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归芯动作频频,互联网删文情况屡次发生,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今天我们来更新下:
“高开低走”
2021年4月,芯片大缺货之际,归芯科技成立,2021年12月便获得了天使轮融资。为什么说高开呢?倒不是说创始人多牛X,而是天使轮的投资方包括了顺为(小米系)、华业天成、耀途等业内较知名投资方。
2022年同样大环境的半导体热度未祛,当年归芯获得两轮融资,即天使+和Pre A,明星投资方同样比较多,包括了腾讯、高榕创投、涂鸦IoT产业基金等等,以及跟投的天使轮的几个投资方。Pre A的完成时间约是2022年3月,至此还是高光时刻。
又为什么说是低走呢?因为归心自2022年3月距今已经过去了两年零8个月的时间,既没有过去的投资方跟投,也没有新的大的投资方参与,能看到的是一些个人投资方,例如公开能查到的2023年12月的A轮“前海康悦”,另外包括几个没有对外公布的。
2. “技术来源之争”
本室曾发文《归芯科技寻求新的融资:资金未到,老东家告知函先至》,此处的老东家指的便是归芯创始人吴*创业之前工作过的地方—紫光展锐,发函的时间发生于2023年12月。所以这不禁让人担心归心的蜂窝芯片的技术来源到底是否“自主可控和安全可信”。这让我想起来另外一家Cat.1 bis芯片公司移芯和翱捷的技术之争,至今两家的官司还在你来我往,不依不饶,而移芯正在上市前的挂件辅导期。
了解归芯创始人吴*的背景的,恐怕都不会回避在展锐时期发生的故事,投资人当时不知是否清楚,但现在回首往事,2021和2022年的半导体行业是不理智的,投资方同样是不理智的。
“技术来源之争”,恐怕是归芯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毕竟投资方是奔着上市和套现去的。
3. “产品和赛道迟疑”
从归芯成立之初,瞄准的自然是4G 之Cat.1 bis芯片的产品和赛道,并且很快向市场推出了“两套片组合的”的Cat.1 bis芯片,但不幸的是,从这一颗芯片推出之时,Cat.1 bis芯片就已进入了“低价竞争的阶段”,例如翱捷、移芯等。但归芯依然相信自己能在Cat.1 血腥的市场中分出大块儿蛋糕,于是有了第二颗Sip的Cat.1 ,第三块称为第二代Cat.1 bis的芯片。奈何市场的价格持续跌入海底,说生不逢时不恰当,趋势、时机、运气等综合因素都很重要。
但是呢,毕竟做的就是通信芯片的行业和赛道,别的也不擅长啊,于是乎看能否在Soc和车载等领域发挥自身优势,奈何这个行业的规模和周期都比较长,短时间无法像数传的蜂窝芯片一样快速出成果。事实证明,归芯做Soc的功能机市场,折腾了这么久,耗资源也多,但并未成功。
另外,蜂窝模块向头部厂家聚焦,归芯的芯片要想起规模,必须要想出奇招了,而不是寄寄希望于末尾客户身上。
4. “5G RedCap忠诚度”
投诉本室删文的正有此篇,我们特意翻出了《归芯5G RedCap,“流片成功”》来自2023年11月的官方文章。重点提出如下:
既然是2023年11月流片成功了,并且当初说回片测试指标符合预期了;那请问官方,现在又过去了一年的时间,为何芯片仍然未能量产推出?如未能量产,那是否涉及在2023年11月的时候就“夸大了宣传”。毕竟5G RedCap是确定性的物联网新赛道,急于杀进去可以理解,但“打铁还需自身硬”,脚踏实地、严谨研发和客观宣传才是正确选择。
那5G RedCap芯片什么时候能量产发货(指的是模组量产发货,不仅是芯片)将是归芯的又一大困境。
5.“规模和盈利”困境
大家这么多人折腾过日子为了啥,不就是公司的规模做起来吗?不就是有朝一日可以赚钱么?(谈上市就遥远了一些,毕竟需要更多实实在在的硬指标)。那按照归芯当前的困境,Cat.1 bis的芯片出货可以形成规模吗?还是说功能机的芯片出货可以形成规模?又或者说5G RedCap的芯片可以形成规模?还是说啥其他芯片可以形成出货规模?
谈盈利就不谈了,你懂得。并且我们在此宣布,想盈利不是靠“降低员工工资就能实现的”(声明:江湖传言,也可能假),降本增效是成熟大公司的玩法,作为仍在创业期的公司,如何激励员工鼓足干劲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加快出成果,难道靠“降工资和待遇”能实现?
So,规模和盈利困难如何破,也将决定是否有新的投资方愿意支持归芯在通信的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其他不再阐述,创业之路,道且路艰,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