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新中国的步伐,我市工业谱写了一段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昔日的一“钢”独大,到今天的“八大产业集群”,从动能转换到智能转变,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一代代从业者开拓奋进、砥砺前行,在全面振兴新突破的征程上,用响当当的脚步踩出了沉甸甸的足迹。随着城市发展壮大,一户户企业动工生产,一个个项目签约落地,本溪工业在改革开放中腾飞,在结构调整中优化,在创新驱动中跨越,成为本溪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最强引擎。
光阴似箭的75年,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瞬间,但对于与新时代发展同步的本溪来说,不仅是凤凰涅槃式的华丽转身,更是创造辉煌的真实写照。
本溪的工业经济起于煤铁,兴于煤铁。曾经拥有亚洲最大的竖井煤矿——彩屯竖井煤矿,上世纪50年代设计年产量150万吨焦煤;早期亚洲最大的露天矿——南芬露天铁矿,曾年采矿石近800万吨,是当时我国单体矿山年产量最高的矿山。1953年,“本溪钢铁公司”正式从“本溪煤铁总公司”划分出来,成为当时我国生产铸造生铁的主要基地,本钢生产的铸造生铁约占全国统配总量的50%,特别是球墨铸造生铁,属于国际高纯生铁,被誉为“人参铁”。本钢试制成功汽轮机异型叶片钢,结束了我国依赖进口的历史。本溪合金厂研制生产出的铝合金,使我国用自己生产的铝合金替代了进口合金。一桩桩经过淬炼的记忆深深地印在了共和国发展的基石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为前进中的新中国开启了一扇通往快速发展的大门。作为重工业城市,本溪在努力探寻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答案,推动改革逐步走向深入。
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浪潮涌进山城。本钢集团、本溪汽车配件集团、辽宁富佳粮油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应运而生,56家“四放活”试点企业进一步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当年,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试验田”。一步步改革成果让“市场化”从字里行间跳出来,跳进工厂,跳进企业,跳出了改革开放新步伐。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市圆满完成“十五”发展规划,200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是2000年的2.8倍;引进域外投资项目2754个,直接投资174.2亿元。
“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新时期。”带着中共本溪市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我市全面开启了“十一五”征程。
项目建设是振兴本溪发展的重中之重。2008年,我市开展“项目年”活动,先后实施和推进了516个项目,总投资1573亿元。沈丹高速本溪出口、沈本产业大道、永桓高速、鹤大高速桓仁段、本溪热电联产、桓仁抽水蓄能等重大项目都是这一时期的“项目名片”。我市医药产业同时进入快速成长期。《本溪市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先后出台,到2010年底,医药产业基地已经有193个签约项目入驻,开工项目102个。
推动园区发展,加快项目建设,培育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两化”融合……一系列“组合拳”强力推动工业量效齐升。从工业到旅游业再到现代服务业,串联起了城市经济运行的全产业链条,它们不仅承担着经济任务的载体,更成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压器”。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项目建设的“井喷期”,我市共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近700个,特别是在工业领域,本钢冷轧高强钢改造、本钢北营一高线高速棒材改造、超薄酸洗线改造等538个补链延链强链项目竣工投产;本溪福耀高端汽车用优质特殊浮法玻璃生产线、国电投本溪热电厂等投资数十亿元的重大项目成为拉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国电投本溪热电、引观入本输水工程、田桓铁路、辽宁中部环线高速公路本溪段、沈本线响山子至滨河南路段改扩建工程二期、集本线(本桓线)三架岭隧道及引线改建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实现竣工通车,进一步改善路网结构,提升公路服务水平。本钢 CCPP 发电项目、鑫暾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加快实施建设。桓仁大雅河抽水蓄能电站、本桓(宽)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
“十三五”末期,我市依托高新区集聚医药产业项目上百个,上海医药、上海绿谷、华润三九、药联制药、爱尔创生物等一批企业迅速成长,以优势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规模化优势已经显现。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力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遵循,做好‘三篇大文章’,加快工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升级,着力构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遵循本溪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本溪工业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开启新征程。
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好中提质的态势,实现了“双过半”目标。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超全省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全市共实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59个,完成投资额57.6亿元,同比增长6.2%。深化“双本”融合、解决企业诉求、实施精准帮扶、搭建供需平台……通过“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打出服务“组合拳”,稳住工业基本盘,为冲刺“全年红”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打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攻坚之战?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姜东新对记者表示,“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省委、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为引领,围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体制机制、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等重大改革部署,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建设好‘五个本溪’,推动各项改革任务在工信领域落地见效。”姜东新对我市工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从“本溪制造”的厚积薄发到“本溪智造”质的飞跃,从结构优化的转变到规模效益大幅提升,从体系完善的布局到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新时代赋予了本溪工业新机遇,就像中小企业从“小升规”成长到“规升巨”一样,本溪工业也在华丽转身的同时,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雄浑交响曲,也必将在阔步新征程上奏响更为豪迈的奋斗乐章。
END
来源丨本溪市融媒体中心
监制丨于昭阳
责编丨张世威
记者丨卢山
摄影丨李龙江 林林
编辑丨刘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