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苏格兰斯特灵
❀ ❀ ❀
某年的大年初一,我去买了块蛋糕,店员祝我新年快乐。
可能很多人不觉得诧异,因为中国那么大那么强,怎么会有人不知道中国春节是哪天?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时间都按公历走,很少人会关注农历。如果春节不是最重要的节日、且有长假,怕是很多人也不会关注它的具体日期。外国人春节不放假,农历正月初一之于他们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天。中国人希望中国文化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了解,很多人也为此做了不懈努力,比如穿着古装环游世界。现在,外国人至少知道了中国的春节,证明我们在文化输出上的成就。但接过蛋糕的那一刻,我却想到另一个问题:在我们自豪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也去了解他人的文化?譬如这位店员,她来自哪里,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是哪天?
这两年穆斯林世界获得更多关注,文化人就各种问题从政治、历史角度展开论战。观众们也忍不住下场开撕,从线上评论区到线下小饭馆,都刀光剑影。评论人家的问题,自然就得先了解人家的文化吧。你猜有多少人知道伊斯兰的古尔邦节是怎么来的?他们又是怎样庆祝这个节日?如果这个问题有难度,那么我们再看看更常被挂在嘴边的“西方世界”。除了圣诞节,有多少人知道西方世界里其它重要的节日是什么,比如在许多国家里,仅次于圣诞节假期长度的复活节是在哪天?美国的感恩节具体是哪天?我们的强邻印度最大的节日是什么?如果国外太遥远,那么藏族同胞的大日子是哪个,苗族的新年又是何时呢?了解这些知识有用吗?从经济角度来看的话,没有用,并不能换成钱。
所以我们才去旅行,去看更多的风景、了解更多人文。这岂止不是“有用”的事情,还既费钱又花时间。
梁文道已殁节目《八分》的开篇语是: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识只是点亮世界的灵光。灵光怎么可能真的没用。
有趣的生活给我们带来无止境的快乐与满足感。我们终生在追求快乐,快乐的来源有很多,“趣”绝对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其实也不必非要出去旅行,在这个时代,如果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坐在书桌前照样能够遨游四海,互联网一通就飞越了崇山峻岭。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对外面的世界根本不感兴趣,也从没打算出去看看,一辈子在家乡享受安稳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人真的会满足于小范围内的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不感兴趣吗?在我看来应该是极少的个例。因为人的好奇心是天性,大山里的孩子难免想知道山的那一边是什么,海边的人会忍不住好奇遥远对岸是片怎样的大陆。这是潜在我们基因里、无法消灭的好奇心。或许有大或小,但完全没有的概率极低。别人的生活:西西里的街道上有许多圣人像,人们走过时都会划十字
这些年,我们忙着增强民族自豪感,做文化输出,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那么,也顺便关注下外面的世界吧。“互联网金句”告诉我们,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创作)。尤其在这个已经被网络和现代科技连接起来的新世界,我们真能靠内循环实现精神高潮吗?在不了解他人文化的情况下,我们能成功地推广自己的文化吗?2010年英国首相卡梅隆访华的时候,正值11月。有英国生活经历的朋友知道,每年的11月11日是英国国殇日,纪念一战和二战中阵亡将士的日子。因此一进11月,很多英国人会佩戴红色的虞美人小花,而政客和王室是必戴的。
卡梅隆作为英国首相,肯定要在11月戴上一朵。这种虞美人小花长得跟罂粟花一模一样。我方一见就不满意了:英国人是几个意思,当初跟我们打鸦片战争,现在还戴着罂粟花来故意挑衅?还好经过沟通,知道了背后的故事,这场外交风波被化解。
图片来自卫报
我初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是不信的,我们堂堂大国那么多专业人士,不会连英国这么基本的传统都不知道吧(不止英国,大多英联邦国家和参与一战的国家例如比利时都有此传统)。但经过查证后,我发现还是真事。之前在那篇聊带孩子去看世界的文章中,我引用教育家约翰∙杜威的观点——教育的目的就是持续教育。
换句话就是:人的一生都应该是保持学习行为的一生,这才是教育的目的。
为什么要持续学习?因为社会永远在变化,我们希望文明能一直进步。同理,为什么要了解他人的文化?因为人类的发展方向,就是全世界会进行越来越多的交流。文化自信与了解他人并不矛盾。毕竟,还是那句话:世界上的每种文明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朋友们,喜欢就加个星标或点个"在看"(Wow)吧,以免我们就此别过在茫茫人海~
走,我们一起出去玩!
坚持原创,用知识积累与亲身经验
书写最实用可靠的文字
探索文化旅行
London
The United Kingdom
info@asiaculturaltravel.co.uk
微信公众号:英伦欧陆深度游 (verytraveler)
官方微博:TanSuo英伦欧陆深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