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敏(河北)| 土炕情暖

文摘   社会   2024-10-12 15:22   湖南  


土炕情暖

杨慧敏

     近日,收看一部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视连续剧,注意到片子中有几段显示过去农村土炕的场景,顿时感觉非常亲切和温暖。由此联想到少年时代自己夜晚睡眠于土炕的情景,才激发起我执笔创作此篇文稿的满怀热情----


     土炕,它像个失恋的男人,心灰意冷,似乎早已被人们所遗忘。但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夜晚多曾在土炕上休息睡眠。但对于我这个也向重感情的人来说,仍时刻心怀敬意,对土炕有一种很深的情意,它一直在我的生命世界里,点亮闪烁着我的青春年少,让我的那份乡愁燃烧得更加炽热和温暖。


     我自幼生长在冀南邯郸一个偏僻的农村,在土炕上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说实话我最初的温存是土炕给予的。小时候,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比炕头更温暖,也没有什么比在炕头上依偎在母亲的身边,更有滋味的幸福感觉了。那时和,曾经流传于农村的一句俗话:“爹亲娘亲,不如炕头亲。”因为,炕头总是散发热度的,是土坑的温暖哺育着孩子们成长。所谓土炕,其实就是在一间屋子里,用砖砌2尺多高一道栏,里边填满土,砸平铺上砖,上面摆成鸽子窝形状,用麦秸泥抹平,然后铺上一层谷草,盖上苇席,再找木匠做一条长三、四米,宽十厘米,厚两厘米多的木板放在炕沿上做炕边儿,炕壁周围贴上硬纸箱或布群,一个炕就算大功告成。然后,在紧贴炕正前位置垒一个煤炉灶,炉灶上侧留一个小方洞,炉内僻有输往炕洞供热通道,炉炕相通,炉烧炕暖,夜里睡觉时用铁板盖严炉口,煤气输入炕洞,既能起到供热的作用,又可防止一氧化碳导致中毒。在那个年代农村最流行的一句俗话:“二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其喻意就是具备了这两个方面条件,即标志一种幸福生活的美好象征而已。   

      记忆中的少年时代,北方地区的偏僻乡村,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尤其是进入到农历年底时节,天会变得特别地寒冷。在有土炕的屋子里,虽然有那么一点土腥味儿,也带一些草木味儿,但更有点阳光的味道儿。其实,说到底归结在一起,那土炕就是家的味道儿,温暖而又贴心。像那些平时患有感冒的人,由于一时没有食欲,什么东西也不想吃,此时如果坐到这热腾腾的炕头上,定会令人满身冒汗,胃口大开。平时,夜里总是睡不着觉的人,如果睡在暖融融的炕头上,准会让你一觉睡到大天亮。可见,家中有一个热炕头是多么惬意,多么幸福的事啊!


       在少年时代的记忆中,土炕就是我生命的中轴线,乡村百姓们的温床。那个年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的多,一场大雪过后,背荫房檐下的冰凌柱总是挂成一串一串。每当进入冬季,我和在一起玩耍琉璃球的小伙伴手背、脚后跟和耳朵是最易“论陷”的地方,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缺少有效的治疗措施,疗伤变得更加漫长,用的多是民间土验方,等待大雪降临后,用洗脸盆盛一盆雪糁,顶上放一把糜草,放到炉台上消融和煮沸,然后对冻伤部位浸泡和清洗,擦干后适量涂抹些“凡士林”。由于我右腿患病留有残疾,母亲总担心我的病腿被冻伤,当我的年龄到了八、九岁时,晚上还用葡萄糖瓶盛上沸腾的热水为我暖被窝,以防夜里温度下降被冻着。土炕特别暖和,劳动了一天的人们睡在自家炕头上,盖上拆洗干净的新被褥,身心竟然是暖融融喜洋洋的,感觉特别地舒坦。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总会挨饿,即使在这样的情景下,我们还是照样尽情地玩耍。可母亲每晚睡觉前总忘不了在炉台上放几块红薯,待天明后红薯烤得焦脆香甜,早晨睁开蒙眬的双眼,目睹放在炉台上的“美餐”,嘴里的口水快要流出来了。其实,当时由于家里兄弟姊妹多,仅靠那有限的几块红薯,每个人也吃不到几口,但此时吃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暖和,一种精神上的依托和支撑。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如今,随着城乡供暖设施的日趋改善,地暖、壁挂炉、电暖气、空调等取暖设备广泛应用,大多数家庭都已将过去的木板床、竹条床换成了钢丝床、席梦思等。然而,睡在如此柔软的现代化床上面,却怎么也找不到少年睡眠土炕的感觉。土炕是我生命的情结,是一种难忘的乡愁,虽然它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美好而温馨的回忆,土炕犹如寒夜里一束火光,永远温暖着寒门之子的心窝窝。

                                                                                                                                                 2024,10,07,15:38完成初稿

    作者简介:杨慧敏,男,残疾人3,大学文化,中共党员,80年代初在乡镇参加工作,后调入国家税务系统从事机关文秘工作,业余爱好文学,偶有作品见诸于国家、省、市报刊和微信公众号,现在是《河北日报》社特约通讯员。


作家摇篮
学习的摇篮,进步的阶梯,写作者的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