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 《高教探索》特约笔谈系列08

教育   2024-11-21 17:30   广东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陈伟

《高教探索》

2024第5期


为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教探索》编辑部邀请省内知名学者,组织了一组笔谈。


在特约笔谈系列前七篇中,我们已经七位学者的视角中,了解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落脚之处。


从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到如何寻求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同发展之最优解;


从到高校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到中外合作办学新使命;


从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改革,再到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本文是《高教探索》特约笔谈系列的第八篇,也是系列的最后一篇,在本篇《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中,我们将跟随学者陈伟的脚步,一起思考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能如何进行?


更多精选期刊文章,请关注“广东教育传媒”微信公众号,点击此处标签#刊物获取。






作者简介


陈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港澳台教材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章正文




全面深化改革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制胜法宝


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改革”“改革什么”“如何推进改革”等重大问题。“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对做好未来5年乃至10年工作意义重大。”


从启动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党和国家对改革认识日益深刻、改革思路日益清晰。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从此,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其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系统部署,为新时代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极具时代特征、极具中国特色的实践命题。从改革对象上看,涉及改革内容和改革措施两个方面;从改革特征上看,要体现改革的综合性、彰显改革的深刻性。这意味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有效推进所有方面、各个领域深刻地改革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一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二要”注重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与这两大要点密切相关的改革议题就是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

重要支撑之一


城市,既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对象,也是推进改革、实现发展的杠杆。具有资源集聚优势的城市,兼具生产能力和生活价值,且能凭借其系统整合特征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国务院在2024年7月底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稳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提出在5年左右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21〕573号)认定了天津市津南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广东省的广州市和深圳市等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或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发改社会〔2023〕699号)决定启动遴选第二批30个左右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可从多个方面具体支撑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第一,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试验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改革,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和地方的创新落实,换言之,需要全国性体制机制、地方性探索实践两个方面的支撑。城市,不但是人、财、物等各类资源集聚地,而且是各类优质资源的集聚载体,能促使体制机制优化和地方探索实践的耦合运行,因此是推进、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最优试验场。


第二,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促进产教融合、落实职普融通的空间载体。促进经济结构、社会发展与教育结构、科技研发的深度契合,有效打通并深度对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在教育系统内部,促进职普融通、打通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立交桥”;在教育与外部关系中,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具体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简言之,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可通过聚集、培育、发展优质的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为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提供最便捷的条件、最有利的空间载体。


第三,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深化城乡融合、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为了解决教育资源、升学机会的城乡差别难题,不仅要增加乡村的教育投入、加大对乡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倾斜,更要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乡融合,通过城市带动乡村,最终缩小、弥合城乡教育差别。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从两个方面助力解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一是有效实施“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等,吸纳乡村人口就业创业,从而有效带动乡村发展、实现城乡发展水平的融合,为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二是有效落实“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中有关“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保障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受教育权利”等规定,直接促进城乡教育在发展水平上的融合。




继续发挥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

全面深化改革价值


第一,系统设计、整体优化“政产学”的共生关系,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以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为焦点,从理论上具体探讨、在实践中深度推进“政府一学校”、“学校一企业”、“政府一学校—城市”等多对互动关系的互惠共生、有序演化,在推动城市实现高水平治理的同时,促进城市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各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着力打造各类平台,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撑。产教融合型城市的试点,本身就是探索中国特色发展方式的改革平台。为了具体、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平台价值,必须重视两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便从横向空间维度全面深化区域范围的产教融合改革;二是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便从纵向行业维度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第三,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保证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守正创新。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是极具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议题,需要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打破部门利益的壁垒,既强化顶层设计又鼓励基层创新,既坚持综合改革又积极追求整体发展。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建设实践,兼具全方位、配套性的整体性改革模式和顶层性、设计性、普惠性的理性改革模式的基本特征,既能在社会资源分配方面承载增量与存量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模式,也能通过短期验证、全面总结、快速推进而承载渐进改革与快速改革相结合的改革模式,既能通过产业、教育,城市改革的同步推进而探索主动式、共时性改革模式,也能在国内事务上自信有为、在全球事务中主动担当,从而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以及教育发展等不同领域彰显出大国气派的开放模式。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机制创新研究”(BIA210157)部分成果】



往期回顾


卢晓中:高校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何以被塑造

蒋达勇:高等教育要聚焦 中国式现代化深化改革

刘晖:寻求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同发展之最优解

屈哨兵:中外合作办学新使命: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

罗海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戴青云: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郑文: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落实一体改革的典型实践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作者:陈伟

编辑:刘第红、程耀婵

来源:《高教探索》2024第5期

转载时请标明转自广东教育传媒,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


广东教育传媒
广东教育传媒是广东省教育厅宣传机构广东教育杂志社的官微,发布广东教育权威资讯,关注教育热点,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和家长家庭教育,整合《广东教育》《广东第二课堂》《高教探索》《师道》等媒体资源,打造零距离教育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