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她”力量|百年易俗社和“掌门人”惠敏莉

政务   2024-11-15 11:37   陕西  

     树树皆春色,山山唯晨辉。陕西省妇联联合陕西友联妇女儿童交流服务中心倾情启动秦女子公益项目之丝路“她”力量陕西妇女外宣项目,宣发“陕西妇女外宣示范点”典型案例,展现新时代陕西女性的风采与力量,推动陕西妇女对外交流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天,让我们跟随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一同从心出发,邂逅浪漫,遇见世界。












秦川秦腔阔,秦人秦趣浓;兴至时酣畅淋漓,情深处委婉缠绵。秦腔是刻在陕西人血脉里的文化,彰显着西北人民耿直爽朗的性格。

隐藏在车水马龙的西安钟楼商圈的西安易俗社,穿越百年岁月弦歌不辍,上演着人生百味,传唱着世间沧桑,让秦腔艺术不断开枝散叶,让秦腔正声余音绕梁。 
这座百年艺术学府的第十八任社长惠敏莉,从业40年间,始终在秦腔的舞台上耕耘初心,成就着她卓尔不群的艺术人生。
梨园入戏惠敏莉
出身书香门第的惠敏莉,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幼便对秦腔产生了浓厚兴趣。“未开言来珠泪落……”5岁的惠敏莉趴在父亲案头,轻声唱着易俗社的名剧《三滴血·虎口缘》,虽不解其意,但戏曲的种子已默默种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儿时的惠敏莉常常跑去看戏,精美的戏服、俊俏的扮相、闪闪发光的舞台,让惠敏莉发自内心地感叹:“秦腔真让人着迷!”。 
1985年,15岁的惠敏莉考入延安鲁艺。在这里学习的四年,惠敏莉每天早上都要比同学早起“练私功”,一刻不敢懈怠。“冬天,在练功场里,她口中呼出的白气会化成冰晶挂在眉毛上,通往戏校的山路长得走不到头,厚厚的剧本老也抄不完……”往昔岁月惠敏莉记忆犹新。从一个唱段一个唱段地学,到一折一折地学,再到一部戏一部戏地学,惠敏莉苦练基本功、吃透剧情和人物,从花旦、小旦到刀马旦、武旦,再到女扮男装,惠敏莉的突破势如破竹。
1989年戏校毕业,顺利通过易俗社招聘考试的惠敏莉,加入了从小就心心念念的艺术殿堂——易俗社。 
旧时代的梨园行,师傅教徒弟往往会留一手,免得“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在以“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的易俗社,风气截然不同。惠敏莉一进社,诸多享誉海内外的戏曲大家主动给她“让台”——“老师们本来是演小姐的,不演了,让我来演小姐,他们来演老旦,来傍我。手把手言传身教,毫无保留。”惠敏莉说,“肖若兰老师教我《河湾洗衣》《拾玉镯》,张咏华老师教我《貂蝉》《火焰驹盗虎符》,全巧民老师教我学《虎口缘》《柜中缘》,常警惕老师教我《花木兰》《桃李梅》……”在诸多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下,惠敏莉不断磨练,主演大戏、出版专辑,殊荣累累。 
“常警惕老师说,没文化学不好戏。”在深耕秦腔舞台的同时,惠敏莉不断挑战自我,报名电大成人班,学习文化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5年她被推选为易俗社业务副社长,2009年通过竞聘成为易俗社第十八任社长,是该社历史上目前唯一一位女掌门。 
“我这辈子在家的时间不过六七年,其余的时光都在易俗社。易俗社就是我的第二个家。”惠敏莉与易俗社有着不解的缘分,她决意“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艺术家”的人生道路徐徐展开。
百年大社易俗社

易俗社创办于1912年,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社,是著名的秦腔科班,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安易俗社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相结合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其中不少优秀剧目享誉全国,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 

2003年,西安成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之一。2005年,经过整合,易俗社等院团组建了西安秦腔剧院,2007年整体划归曲江新区管委会,2009年完成转企改制。 
当易俗社的接力棒传到以惠敏莉为代表的新一代“易俗人”手中的时候,如何让易俗社继续蓬勃发展,是她每天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重大课题。 
惠敏莉带领易俗社唱响的第一出戏是《柳河湾的新娘》。剧本在惠敏莉身上背了三年,六易其稿。2008年,易俗社终于用48天时间创排出这部爱国主义题材大戏,并在甘肃举办的第四届秦腔艺术节上夺得所有奖项。“所有奖项啊,连道具都得奖了!”惠敏莉说。 

这之后,易俗社抓住时机,一边复排《火焰驹》《玉堂春》等60多部传统经典剧目,一边创排《秦腔》《易俗社》《司马迁》等 10余部新创精品剧目。2015年,复排已辍演23年的《双锦衣》,并在迎接第十个“非遗日”之际亮相,连续演出12场;2018年,原创剧目《三滴血》问世百年之际,易俗社演职人员先后前往国家大剧院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讲、展、演、学,为传播、普及秦腔艺术,扩大易俗社影响不遗余力……从乡村到校园、从厂矿军营到老少边区,“易俗人”将好戏送进千家万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惠敏莉的带领下,易俗社不仅传承了秦腔的经典剧目,还通过剧目创排、演出把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优秀杰出女性推向秦腔舞台,如《三滴血》中的贾莲香、《柳河湾的新娘》中的柳叶、《昭君行》中的王昭君……传递女性社会价值,彰显着“半边天”的独特力量。 

秦腔艺术的发展需要优秀剧目,而优秀剧目的背后是一位位优秀人才的支撑。“作为一名梅花奖获得者,我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的道理。”在完成繁重的艺术生产和行政工作之余,惠敏莉亲自为社内多名学生及其他单位的演员传授表演经验和技巧,带着年轻演员们一次次上台表演,一次次反思与沉淀。
“易俗社先辈开风气之先,给女性同样的秦腔舞台,今天才有我这女社长和占比60% 以上的女职工。”作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惠敏莉在推动女性发展方面持续用力,如今,在易俗社80多人的表演团队中,90后、00后演员占比已超1/3,在各大演出中,这些“青春力量”扛起了大旗。
古调新曲唱未来
没有止步于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惠敏莉把重心向易俗社的永续发展上倾斜。她把不到十平方米的档案室,拓展为由八间女生宿舍改造的微型展陈馆,再到打造占地78亩的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全方位擦亮百年老字号品牌。将易俗社几经时代浮沉延续下来的880多部1000余册文本进行整理,为中国戏曲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惠敏莉提出打造易俗社文化街区的议案。该街区自2021年9月开街以来,游客如织,成为集“馆、展、演、产、学”为一体的文化新高地。从2018年起,她在省人代会上提交建议,呼吁立法保护秦腔剧种和秦腔人。2022年1月1日起,惠敏莉参与制定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出台,为秦腔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律层面的硬支撑。

如今,易俗社文化街区内,易俗社百年博物馆、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东邦哥情景式复古文化街区、老字号美食一条街及街区中心的方言广场和戏台,可以让游客全方位体验吃喝玩乐学,感受秦风秦韵。 

戏台前,常常能看到戏迷们的身影。他们时常拿着小板凳提前一两个小时便等候在台下,只为听一听这从小听到大的“乡音”。“街区每周末及节假日在方言广场戏台都有免费的秦腔惠民演出,每年约1000余场。”惠敏莉介绍道。除了戏迷们,还不时有孩子们和外国友人,在不经意间与秦腔邂逅,误打误撞地感受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谈及秦腔传承与“出圈”,惠敏莉说:“秦腔的根永远在田间地头,在老百姓的心里,易俗社一直坚持把戏台搭建到人民群众中去,用蓝天作幕布,大地作舞台,为人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同时,易俗社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了解乡音乡情,让他们在戏曲艺术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中,感受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 
穿越百年岁月,易俗社飞檐翘角的戏楼与声、光、电科技交相呼应,让更多国内外游客感受梨园古都的浪漫表达。 
台上开嗓,台下喝彩,惠敏莉与同仁们正循着百年易俗风采,创造着熠熠生辉的未来。



文图来源:西安易俗社
编辑:鹿鸣
校对:王琛

初审:王星

终审:靳倩倩

投稿邮箱:sxflxmt@126.com

大家都在看

秦女子之声
陕西省妇女联合会官方公众平台,发布本省妇女儿童工作动态、妇女关注的热点信息,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