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刘新教授团队:冷等离子体和微量润滑复合微铣削铝锂合金的表面性能研究

文摘   科技   2024-10-23 10:30   江苏  



引用论文:

杨   巍,段振景,刘吉宇,等. 冷等离子体和微量润滑复合微铣削铝锂合金的表面性能研究[J]. 电加工与模具,2024(4):66-71.

DOI: 10.3969/j.issn.1009-279X.2024.04.012

▲点击即可查看论文




1选题依据

铝锂合金具有高弹性模量、低密度和优异的耐腐蚀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铝锂合金的塑性较好,在切削加工过程中,材料易粘附于刀具表面,进而导致刀具磨损加剧和加工表面质量差等问题。在航空航天领域,铝合金部件的制造质量决定了该部件在循环载荷下的使用寿命、冲击条件、机械磨损和耐化学腐蚀等性能。因此,减少铝锂合金对刀具表面的粘附、降低刀具磨损等,对于提高航空航天加工工件的表面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采用冷等离子体和微量润滑复合微铣削铝锂合金的方法来改善加工工件表面质量的可行性尚未被证明,并且采用可降解的生物油基纳米流体微量润滑以及结合冷等离子体多场耦合辅助加工的研究较少,尚不明确冷等离子体改善可降解生物油的浸润性,以及对提高铝锂合金加工表面质量的可行性。因此,本文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纳米流体在冷等离子体处理工件表面的浸润性、纳米划痕形貌和透射电镜观测,分析了微量润滑和冷等离子体多场耦合作用机理,分别在干式、冷等离子体辅助、微量润滑以及冷等离子体复合微量润滑的四种条件下,对铝锂合金进行槽铣实验,研究了不同冷却润滑工况对铣削力、三维表面形貌、三维表面粗糙度(Sa)和工件微观形貌的影响机制,期望能为实现高效、低耗、环保、节约资源的辅助切削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2研究方案


  

3研究内容

1   实验准备
1.1   实验装置及材料

图1是氧化铝纳米流体的制备情况。将质量分数为0.5%的氧化铝纳米粒子,与质量分数为3%的分散剂(APE-10)以及一定质量的棉籽油混合后,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5 min,并放置在超声波振荡器超声振动60 min,再次搅拌30 min。

1.2   实验方案

槽铣削铝锂合金实验分别在干式、微量润滑、冷等离子体以及冷等离子体复合微量润滑四种条件下开展。其中,微铣削时的主轴转速为25 000 r/min、进给速度为30 mm/min、切削深度为10 m。

2   冷等离子体和微量润滑复合微铣削机理
2.1   润湿性分析
接触角反映了液体对固体的润湿程度。为研究冷等离子体对铝锂合金表面的亲油性影响,在其表面分别进行时长为0、5、10、15、20 s的冷等离子体射流处理,并在室温条件下测量了氧化铝纳米流体在工件表面的接触角。将氧化铝纳米流体随机滴入工件表面5个位置,测试对应的接触角并求均值。得到纳米流体在冷等离子体处理表面的接触角如图2所示。

2.2   表面成分能谱分析

图3所示X 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经冷等离子体处理后,铝锂合金表面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变化。

2.3   纳米划痕分析

由图4可知,在冷等离子体辅助下,纳米划痕两侧的塑性堆积几乎消失,表明冷等离子体可减少划擦过程中的材料塑性堆积,使材料除去率提高。

2.4   工件截面组织观察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测铝锂合金工件的截面组织,TEM图像见图5。

3   微铣削对比实验及结果分析

3.1   微铣削力

如图6所示,在干式条件下采集的微铣削力最大,其次是冷等离子体辅助,再次是微量润滑。而在冷等离子体和微量润滑多能场耦合的微铣削条件下,采集的微铣削力(Fx、Fy和Fz)最小,其合力F相比于干式、冷等离子体辅助和微量润滑三种工况分别降低了52.9%、42.9%和17.5%。这是因为冷等离子体不仅可以改善材料的去除率,还可以提高纳米流体在工件表面的浸润性,使切削区有足够的冷却润滑。

3.2   三维表面形貌

如图7所示,在干式条件下,表面毛刺较多,其高度高达0.54 μm、划痕深度高达0.27 μm,并且由于材料的塑性,刀痕纹理特征为不规则;在冷等离子体辅助下,毛刺的数量减少,并且高度降低至0.31 μm,刀痕纹理特征为比较规则;在微量润滑条件下,毛刺高度和划痕深度均降低至0.12 μm,刀痕纹理特征表现为很规则;在冷等离子体和微量润滑耦合下,最大的表面毛刺高度降低至0.1 μm、最大划痕深度降低至0.09 μm,刀痕纹理特征为非常规整。

3.3   表面粗糙度

由图8所示,在冷等离子体和微量润滑复合微铣削条件下,Sa值相比于干式、冷等离子体辅助和微量润滑分别降低了67.3%、44.8%和33.3%,进一步定量印证了上一小节对工件三维表面形貌分析的结果。

3.4   微观形貌

图9是采用直径为0.5 mm的双刃微铣刀进行槽铣削后的工件表面SEM图。




4结论

(1)冷等离子体可提高工件的表面性能,进而改善纳米流体在工件表面的浸润性。经冷等离子体处理后,铝锂合金的表面产生了变化层。由工件表面的纳米划痕可知,冷等离子体可降低划擦过程中的耕犁作用,使材料更多以延性切削除去,提高了材料的除去效率。
(2)冷等离子体和微量润滑多能场耦合微铣削时采集的微铣削力最小,其合力相比于干式、冷等离子体辅助和微量润滑三种工况分别降低了52.9%、42.9%和17.5%。
(3)在冷等离子体和微量润滑多能场耦合微铣削时,测量工件表面得到的最大表面毛刺高度为0.1 μm、最大划痕深度为0.09 μm,并且工件表面的刀痕纹理非常规整,相比于其他加工条件的更加光洁,并且积屑瘤极少,此时的表面粗糙度值相比于干式、冷等离子体辅助和微量润滑设置三种工况分别降低了67.3%、44.8%和33.3%。
(4)冷等离子体对铝锂合金改性,不仅改善了润滑剂在工件表面的润湿性,还提高了材料的除去率。不过,冷等离子体对其他的一些塑性材料甚至是硬脆材料是否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杨巍,1982年出生,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05年开始从事飞机零件工艺设计及协调工作,主要在智能制造、零件制造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及应用、新特种加工技术研究及飞机零件应用等取得重要贡献,先后发表论文26篇,发明专利15项,先后被评为辽宁省“百千万”层次人才和沈阳市高级人才。

通信作者:刘新教授是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党委委员、书记;大连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大连市高端机械基础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能场复合加工技术、高性能阀门设计与制造、冷等离子体医疗应用、超浸润功能表面的制备与应用、电化学加工技术、超声波辅助加工技术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辽宁省科技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七批特别资助等科研项目。在多个高水平机械制造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以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6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热点论文3篇,Web of Science累计被引3000余次,H指数30,第一申请人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团队简介



刘新教授团队面向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的学科国际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多能场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方向的研究,现有4名教授、17名博士生、34名硕士生,主持中央部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船舶等重点单位委托课题等30余项,在Science Robot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Energy、ACS Nano、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关 于 期 刊

《电加工与模具》(CN 32-1589/TH、ISSN 1009-279X)创刊于1966年,是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由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主办,主要报道电火花加工、电化学/电解加工、激光及高能束加工、增材制造(3D打印)、超声及复合加工等特种加工以及模具制造领域的设计研究成果、工艺应用技术、使用维修经验、产品开发信息和行业发展动态等

《电加工与模具》以促进特种加工领域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为己任,构建“期刊出版+服务”的新型办刊模式,通过学术交流、重点约稿、优先发表、定向推送等多项举措,及时跟踪报道特种加工学术研究成果和特种加工产业及工艺装备,为特种加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投稿请戳下方链接

https://publish.cnki.net/djgu

相关文章推荐

南航曲宁松团队:表面织构电解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智能制造与精密加工研究团队:超磁致伸缩旋转超声加工系统研究进展

山东大学特种加工技术及数控装备研究团队:高品质大深径比微孔电火花加工研究现状

编   辑:聂成艳

   作:马中月
审   核:王   应、徐均良

特种加工     微信号:china-ntm
特种加工行业微信公众平台
如觉得不错,敬请转发分享、点亮“在看”!

特种加工
全国特种加工(包括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超声加工及增材制造)行业归口技术组织,行业权威资讯发布平台,传递行业新政策、传播行业新动态、解读行业新热点。每周一、三、五、六更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