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树皆春色,山山唯晨辉。陕西省妇联联合陕西友联妇女儿童交流服务中心倾情启动秦女子公益项目之丝路“她”力量陕西妇女外宣项目,宣发“陕西妇女外宣示范点”典型案例,展现新时代陕西女性的风采与力量,推动陕西妇女对外交流工作高质量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汪氏皮影的第四代传人汪海燕一同从心出发,邂逅非遗艺术,遇见世界。
世界皮影看中国,中国皮影看陕西,陕西皮影看华县。陕西华县皮影凭借其特殊的人文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世界皮影之父”。“汪氏皮影”就是陕西华县皮影的代表。
汪海燕是汪氏皮影的第四代传承人,作为皮影艺术圈中少见的女性手艺人,汪海燕从小便是个“犟女子”。她从12岁起就跟着父亲做皮影,一做就是二十年。二十年寒来暑往,汪海燕吃尽了练功的苦,体会了皮影艺术没落的酸,也靠自己的努力品尝到了皮影艺术焕发新魅力的甜。如今,她仍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祖辈传承的手工技艺,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
皮影这门老手艺
“三根竹能文能武,一片皮呼圣唤贤”。
一方幕布就是一个戏台,尺把长的皮片人儿就是演员,明亮的灯光穿过皮影,人物、花草、楼宇在画布的另一端,映出栩栩如生的世间百态……这就是皮影戏。
汪海燕的父亲汪天稳是中国皮影唯一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从事皮影艺术已超过六十载,被誉为“中国皮影第一刀”。11岁时,他就被中国著名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收为关门弟子。刻皮影时讲究 “推皮走刀”,需用左手三根手指推着皮子转。早中晚,他每天各练一次,足足练了三年功。“练到后面,手上压上两块砖,再后来砖挂上了手腕,三年后,不论冬夏,手都不会再抖。”他说道。后来,汪天稳终于完整继承和掌握了从制皮、雕镂、敷色和缀钉等全部24道皮影制作工艺及雕镂所用的“推皮走刀法”。
不同于驴皮影子,制作陕西华县皮影制作一般选用上好的牛皮。这是因为牛皮有一定厚度,一次只能雕刻一层,这就使得陕西华县皮影的制作工艺较其他地方的更精细。汪天稳一般选用3至5年的上等秦川牛皮进行雕刻,牛皮在刻制之前,还要经过刮薄、拉展、晾晒等多道工序处理。
“推皮走刀”是一种刀子扎着不动,靠推动皮子转动完成皮影雕刻的绝技。运用这种技法,能够雕刻出更细腻的皮影纹理。汪氏皮影中最具代表性的雪花纹、万字纹和梅花纹便精细均匀,相当考验手艺人的手上功夫,很难想象这是人工雕刻而非机器制造。
牛皮刻镂好后,再采用黑、红、黄、蓝四种天然染料进行染色处理。汪天稳的皮影从人物造型结构到制作工艺都非常复杂。每一个人物都分为头、身、臂、臀、腿等部件,单独刻好后再用线把各部件组接起来,就形成完整的身段。最终完成的皮影艺术形象刀工利落,人物夸张、生动,极具舞台视觉感。
西安书院门里一条小巷中的一栋老式楼房的三楼,就是汪氏皮影工作室的所在地。工作间设在阳台,汪天稳一坐就是一天,夏天连空调都不开。
“一开空调,做皮影的皮子就容易干。”汪海燕说。在女儿汪海燕眼里,父亲一生都极尊重传统,刀刀较劲,绝无捷径。
传统皮影戏中的人物常以侧脸示人,人物的喜怒哀乐,全“吃”在一根线条上。汪天稳雕刻,吐气吸纳间,线条一气呵成。汪海燕说,“‘想要笑,嘴头翘’。口诀人人都会背,但一刀下去翘到什么位置,那就是功夫了”。
许多收藏者对汪氏皮影的喜爱就在其刀法精湛。汪海燕明白,父亲的一身功夫是苦出来的,也是别人学不来的,她摇了摇头,“他那一辈人练的都是童子功。”
在父亲汪天稳的言传身教下,汪海燕自幼便深爱着皮影艺术,在学模学样的雕刻中展现出不凡的天赋。
“犟女子”汪海燕的皮影路
“最初,父亲是不愿教我的。”汪海燕回忆,“父亲只让我打打下手。最基本的磨刀具、磨牛皮,慢慢开始给牛皮上色、画稿、帮忙熨烫装订,但是最精妙的雕刻技艺,父亲却不愿教。”
可“一身反骨”的汪海燕怎肯罢休,越不让她学,她越要学。
“有一天我拿着自己雕的‘杨贵妃’问父亲觉得这个皮影怎么样,父亲问谁雕的,我说:‘你先看吧。’他说,‘不错,还可以更深入地给他教一下雕刻。’我立马说是我自己雕的,他当时十分惊讶。”汪海燕笑着说。从那之后,父亲就开始正式教授她雕工,将汪氏皮影最引以为傲的“推皮走刀”技法事无巨细地传给汪海燕。
“第一次试着拿刀,手就被划破了。”汪海燕记忆犹新。指着工作台上的工具箱,汪海燕说“汪氏皮影,刻刀有十二种,粗细不一。雕刻的时候,不同的花纹,要用不同的刀子雕刻,一个作品,手工雕刻约3000刀。”为了练好这一基本功,汪海燕在左胳膊上吊上一块砖,推动皮子向前,配合右手刻。
“所有课余时间都在练习推皮子,实在是枯燥乏味,看着别的孩子节假日都出去玩,我虽然也想出去,但是都坚持了下来。”汪海燕在练习技法上从不娇气,也从没说过放弃。日后,一次父女二人受邀采访时,父亲才说出了藏在心中二十多年的秘密。原来,父亲当年不想传技给汪海燕,其实是不想让女儿像他一样辛劳。这才解开了汪海燕心中的误会,也让她理解了父亲的苦心和爱。
“皮影戏始于秦汉,唐朝以后在民间广泛流传。”汪海燕介绍,经过几千年的沉浮,皮影戏成为了一项颇受大众欢迎的民间艺术,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喜爱皮影的人越来越少。
如果说父亲汪天稳的大半生都伴随着皮影戏的高光时刻,那么伴随汪海燕的则是皮影戏“不被看到”的阶段。电视、电影的兴起和传统曲艺、现代手工业的没落对纯手工制作皮影的匠人来说,产生了莫大的冲击。
“提高公众对非遗的关注,是我这一辈的责任。”落在汪海燕肩头的担子更重了,除了皮影手工技艺的传承,还有皮影艺术的复兴。
“老技艺”赶上“新潮流”
2003年春天,汪海燕独立创办了以皮影制作和教学为主的工作室。也是在这一年,机遇悄然而至。因为喜欢她的作品,一家外贸企业定制了一批以圣诞礼物为元素的皮影。从此,汪海燕带领工作室走上了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但在探索皮影发展道路过程中,父女间也曾产生过很大的分歧。汪海燕想到的方式是跨界,当她把动漫皮影拿给父亲看,汪天稳当场甩下了一句“瞎整”。在汪天稳看来觉得那顶多是个皮雕,甚至像个没做完的半成品。
开始几个月,父女都憋着一口气,谁都不搭理谁。但汪海燕知道父亲其实也是皮影的一位创新者。1976年,汪天稳就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皮影木偶剧《皮影轻骑兵》。上世纪80年代时,汪天稳设计制作的《猪八戒学本领》皮影动画片被推向幼儿园,孩子们喜欢得不得了。
在之后的摸索中,汪海燕在坚持创新的同时更注重保留皮影的传统技法。当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对这些作品报以热情的反馈时,父亲也渐渐理解并接受了她的跨界设计。
从2016年开始,王海燕对皮影的跨界尝试多了起来。她选用雪花纹、万字纹、鱼鳞甲等传统纹饰,走上各个时尚大展,让年轻人感受到皮影经久不衰的美。
2017年,奢侈品牌爱马仕邀请汪海燕为品牌门店设计橱窗,正是这次与时尚品牌的合作,为汪氏皮影打开了国际市场。之后,汪氏皮影迅速开展了大量联名合作,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公司、赛事与皮影艺术发生了奇妙的碰撞。
很快,皮影又遇上了“二次元”。汪海燕带领团队为腾讯设计雕刻了国漫IP“狐妖小红娘”皮影,“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和年轻人喜爱的动漫作品合作,宣传效果非常好。”汪海燕说。
之后,汪海燕还增加了与网络游戏公司的合作,制作了数十款游戏人物,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了皮影艺术。
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到与百达翡丽、Burberry、FENDI等一众一线品牌及百度、腾讯等知名企业的合作,汪氏皮影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提升观众了解皮影戏、认知皮影戏的欲望。
工作室现在已成为非遗传承基地,在中小学、高校开设了皮影课程。跟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皮影制作与时代接轨的新技术越来越多。汪天稳亲手改进自制了许多雕刻刀具,而汪海燕在带徒弟的过程中,更是用起了现代打印技术,取代了传统宣纸画稿,降低了皮影制作的学习门槛。
“我们希望用这种方式,让现代年轻人了解皮影,关注皮影,进而爱上皮影,如果我们没能首先进入孩子们的视线,那之后的一切就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了解,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也是非遗技艺最好的存在状态。
近年来,“汪氏皮影”在西安易俗社设置了独立皮影展厅。西安易俗社汪氏皮影博物馆以“丝绸之路·盛世长安”为主题,由三个展厅共同组成。博物馆入口处是一幅三米高的巨幅皮影作品《穆桂英》,她英姿飒爽,一展巾帼风采;在迎宾区,迎客屏风、花架、皮影仪仗队等作品展现了传统皮影的经典魅力;主展区两边幕墙是两幅长达11米的传统皮影绘卷,分别以丝绸之路和中国神话为主题;展厅中央是曾经在人民大会堂长期展出的皮影作品《文成公主进藏》及经典皮影佳作《盛世击鞠图》。
2023年6月,汪氏皮影受邀参与央视一套《非遗里的中国》节目录制,现场展示了传统皮影技艺与创新的结合,与嘉宾们共同体验了皮影艺术的魅力。2024年春节期间,汪氏皮影再次亮相《非遗里的中国》,成为展现中华传统艺术繁荣的亮点。此外还参与了《新春非遗之夜》节目录制,向观众推介陕西非遗年俗。
汪海燕的坚定执着和对皮影艺术的热爱,让她不仅在皮影艺术的传承上有所建树,还深深影响了第五代传承人党飞华。作为00后,党飞华将皮影艺术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大学期间,他运用生物编程技术,将大肠杆菌产生的帝王紫色应用于皮影上色,荣获了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金奖。在2023年在杭州亚运会期间,他将皮影传统艺术和现代体育两者创新融合,制作体育项目的皮影道具动画。同时,他还注册自媒体平台“确实牛皮”,在平台上展示多个趣味皮影,引起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汪氏皮影跨越两百年历史、历经五代传承。从李三喜大师的技艺开创,李占文老师的精湛发扬,到汪天稳的“中国皮影第一刀”,汪海燕的跨界发展,再到第五代传人党飞华用皮影演绎打破次元壁……每一步都凝结着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他们用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让皮影的故事永远流传。
继续守望着艺术火种的汪海燕带领“汪氏皮影”,用自己的方式坚守和创新,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创造着属于当今世界的浪漫。
初审:王星
投稿邮箱:sxflxmt@126.com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