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松山区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积极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化土地扩张态势得到根本遏制,“绿进沙退”的生态格局已然形成,走出了一条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松山区深受风沙、干旱和恶劣气候的困扰,于是提出了“生态立区”的奋斗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西部山区进行水源涵养综合治理,中部低山丘陵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东部缓坡丘地、平川进行沙地综合治理,并确立了“改善生态环境、扩大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经过广大干部群众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松山区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明显,重点治理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和土地沙化实现“双缩减”,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抑制,绿色惠民成效显著。2001-2022年,松山区共完成生态工程造林206.15万亩,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47.57万亩。基本形成了多林种、多树种、带网片、乔冠草相结合的较为发达的林业生态体系。截至目前,全区林地面积已达286.6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1.6%提高到33.38%,活力木蓄积达431.31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5亿元。松山区林业和草原局森林草原建设办公室主任顾全旺介绍:“通过实施营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各类防沙治沙项目,全区重点地区的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控制,沙化面积和程度均持续降低。重点工程区的林草植被显著增加,改善了气候和土壤条件,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尘天气减少,生态和碳汇功能增强,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及建设生态文明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多年来,松山区先后获“三北”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林业工作站建设示范县、自治区林业生态建设绿化杯奖、自治区防沙治沙先进奖、自治区“三北”二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自治区林木种苗先进集体等荣誉。绿起来,还要富起来。近年来,松山区全力培育壮大林草产业集群,增强“点绿成金”的本领,以乡村振兴“一带一环”和中心城区50公里生态示范圈为核心,重点建设了老府镇乌良苏村123苹果、穆家营镇丁家地鸡心果等62个经济林示范园区。截至目前,松山区经济林保有面积达15.35万亩,年产各类果品6.9万吨,产值2.76亿元,销往北京、天津、广州、云南等地,果农平均亩收入2000元以上。“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松山区不断探索适合区情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及林下养殖2240亩,另有1600亩林药项目正在进行评估中。”松山区林业和草原局经济林办公室主任李洪生说,“林下经济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林地的利用率,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绿起来,富起来,更要美起来。自2013年松山区启动重点区域绿化项目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将重点区域绿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充分融合,按照“一核一带一山二路三河多点”的总体布局,实施公路两侧、城镇周边、村庄和厂矿园区等重点区域绿化建设19万亩。松山区也被自治区评为“重点区域绿化先进县”,先后获得上级奖补资金6500多万元。“新征程上,松山区林业和草原局将步履不停,向绿而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努力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森林生态修复、森林资源保护和富民产业振兴工作,不断把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让绿色生态成为区域发展的靓丽底板和核心竞争力,努力为实现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松山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宋子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