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丰坑:随处写着撤离方向的高山村,业余剧团出名

文摘   2024-11-18 12:35   安徽  


【行走徽州195】丰坑:随处写着撤离方向的高山村,业余剧团出名

司马狂/

虽然按照目前的行政区划而言,丰坑与我家同属武阳乡管辖。可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对于丰坑这个村可以说是毫无印象。毕竟那时候年幼,出行更是不便,加上丰坑从属的洽河又是个独立的乡镇,他们有自己的中学,我也就没有同学是那里人,自然就对于洽河下辖的村庄没有认知。一直到今年春节前,才终于踏足了这个高山村落,走完村顿感自己鼠目了,如此好的一个村子就在自己家乡,竟然从未去过,真该打。

得益于村村通工程的普惠,我去丰坑的时候,是车子直接开到村口的。而在我的丰坑朋友江宇俊的记忆里,自洽河过桥,沿着蜿蜒而上的石板路,和小伙伴们一边嬉戏一边走路回家,那才是真的走了一遭丰坑。所以,当她瞧见我发丰坑一游的朋友圈后,就连着给我发了许多张丰坑古道的照片,甚至略带着骄傲的口吻要求我回头去走一次石板路。从照片上不难看出,丰坑古道保存完好,石板也确实既宽又长,属实难得。

洽河到丰坑的这段石板路,有三里多地的路程。究竟修建于何时,又是何人起的头,如今已然无从考证。但村里人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丰坑出了大案,报到官家,大老爷嫌丰坑山高路远,不愿意前来。丰坑人好说歹说,才说动大老爷亲临现场。但来之前大老爷明言,我去可以,但我的脚绝不沾染一星半点的泥土。为了大老爷能够莅临,村民们这才修建了石板路。这个故事很明显是后人杜撰的,可从故事里我们不难看出丰坑人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来。

车子停的地方,如今看着平平无奇,可在几十年前,这里有庙宇,供奉着诸多神祗,神像木雕金身又高又大,很是威严。庙外则是遮天蔽日的大枫树,树龄都是以百载记的。可惜的是这些景象,也就只能停留在老人们的口中和他们的脑海里了。也正是因为丰坑入村处枫树多,所以得了个枫坑的名字。当然,也有人说丰坑是源自村形若振翅而飞的凤凰,名为凤坑。不过我个人觉得,先有枫坑,后才有堪舆之术,刻意营造凤凰状的村形更为合理。不论枫坑,还是凤坑,最后都被雅化成为“丰坑”。躲在大山深处的一隅,能够年年丰收,岂不是人间乐土吗?

真正走进丰坑,第一栋吸引游人目光的建筑物就是戏台了。观其建筑风格,有些苏式的影子,但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它在今年入列歙县第一批传统建筑名单,上面显示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在这个戏台里,诞生了一支周遭十里八都名震一时的业余剧团。据江淑明回忆,他老奉江广珠是当年剧团点鼓的鼓手,剧团演员平日里都是聚在他家排练节目。丰坑的业余剧团最初是演越剧的,后来也演黄梅戏。彼时各式行头一应俱全,演员们也都各怀绝技,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农闲时节,丰坑业余剧团都游走在附近村庄演戏,一晚上赶场去两个村子演戏都是常有的事。后来,江淑明的父亲江振秋子承父业,成为剧团的导演,而他母亲江五美也是剧团里的演员,好一个妇唱夫随。时光荏苒,故人不在,那些粉墨登场的民间艺人多数已经驾鹤西游。戏台也落了锁,看戏的坦上也没了满怀期待的少年,一辆辆电动车占了位置……

根据歙县博物馆王红春博士提供的资料,丰坑江氏乃郡城东关济阳江的后裔,始迁丰坑的是江自春。那约摸是明代末期,不知何故,江自春迁居到了这歙南的深山之中。自此,江氏逐渐开枝散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全村总计168户,725人,光是这一片区域内就分了五个生产队。因为僻处大山的缘故,为了自保,江氏子弟个个都习得一身好武艺,江跃飞小时候就亲眼见过他外公舞秋担。丰坑还是革命老区,江宇俊的爷爷就曾给解放军带过路,返回时战士们送给他一件军大衣,那成了江宇俊家这一辈人听过无数遍的故事。

家族兴旺自然得鼎建宗祠,丰坑江氏历史上有多少座祠堂我不知道,我看到的唯有改建成了丰坑小学的那座祠堂。你看学校门口的抱鼓石,还有整个布局,很明显是祠堂改建的。托江跃飞跟村民打听,确定此间就是祠堂,堂号“叙伦”。学校内有一块校碑,记录着1996年动工,19974月竣工的这座教学楼的来历。楼名“振丰”,有振兴丰坑的含义,全楼造价七万六千余元,皆由旅居沪上的丰坑人江振惠捐资。想来江先生定是在外闯荡事业有所成的热心人,才能反哺家乡。楼成时候,正好是我读初中的年份,那时节的乡村里读书的孩童还是很多的。物是人非,如今的振丰楼早就没了朗朗读书声。

近几年,昌溪的万二村渐渐打出了名声,很多人对于徽州高山上营建石头房屋感觉不可思议,因为山上建房难度远远大于山下,所以才会有阳产土楼那样的特殊徽派建筑物出现。其实,这是很多人对于徽州山区的不了解导致的,徽州山民所居处,石头还真的是能就地取材的。以前山区建房请的第一批匠人必然是石匠,择石场开采出石料来,再运到家里。一块块石头夯成地基,远观气势惊人,近瞧工工整整,那真的是艺术品一般。丰坑也是如此,石头屋基、石磅、石台阶,无处不见的石头,比之万二也是不遑多让。再加上石上遍布苔藓,倒是有了别样的景致。不过,也正是因为采石太方便的缘故,虽然不是地质灾害点,丰坑村中还是处处标记着撤离方向。

而在一众的石头建筑物中,最能体现丰坑石匠手艺的,莫过于村中央的那处水㘨。一整墙壁那么宽的水源处,全部用石头砌了起来,水源有上下三处。下面的两处,一边是净水供全村老小饮用,一边是洗涤之用。净水那里,竖着民国时期的石碑,上书:公议,下有文字:养生净水,禁止秽濯,如有故犯,干罚无辞。落款是民国癸酉年冬月日立。上面的那处水源,雨量充沛的时候,直泻而出,形成一道瀑布,水往潭中而去,蔚为壮观。遗憾的是,我去的时候是腊月,早就进入枯水期,想要一睹盛景,还是得另寻个春暖花开,雨水丰润的时节。

丰坑子弟没有科举出仕的记载,亦没有能登地方志书记载的一方富贾,于是文献资料上就很难见到丰坑的踪迹。不过我倒是相信,丰坑的前辈虽未能在志书上留下蛛丝马迹,却也是人才济济的。不然哪能有如此大的一个村子隐匿在大山之中,哪能有如此多的街巷和建筑留存至今呢?如今的丰坑人,在外事业有成者比比皆是,不过他们也如同生养他们的这个村庄一样,低调的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丰坑,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丰足之后要藏在山坑之中的吧,毕竟低调而谦逊才是汉人自古以来的传统。

求助曝光投稿V:kfhao289法律顾问:吴元华18755949972

来源:徽州司马狂

本文转载已获授权 其它账号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歙县吧
歙县人自己的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