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特种加工技术及数控装备研究团队:高品质大深径比微孔电火花加工研究现状

文摘   科技   2024-09-10 10:30   江苏  



引用论文:

岳晓明,李国栋,夏维梁,等. 高品质大深径比微孔电火花加工研究现状[J]. 电加工与模具,2024(4):10-19.

DOI: 10.3969/j.issn.1009-279X.2024.04.002

▲点击即可查看论文




1选题依据

航空航天、模具制造、精密仪器、医疗器械、动力机械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大深径比微孔的需求日趋强烈,尤其是随着难加工材料的广泛应用,高品质大深径比微孔加工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大深径比微孔的特殊性成为极端制造领域的前沿问题,一方面加工大深径比微孔所需的工具电极较细,给工具电极设计和制造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目前应用大深径比微孔的零部件多为难加工材料,给传统切削加工方法带来了巨大挑战,特种加工技术在孔加工中展现出独特优势。电火花加工因不需考虑材料的物理属性(强度、硬度等)、形状精度高(无直接接触力、放电能量可控)及加工成本低,并可在斜面上加工盲孔、深孔、斜孔、曲线孔、异型孔及阵列孔等,在金属材料上占有相当优势。
如何通过促进加工液迅速更新及时带走加工屑或降低异常放电频率是提高钻孔深度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已公开的方法可归纳为基于电极结构设计及运动规划、能场辅助手段、机床结构改装。三种手段也经常联合使用,如螺旋电极施加摇动,同时对工件施加超声波振动等。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利用电火花加工技术进行深微孔的加工方法。同时,对微孔加工表面重铸层的处理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基于对加工环境恶化的理论研究探讨了深微孔加工面临的瓶颈及将来的发展方向。

  

2研究方案


  

3研究内容

1   基于工具电极结构设计及运动规划促进排屑的方法
1.1   中空结构工具电极
采用空心工具电极实现深微孔加工是目前工业界应用最多的方法,代表性产品是电火花高速穿孔机床。但中空电极是通过离线方式制作,需要考虑二次装夹误差。为保证较长中空电极的直线度,起固定、导向和校正作用的精密夹具必不可少。
图2所示的随动分中扶持装置,有效提高了工具电极的动态刚度,降低了工具电极的侧向抖动,提升了伺服加工的稳定性。

图3所示的三爪式自导向管电极结构,三条由橡胶制作而成的齿爪均分分布于管电极表面,从而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可加工超深孔结构且与管电极刚度无关,留出的空槽结构可使工作液排出。最终实现了深度1 000 mm、直径1 mm的深小孔加工,工件材料为模具钢和不锈钢。

图4所示的超长尺寸工具电极的浮动限幅器,可防止1 000 mm以上的工具电极在工作时因晃动过大而导致放电状态恶化,最终满足了深度达2 000 mm以上超深小孔的加工需求。

1.2   实心电极的结构设计及运动规划
相对中空电极而言,实心电极内部空间小、极间加工屑密度高、排屑能力弱。各种有效方法被提出,例如:通过电极结构设计结合旋转运动促进极间加工液的流动提升排屑能力;通过规划电极运动来搅动极间流场以间歇性的强制排出极间加工液;通过改变电极跳动为电极摇动方式进行加工。

2    能场辅助促进排屑的方法

能场辅助手段主要是通过引入外部能场来加快极间加工液的运动或排出来促进排屑。最常用的手段是施加超声波振动,可施加在电极、工件和加工液上。在深微孔加工中,在加工液上施加振动可更为有效地避免加工屑局部聚集和促进加工液流动。与其他手段相结合时要避免冲突,如同时采用电极摇动和超声波振动时,在工件上施加振动较为合适,而施加在加工液上可能会造成电极抖动。

3   机床结构设计促进排屑的方法

机床结构设计促进排屑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改变电极与工件相对位置,利用重力场促进加工液的排出,如将常规立式机床上工具与工件的布局进行倒装等。此外,倒装机床与上述电极结构设计与能场辅助手段结合效果会更好。

图11所示为倒置式微细电火花超声复合微小孔加工装置原理图,通过超声振动辅助和重力作用促进电火花加工产物排出极间。该装置可实现大深径比小孔的高质、高效、高精加工。

图12所示为一种结合电极纵向振动的电极倾斜进给的微细电火花加工方法。与水平进给方法相比,电极的倾斜进给或轴向振动都会导致钻孔深度增加。当二者同时应用时,加工改善明显。

4   深微孔加工表面质量提升研究

通常电火花加工表面重铸层可通过微细电火花精加工、电解加工、化学研磨、机械打磨及超声波振动等方式去除,但对于大深径比深的小孔,孔径较小且深度较大,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将电解加工工艺添加到电火花加工过程中来消除上述重铸层。

4.1   电火花/电解组合加工

目前,电火花/电解组合加工的研究主要有:①基于电化学溶解的原理处理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后孔壁表面的重铸层;②利用高速旋转内冲液电极开展了电火花电解组合加工技术研究,制定了内充液深小孔电火花电解组合加工工艺;③将高速电火花微小孔加工工艺和电解抛光工艺结合;④利用电解抛光来降低微细电火花加工的表面粗糙度;⑤在同一电解液中使用同一工具电极和脉冲发生器电路在微细电火花加工和微细电解加工之间切换加工模式。

4.2   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

目前,电火花/电解组合加工的研究主要有:基于低电导率盐溶液的电火花-电解复合制孔方法;深小孔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表面重铸层去除机理的研究;通过低电导率的去离子水将微细电火花加工和微细电解加工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高加工表面质量和加工精度;以低浓度酸性溶液为工作液,基于管电极外表面结构化绝缘的电火花-电解复合加工超大深径比小孔技术。

5   深深微孔极间间隙加工屑与气泡运动研究

目前对于深微孔加工中极间现象与机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视化观察与仿真研究两方面。通过对极间的可视化设计实现对极间现象的观察是后续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通过仿真研究与实际加工进行对比对判断加工机理有重要意义。

目前针对极间的观察主要采用透明化设计思路,一种思路是采用不导电树脂材料,此时由于树脂材料不导电,极间电场分布与实际加工中有较大差别,特别是电场对加工屑的影响;另一种思路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单晶SiC和Ga2O3,此时只能观察加工开始的现象,因为单晶材料在放电后晶体结构被坏变得不透明,无法支持后续观察,虽然Li等和Natsu等通过精确捕捉微孔入口处逃逸的气泡,定量化研究了气泡冲刷效应随着孔深的演变过程,但对于深微孔加工中环境恶化的真正原位观察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极间现象的不明确,仿真时边界条件与假设条件等不真实,影响仿真结果的准确度。因此,目前对于极间机理的认知主要依赖于经验,这对深微孔的加工及电火花技术的长远发展是关键瓶颈。




4总结与展望

电火花高速小孔加工是目前实现深微加工的主要方法,通过夹具设计解决工具电极稳定性问题可实现深径比>1 000的超深小孔加工。但在加工直径小于100 μm的微孔时,需要面对中空电极的制造、二次安装误差、高的液压力及冲液副作用等一系列挑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利用实心电极实现直径小于100 μm的微孔加工是另一种思路,但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将加工间隙内的蚀除屑排出以实现加工过程稳定。此时由于电极的尺寸微小、刚度差等因素,无法进行电极结构设计及施加能场辅助手段,如何实现高效排屑需要从技术和机理研究方面获得突破,因此对放电间隙精确控制和脉冲电源的创新设计以及对极间现象的准确原位观察和基础机理研究将会是持续关注的重点。
此外,深微孔加工表面质量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将孔壁表面的熔融再凝固层去除,因此,未来采用多能场(超声、等离子体、电化学、激光等)复合加工新方法在难加工材料上实现高品质超大深径比小孔的复合加工是研究人员的研究热点。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岳晓明,男,工学博士,1988年生,山东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先进特种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数控系统,复合加工技术。

通信作者:李国栋,男,工学博士,1989年生,江南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微细电火花、电化学、超声波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激光、电火花、电化学等复合加工技术研究及应用,微细特种加工装备开发。



团队简介



团队介绍:山东大学特种加工技术及数控装备研究团队长期围绕电火花加工技术、超声振动加工技术、电解加工技术,以及基于多能场的复合加工技术和数控装备开展理论基础和应用试验研究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企事业横向等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超声振动-磨削-电火花复合能场加工理论,探究了超声振动-磨削-电火花复合能场加工机理,建立了多能场复合加工理论,开发了多能场复合加工技术,解决了超硬材料高速、高效、高精度加工难题,研制了2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设备。创新性地提出了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实现了加工过程中短路的自适应消除,提高了有效放电脉冲利用率和加工稳定性,研制了压电自适应微细电火花加工装备。针对国内电加工数控系统性能和智能化低下,构建了高性能高实时性的数控系统软-硬件架构,完成了数控系统原型机研制,所开发数控系统已在多种电火花加工机床上得到应用。研究团队围绕特种加工技术研究发表SCI/EI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0余项,出版专著2本,研究成果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关 于 期 刊

《电加工与模具》(CN 32-1589/TH、ISSN 1009-279X)创刊于1966年,是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现由苏州电加工机床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主办,主要报道电火花加工、电化学/电解加工、激光及高能束加工、增材制造(3D打印)、超声及复合加工等特种加工以及模具制造领域的设计研究成果、工艺应用技术、使用维修经验、产品开发信息和行业发展动态等

《电加工与模具》以促进特种加工领域学科进步和产业发展为己任,构建“期刊出版+服务”的新型办刊模式,通过学术交流、重点约稿、优先发表、定向推送等多项举措,及时跟踪报道特种加工学术研究成果和特种加工产业及工艺装备,为特种加工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尽绵薄之力。

投稿请戳下方链接

https://publish.cnki.net/djgu

相关文章推荐

精密方孔电火花加工用方形电极的修正试验研究

电火花加工中气泡与电蚀产物对阴极场强影响的仿真研究

电火花加工区域排屑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TiN陶瓷超声振动辅助混粉电火花加工实验平台设计

编   辑:马中月

   作:马中月
审   核:王   应、徐均良

特种加工     微信号:china-ntm
特种加工行业微信公众平台
如觉得不错,敬请转发分享、点亮“在看”!

特种加工
全国特种加工(包括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激光加工、超声加工及增材制造)行业归口技术组织,行业权威资讯发布平台,传递行业新政策、传播行业新动态、解读行业新热点。每周一、三、五、六更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