(根据记录整理)

第一个问题:对联的起源


根据清道光年间梁章钜的《楹联丛话》《自序》开头的一段话:“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蜀后主孟昶“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但他这段话是根据他的老师纪晓岚说的。


但在五十年代初期,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在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情况时,曾讲到一个故事:荀隐(字鸣鹤)与陆云(字士龙)初次见面互通姓名时,荀隐报说:“日下荀鸣鹤”。陆云立即回称:“云间陆士龙”。由此而说明当时文人相见以对联的方式互相对答,已是很流行的风雅之事了。当然,这种说法也需要更多的资料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对联的起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探讨:一是《楹联丛话》中所说的桃符,是从民俗的方面考察的;二是应从文学的发展方面来考察。


从文学方面来说,对偶句的产生是很早的事。可以说它是与歌谣同时产生的。如现存有文字可查的古老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而《诗经》中的对偶句就更多了。


大家都同意歌谣产生于劳动。人类早期的简单劳动,多数是有节奏的,一重一轻,一顿一歇,特别是伴随劳动而产生的劳动号子,总是一呼一应。即《淮南子》所称:“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这就自然地形成了上下句之间一呼一应的关系。


由于对偶句的美感魅力,古人在很多散文中,也常用之。如最古的散文集《尚书》中“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以永,律和声。”范文澜在《文心雕龙·丽辞》一章的注解中说:“昔孔子传易,特制文系,语皆骈偶。”《周易》乾卦:“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云从龙,风从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据清代学者阮元的统计:孔子为周易乾卦所作的《文言》“一篇之中偶句凡有四十有八,韵语凡有三十有五。”“实为万世文章之祖。”


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一章中说:“造化赋形,文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湏,自然成对。”所以,对偶成为修辞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由来已久的。


《昭明文选》选文的一条标准就是对偶句。他以用对偶形式的称为“文”,不用对偶形式的为“言”,把文和言明显分家是从《文选》开始的。


所以,对偶这个形式,到六朝时代,已经很成熟了。《文心雕龙》专门一章讲《丽辞》,也是一个标志。


有人说,对联是从律诗中产生而分离出来的。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对偶句比律诗早得多,律诗把对偶句采入了自己的结构中罢了。“对联”这个名称,是从律诗产生后而有的则是可能的。律诗把每两句称为一“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要求至少中间两联必须对偶,于是就把这样的联叫做“对联”。过去好象没有“对联”这个叫法。到五代、宋,还习惯地把春联称为“桃符”。有人考证“对联”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西湖二集》“洪武爷抚定了婺州,于城楼上立大旗二面,亲书对联道:'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纪晓岚所说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副春联,并不是作为是第一副对联而被记载下来的,而是因为它成为一种谶语,而被《蜀梼杌》记载了下来。因为这对子挂出后不久,蜀即被宋所灭,派往成都的第一任长官即叫吕余庆。而宋太祖又把他的生日之庆叫做长春节,恰恰应了这两句话。从《蜀梼杌》这段文字来看,这也不是第一副春联,而是过去每年都要书写桃符,这一年孟昶让学士辛寅逊题桃符,孟昶不满意,便自己亲题,竟然如此应验,因而被记录下来。就《楹联丛话》中的记载写对联的也不只孟昶一家,在其故事中的下一段即有:吴越时,龙华寺僧契盈,陪同懿王游碧波亭,即草题一联于亭柱上:“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这已经明确出现楹联出现在亭柱上了。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近来人们已经发现了唐代的对联,如福建《福鼎县志》载:唐乾符间进士林嵩,在任金州刺史时,尝自题草堂楹联:“士君子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大丈夫岂寄篱下,还将台阁占山巅。”又《霞浦县志》载:乾符间陈蓬题自己的居室联“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莫高窟有唐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书的对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铜浑初庆垫,玉律为调阳”,都很像春联。日本《史馆茗话》有唐人的对联:“闭门唯闻朝暮鼓,登楼遥望往来船”。在宋人尤袤《全唐诗话》中载有温庭筠与李商隐属对的事:李曰:“近得一联'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新唐书》中好像也记载过这位温八叉,与唐宣宗对对的事,宣宗:“金步摇”,温对“玉条脱。”宣宗出药名“白头翁”,温对“苍耳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唐诗》中,在每个人诗作的后面,还保留了若干“句”,这些“句”中不少都是两句对偶句。李白:“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杜甫:“寒食少天气,东风多柳花”等,且在其《联句》卷后,还单独有“句”,收录了很多散句,其中不少是对偶句。


所以说对联的产生(包括春联和庭柱、居室联及口头、书面的应对)至晚是在唐代,已经有实物证明。


另一角度是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考察门神的变化。最早(相传黄帝时代开始)的桃符,上面是神茶、郁垒的画像,在汉代的墓门上的石刻,还能看到神茶、郁垒的形象。可是到了唐代,因为唐太宗的病和梦,门神变成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桃符的地位就被文字所占领,所谓文字,当然就是对偶句了。


当然,很多人会说,如果单从“神荼郁垒”的画像演变为“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边的桃符就成了文字,这基本可以断定楹联的起源是在唐代,但是,这其中也不免有一种可能,当桃符的位置空出来后,会不会是拿已经形成的楹联样式来弥补桃符的位置,这也就需要进行考证了。


第二个问题:对联的发展阶段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乾·文言传)

2、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这种对偶句连续运用,又称排偶或骈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评价骈体文是“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以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段为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3、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举杜甫《登高》即可见一斑: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的颌联和颈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仗极为工稳。远胜过骈体文中的骈偶句。除五、七言律诗外,唐诗中还有三韵小律、六律和排律,中间各联也都对仗。

律偶也有三个特征:一是对仗作为文体的一种格律要求运用;二是字数由骈偶句喜用偶数向奇数转化,最后定格为五、七言;三是对仗精确而工稳,声律对仗已成熟。


第三个问题:对联的种类

对联,经过千年的磨砺和沉淀,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门独具体系、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艺术品类。然而,从古至今,对于对联的分类,并没有确立统一的标准。

光绪年间出的《楹联汇编》,把对联分为寿诞、庙宇、故事、胜迹、应制、人品、格言、春联、新婚、屋宇等20类,显得烦琐而紊乱。


清代文学家梁章钜研究对联,颇有建树,在其著作《楹联丛话》中把对联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附以集字)、杂缀(附以谐语)10个门类。


近些年来,为了分别研究各类对联的特点和写作要求,人们进行了一些关于对联的分类研讨,但也意见不一。现将常用的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一、按用途分类

按用途,对联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即:喜庆类、哀挽类、装饰类、行业类、文苑类及其他类。喜庆类包括春联、节日联、婚嫁联、寿诞联、乔迁联;哀挽类包括致挽联、自挽联、墓祠联;装饰类包括风景联、名胜联、寺庙联、官署联、宅第联;行业类包括酒馆联、药店联、理发店联、戏台联、会馆联;文苑类包括治学联、书斋联、自勉联、言志联、题赠联;其他类包括讽刺联、戏谑联、谜语联、应答联、巧对联、应征联。


这种分类虽然普遍,但是分类的方法也有差异,不同的学者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下文将详细介绍部分对联,并就其中的部分类别加以扼要解释。

门联是指贴在大门上的对联,或者雕刻、嵌缀在大门上的永久性对联。

书斋联,是文人雅士在自己居住、学习的地方写的对联,这种对联的思想内容大多明心怡性,治学修养,述志抒怀,寄慨自娱,惕厉自勉。例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题书巢联: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堂室联,是装饰联中的一种,又叫宅第联。例如,林则徐升任两广总督后,题了一副堂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正是作者精神品格之写照,气概不凡,操守可嘉。

交际联是指用于交际的对联。交际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际联,指所有送人的对联,如寿联、喜联、挽联及其他题赠应酬的对联。狭义的交际联,仅指朋友之间平日互赠的对联,也称馈赠联,是指亲友之间平日相互往来、相互赠送的对联,主要内容是称羡和表彰对方,互道深情厚谊,互相勉励或表示谢意等。


二、按内容来分类

以内容题材为依据,对联可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状景类、叙事类、抒情类、格言类、晓理类、讽刺类。


1.叙事类

叙事类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历代文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许多典范。现在人们在各种场合也大多采用这一类对联。例如武汉古琴台联: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此联陈述了春秋时俞伯牙在龟山鼓琴与钟子期交为知音的故事。上联写伯牙鼓琴时,忽而“志在高山”,忽而“志在流水”,意指情趣高雅;下联则是对伯牙鼓琴的客观反映,知音者“听琴”入迷,不辨者“荷樵”而去。联语仅十六字,犹如一幅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2.状景联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大多是人们触景生情时所作,借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历代文人墨客以走山访水为好,吟诗作对为乐,写下了不少状景联,而且有许多佳作。如王维描写所居辋川别墅的联语: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上面联语的意思是: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对联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卷,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抒情联

抒情联是指作者寄托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此类对联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例如,林则徐在流放中作的一副对联:

西塞论心亲旧雨;

东山转眼起新云。

抒发了林则徐渴望东山再起的抱负。


4.晓理联

晓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构成的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例如,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丹江桥凉亭联:

桥下清溪,看你浊时有几久;

亭前大路,劝君邪径莫须行。

上联通过“清溪浊时”不会长久的规律,给人们揭示了挫折只是暂时的道理;下联则成了规劝人们循章守法的箴言。


5.格言类

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写一些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对联,如吴敬梓的励世名句: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6.评论联

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联: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此联摄取了“理冤狱”和“赈灾黎”两宗大事,颂扬了包公清明廉政、秉公断案、铁面无私的崇高品格。


7.讽刺联

当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与压迫者、剥削者的尖锐矛盾得不到解决时,常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揭露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责。例如,清朝时有个贪污暴劣的县令叫王寅,老百姓写了一副讽刺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贴在他的官府门旁,以暴露他的不正心术。


三、按字数分类

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

1.短联

短联是指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最短联为一字联:

墨;

泉。

相传在清咸丰年间,文宗帝以“墨”字为上联征对,众臣多以“笔、纸、书”等字应对,均不合其意。唯有一位大臣以“泉”对之而获嘉奖。奥妙何在?我们可以在联家梁石的评价里找出答案:“(此联)妙在拆字,墨字上半部是颜色中的黑,下半部是五行中的土;泉字的上半部是颜色中的白,下半部是五行中的水。黑土对白水。合起来以泉对墨,词性相当,平仄相谐,精巧无比,绝妙无双。”这就是对联的魅力之所在,仔细品味,自然趣味无穷。


2.中等联

中等联是指比短联长、比长联短的对联,大多数认为在10字至25字间的对联为中等联。例如,十字联:

祖国山河处处尽展锦绣;

中华儿女人人皆称舜尧。


3.长联

长联一般是指全联超过40个字的对联。把40字作为长联的起点,是清人梁章钜提出的。至于平时有人把20多字至30多字的对联也叫“长联”,这也未尝不可,但那只是与更短的对联相比而言。闻名中外的天下长联不少,清人钟云舫所作成都望江楼崇丽阁长联有212字,张之洞所撰屈原汀妃祠长联有1400字,都比昆明大观楼联长。


四、按出处分类

按联语出处分类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和创作联等。

1.集句联

就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自撰联,另一种就是集句联。集句联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魅力。

集句联的范围很广,可以集诗、集词、集骈文、集碑、集帖、集宗教经典,甚至连成语、白话、俗语,也可集。集句联可集同一作者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作者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作者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作者的诗文。如朱德、彭德怀贺寿冯玉祥联:

南山峨峨,生者百岁;

天风浪浪,饮之太和。

这四句都语出司空图《诗品》,“南山峨娥”“生者百岁”出自《旷达》,“天风浪浪”语出《豪放》,“饮之太和”语出《冲淡》。


2.摘句联

有人干脆把诗中的对偶句原封不动地拿来作为对联处理,这种联叫摘句联,如: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上便是摘自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对偶句,而集联和摘句则是连接诗歌和对联的一座桥梁。


3.集字联

集字联,是对联与书法结合后产生的一种对联形式。或者说,就是在一大堆珍宝的字符里取若干个字组成一副对联,这一大堆字符往往就是书法名家已经写成的碑帖拓片集。例如,集王羲之《兰亭集序》字的对联: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现在电脑技术发达了,人们将古今名人书法字体集储存到到电脑字库中,应用十分方便。因此,集字形式的书名、牌匾的对联会越来越多。


五、从写作方法上分类

从写作方法上分类,一般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


1.正对

所谓“正对”,就是上下联的内容相关或相似,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的对联。

六畜兴旺千家乐;

五谷丰登万户春。

这副春联,上下联都讲生产丰收,农家欢乐。上下联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内容上是互相补充的,这便是正对。


2.反对

所谓“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如白与黑,正与邪,雅与俗,有与无等,意思互相映衬,能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叙事哲理联“反对”较多。如鲁迅名言中就有对敌人和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所谓“串对”,又叫作“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这副对联是棉花店联,上下联是因果关系,上联是因,下联是果。

另外,也有一种特别的上下句关系——“无情对”,也就是上下句之间没有半点关系,但对仗却特别工整。如“木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上句是唐诗中所摘,下句为一俗语,两句的意思无任何联系。

中国对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人说它有上百种,有人说它有上千种,这是不同的分类方法所致,并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应掌握常见对联的种类及其特点,以便在品味和写对联时应用得上。


第四个问题:对联的格式


对联写作格式多达二十余种,常见的撰联格式,主要有下列八种。


一、拆字式:就是将一个字的左右或上下,分拆成两个字而组成联句。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此联将“鸿”字的左右,“蚕”字的上下分别拆成上、下联句而组成一副拆字联,一目了然。也有将几个字合成一个字组成联句而成为一副拆字联的。


“妙人儿倪家少女,搞长弓张府高才”。这是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副拆字联。上联中的“少女”合为“妙”字,“人儿”合为“倪”字。下联中的“长弓”合为“张”字,“高才”合为“搞”字。被人们称赞为妙联。


二、嵌字式:即把字、词藏嵌在上、下联语中组成对联。


“骑青马,过函关,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此联将人名、地外、典故等嵌入联句,组成了一副嵌字对联。又如“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马藏身”。此联将同一字重复嵌入复字式联语中,组成了一副嵌字对联,可堪称妙联。

三、叠字式:就是巧妙地用叠音字、词组成的对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这是长沙古井联,构思巧妙,用字奇特,别具情趣。又如“断桥桥不断,残雪雪不残”。此联是西湖断桥残雪联,仅仅用十个字把断桥残雪风光,描绘得妙不可言。


四、连环式:亦称“顶针式”,即指从前句的末字,恰成下句的首字而构成的对联。


“苇杆织席,席盖苇;牛皮拧鞭,鞭打牛”。还有一种情况,将原对联中的联语,进行改或增、减几字后成为新对联(叫改字联)。如“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若分别在上、下联句中加3个字,就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一改,使一副不吉利的对联,顿时变成一副喜庆吉祥的对联。


五、回文式:是指顺读倒念皆可成联句的对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是北京城南天然居酒楼的对联。逐句倒念,浑然天成,引人入胜。它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意境,客人来到天然居用餐俨然成了天上来客,令人叫绝。


又如云南海秀山联:“秀山清水清山秀,香柏古风古柏香”。此联颠来倒去起着强调作用,使人身临其境,深刻感到山清水秀的美景,独具古柏风香的雅趣。


六、谐音式:指用谐音字、词撰写成联句的对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刘伶饮酒不留零”。这是唐伯虎和祝枝山两人饮酒时共创作的一副趣联。上联中的“贾岛”是唐代诗人,祝枝山借“假倒”说明自己并非假倒,是真醉了。下联中的“刘伶”是晋代名士,以嗜酒称著一世,唐伯虎借“刘伶”谐音,表明自己将酒喝完了(不留零)。又如“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七音齐奏,笛清难比萧和”。上联中的“橹速”是三国东吴谋臣“鲁肃”的谐音,“帆快”是汉高祖刘帮手下大将“樊哙”谐音。下联中的“笛清”是北宋大将“狄青”的谐音,“萧和”是刘帮大臣“箫何”的谐音。上、下联都巧妙地用谐音作对。


七、问答式:是以联语的句式或语气组成问答的联对,称问答式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这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游西湖冷泉亭后的题联。冷泉亭在西湖飞来峰下面,人们常游览灵隐寺北高峰、飞来峰后到此休息。1868年7月一天,清代翰林院编修逾樾带着妻子、女儿到灵隐寺游玩,来到冷泉亭休息时看到了这副对联。其妻问丈夫说:“此联全是问话,夫君能否作一答语?”俞樾回答说:“这有何难,每联句只需换一个字即成。”其改联曰:“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此联成了答问联。又如“杜甫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这副对联上联问,下联答。


八、同韵式:就是将同韵而不同声调的字,撰写于同一联语中所组成的对联。如“扬子江头渡扬子,焦山洞里游椒山”。另有将多音、多义字用在联对中异音式。如“越乐,越乐,越越乐;条调,条调,条条调”。又如唐伯虎为理发店的题联:“长发长发长长发,发长发长发发长”。这副对联中的“长”“发”两字,含意十分丰富。“长”字有长短的长,生长的长;“发”字可指头发的发,也可以有发财、发展这个意思等。


除上述八种外,还有奇特式、巧意式、求对式、谜联式、偏旁部首式等等,不再叙述。


第五个问题:对联的特性

《楹联通则》中说:“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自主形成的文体之一,具有群众性、实用性、欣赏性和历久弥新的特点。”结合各种参考资料,对楹联的特性作一个浅述。楹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第一,寄生性和包容性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第二,实用性和艺术性

楹联的艺术性,可以当代学者白启寰先生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第三,通俗性和高雅性

人们常说对联雅俗共赏,这丝毫不假。试想,还有那一种文学形式,象楹联一样,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呢?这种奇妙的合一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像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第四,严肃性和谐趣性

文学是崇尚严肃的,对那种不严肃的创作态度历来持否定态度。而楹联历来被认为是笔墨游戏,充分说明楹联有其谐趣性特征。因为楹联追求对仗,所以自然是对的越工巧越好。而对仗的工巧,不仅是文学创作,还包含着思维游戏的成分。现实中,也有不少纯粹以逗乐谐趣、斗智逞才为目的的游戏性楹联,借助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殊情况,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构思巧妙的语言构成亦庄亦谐的联语。

谐趣性的楹联在宋代已屡见不鲜。如传说中的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相互玩笑的对联:水流东坡诗(尸首);狗啃河上(和尚)骨。

从宋以后,相互对对联成为文人之间乃至普通百姓中逞才斗智的主要方式,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流传下来的楹联故事来看,明代的朱元璋、刘伯温、解缙,清代的乾隆、纪晓岚、徐文长、郑板桥等,都留下了许多对联的雅趣佳话。

楹联的严肃性,主要体现在叙事所表达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洋溢的正能量。

清林则徐有一联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此联告诫我们处世要胸怀宽广,待人宽容,从善如流,且立身要刚强正直,无欲无妄。读来如眼见虎门销烟英雄一身浩然正气,令人肃然起敬。

再如清末赵藩在成都武侯祠题了一联。联云: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对联既总结了诸葛亮用兵的特点,又概括了诸葛亮治蜀的政策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在正反、宽严、文治武功等方面辩证的见解:“自古知兵非好战。”这是一幅叙事有根据、分析有深度、议论有哲理的佳联,读来能引人思量。如此妙联,自是好评如潮。毛泽东主席亦曾予以高度评价。从中我们能品味到的,正是此联的严肃性。


综上所述,楹联作为文学家族中的一员,以自身的独特性,脱胎于古典文学,兼收其他艺术表达形式,融通俗达高雅,能谐趣有寄寓,以其广泛的实用性展示了自身的艺术魅力。


第六个问题:对联写作技巧


1、比喻法

如:

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如: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3、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4、对比法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河南灵宝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例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 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9、借对法

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

入流亡所===登岸舍舟

其中,“入流”与“亡所”、“登岸”与“舍舟”,就是句中自对。又如,“荣辱”对“是非”、“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溪声山色”对“暮鼓晨钟”、“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沉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 借下联的词语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 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叫借上。

例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

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 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夜有钟声。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用典法

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 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

“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




 


2024

OLYMPIC

GAMES



欢迎阅读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知识产权,文章原作者如有异议,请联系编辑处理或删除。除原创或编辑注解外,编辑对文中观点不持有态度和立场。

转发分享就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向您约稿

学习的摇篮,进步的阶梯,写作者的家园。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经济社会发展的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积极向上的作品,体裁不限,欢迎来稿。字数在300字以上,不要一稿多投。


投稿邮箱:249604062@qq.com    

                           


稿费来源于读者赞赏。作者、平台五五分成。五天后的赞赏及10元(含10元)以下的赞赏费不结算。请上稿作者主动到邮箱添加平台微信,便于联系。不添加者视为放弃。


作品发表后,作者要配合平台反复推广,阅读量在100以内的作者文章,将控制后续发稿。


 

转载文章请联系本公众号授权,并注明出处!一切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  

 免责声明:图片、资料来源网络,如有异议,联系本公众号删除。


本平台常年法律顾问:

海南奥派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拥军     联系电话:15808968789


学习的摇篮,进步的阶梯,写作者的家园。


长按二维码关注







作家摇篮
学习的摇篮,进步的阶梯,写作者的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