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雄心,务实平衡。从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到探索“重复使用” | 看得见未来

乐活   2024-12-29 16:30   天津  
以下文章来源于小鸭嘎嘎,作者小鸭嘎嘎


无废城市,无塑深圳。12月21日上午,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深圳晚报社、深圳市小鸭嘎嘎公益文化促进中心、南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承办的“趣无废·超有FUN”2024年深圳市“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巡礼活动在深圳南山举办。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来自环保科研机构、绿色企业、设计公司和公益组织等领域代表,在现场围绕从“塑料公约”谈判到推动“重复使用”的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和多方交流。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深圳市“无废城市”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和针对重复使用环保袋的公众调研报告,以及“新春福袋”131环保袋漂流计划,共有近百位来自广州、香港、珠海和深圳等地的相关行业人士和市民朋友现场参与了主题研讨会和无废生活市集活动。


  主题分享  

减污降废,专家共话塑料治理新方式




来自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陈子红,以“深圳市‘无废城市’建设新型办赛模式探索”为主题,首先在现场介绍了深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下,通过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阶段成果,以及明年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上,将与赛事组织方、建设施工方、运动员和观众,在建筑、设施、采购、快递包装、观赛、餐饮和住宿等方面,及早建立“无废全运”的技术要求探索计划,她还向现场市民宣传了“无废全运”减废公约,鼓励市民共同参与“无废全运”建设。
据介绍,“无废全运”深圳赛区“无废全运”建设核心是将“无废”理念融入赛事举办全过程,深化推进深圳市“无废城市”建设,并通过推动绿色生活,引导全社会将节约、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基于“无废城市”建立的治理体系,保障赛事全过程固体废物安全处置。

来自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的理事长毛达,在线分享了全球塑料条约谈判INC-5观察及电商平台塑料产品去毒实践,向市民分享了国际减塑前沿动态以及电商平台减塑经验。针对12月初闭幕的塑料污染治理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INC-5),他重点介绍了三年来参与谈判的经历和塑料产品、塑料产品设计、塑料废物管理和可持续的供应链等国际上重点关注的问题,以及谈判中的主要分歧点。
针对电商平台塑料产品去毒工作,毛达博士向现场观众介绍了机构发起的旨在促进化学品安全与公共健康的公益行动“无毒先锋”,在过去8年里是如何通过独立检测、科普传播和企业倡导等活动,来促进消费品中有害化学物质的严格管控,使公众远离健康风险的。而要实现塑料产品无毒,则还需要标本兼治,政府部门、电商平台、社会组织、生产商、消费者多方共同努力,从更新禁限产品治理规则,落实3C认证信息填报,倒逼生产端治理和责任履行等方面齐齐发力。他还鼓励市民从身边日常积极践行“无废”生活。

“摆脱塑缚”总干事郑雪以“快递外卖领域减塑实践现状与优化观察”为主题,首先介绍了作为国内专注于推动解决塑料污染的专门机构,在致力于快消与零售行业倡导一次性塑料用品减量,推动行业以可持续解决方案代替用完即弃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进展。之后分享了快递外卖领域减少塑料污染的重要性、实施现状和典型案例,并提出了针对性优化建议,呼吁市民参与到可循环餐盒、快递包装的推广实践中。同时,加大对外卖餐盒重复使用系统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培育餐盒重复使用基础设施和消费者使用习惯。
“无废城市”建设不仅需要市民积极践行,还需要社会各界贡献智慧。在解读了机构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之后,对于快递和电商平台两类企业在包装绿色化行动上的展望,郑雪建议企业应从尽快设立包装绿色化目标、充分发挥价值链领导力、加快2C可循环包装规模化应用、开展消费者沟通与激励、与政府和公益组织等相关方合作搭建包装回收体系、提升包装绿色化信息披露质量“六大方面”入手。
  
圆桌对话 
 


以小见大,协同探索“无废”建设新路径

在“如何重复使用,助力‘无废城市’建设”主题对话环节,主持人深圳市小鸭嘎嘎公益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长兼亚洲环保创新论坛(AEIF)秘书长冯晓与四位嘉宾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互动交流。



针对设计师是如何理解“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理念,以及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问题上如何体现能力和责任等问题来自“有料设计”的创始人廖波峰说,这十五年里我们一直在提倡“三有”设计,即:有效、有趣、有料。首先,必须要给客户提供“有效”的设计解决方案,这作为职业设计师是必须做到的,只有在做到“有效”的同时还能做到“有趣”,它才可以是独特的、个性的、好玩的,这就需要设计师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还要带给消费者更多的情绪价值、个性体现。一项设计如果既能“有效”,同时还能“有趣”,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有料”的设计解决方案,只有注重长效的设计才不会产生更多的“一次性“。


深圳是“设计之都”,很多设计师都已经在探索不过度设计、不生产“视觉垃圾”,把产品设计得好看、好用,光这点就可以让产品延长实用的时间和次数。就像一个非常好看的袋子,是会让人愿意天天都使用的。同时,设计师要让设计创意本身来产生价值,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成本的大制作,设计师尽可能做到“好创意、小成本、大效果”。



如何让包装可持续起来,减少外卖包装中的一次性塑料污染、过度包装与浪费?深圳快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王奕超分享了爽提的“循环餐盒”模式探索。


作为较早探索“循环餐盒”模式的互联网企业,爽提在国内最早规模化开展外卖柜业务。针对社会餐饮体系对校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校容校貌和校园食堂经营造成冲击的情况,量身打造了食堂外卖智能服务体系,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塑料污染问题。爽提团队自身就有软硬件研发能力,针对校园场景下供应端和需求端都比较集中的特点,探索为循环材质的餐盒植入芯片,通过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循环餐盒模式。在目前爽提外卖业务覆盖的80余所高校,循环餐盒使用量能达到校园外卖总单量的20%。


爽提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观念和成本的挑战,比如管理方会担心食品安全方面是否会出现二次污染,商家担心租用成本比一次性塑料餐盒贵,消费者担心清洗洁净度,以及因为整个模式的一次性投入规模不够庞大而不经济等。作为一家科技类公司,爽提虽然探索出了相关的技术能力和运营经验,但很难独立去肩负起推广全新餐饮包装路径这个较大的议题,还是很需要类似今天这样的更多的市场教育,也希望有政策方面对相关场景的引导鼓励和对贡献企业的精准滴灌。同时在生产者延伸责任方面希望能有更合理的环保责任划分和压实。



来自深圳市德义爱心促进会秘书长李少珍首先介绍了德义慈善过去11年里专注在医疗健康帮扶、妇女儿童关爱、公益数字化等领域的品牌公益慈善项目。她说,在后疫情时代慈善组织感受到了因经济下行给企业和个人带来的捐赠疲乏的直接冲击,很多申请求助也因此被迫暂停。同时也观察到,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的发展,由于过度消费带来的大量闲置物资却在占用着资金及空间。


如何通过物资重复利用起来,把“无废”和“慈善”之间做个创新组合,让向善可持续?李少珍秘书长说,益+小站慈善商店也是在2023年应运而生的,在此背景下尝试通过“闲物循环-以买代捐-关爱帮扶--人人公益”的良性循环模式,切实促进闲置资源循环再利用,提升市民群众环保意识,推动“随手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广大市民在践行“零废弃”理念的同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截至目前在线下共开办2家门店,已经开展了超过100场活动,链接了超50家企业、学校、社区,以及353个人爱心捐赠超12.6万件物资,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困境人群直接捐赠发放爱心物资2.6万件,受益人次超4500人。还为18名全职妈妈、听障伙伴、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创造就业岗位,超500名志愿者参与提供志愿服务实践平台,超3万人次参与公益活动,项目直接善款捐赠支出超40万元。



针对推动“重复使用”是不是一个解决物料污染的好模式,以及刺激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间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摆脱塑缚”机构总干事郑雪认为,在废弃物管理优先原则里,“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原则是最应该优先应用的解决方案,重复使用模式是一种从根本上杜绝过度消耗一次性用品的解决方案,以对消费模式的调整来替代仅仅只是对一次性材料的调整进行入手,从而达到从源头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的目的,这也是治理塑料污染最基本的解决方向,应该被投入更多的关注与资源,使其得到更好地发展。


根据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重用模式是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由于重用模式需要的逆向物流与清洗环节,相对于一次性经济模式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与经济市场,同时由于这种模式可实现减少一次性用品与垃圾的产生,也将节省政府在废弃物处置的成本,引领经济模式走向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当然,重用模式肯定是个系统工程,不同于简单地生产另一种一次性用品来替代的解决方案。在认同并遵循废弃物管理的优先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发展重复使用模式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多方的投入,让更多人看到其在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贡献与成果,所以及早进行重用模式系统的布局与规划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End-


编辑:摆脱塑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本公众号注明“原创”的文章,未经本号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需转载,请直接留言,或添加“摆摆”微信号(ID:btsf0705)。违反者本号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二、本公众号注明其他来源的文章,是出于分享信息之目的而转载的公开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

🌟星标不迷路,你“在看”我吗?

摆脱塑缚
一个专注于推动解决塑料污染的机构。我们致力通过企业倡导、公众宣传与政策建议,推动行业以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来改变用完即弃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