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冯女士从一家废品站淘回一批书稿,意外拼凑出一位出生于1928年的常州女科学家的人生过往。
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逢温暖了许多人,几天内,20多万网友为它点赞。
前段时间,冯女士路过废品站时,被一本复古红色封皮的书籍所吸引,仔细一看,旁边还有两个敞开的口袋,放着杂志、医学期刊、画册、不同语言的词典,和一些写满字迹的手稿。“翻看这些资料时我的心一直跳得很快,我意识到我捧着的其实是一个陌生人此生的证据。”于是,冯女士买下了部分旧书和手稿。
部分旧书及手稿
通过整理,冯女士发现,这些旧书及手稿属于一位名叫王锐的女科学家。
稿纸上写的都是有关血吸虫病的内容。王锐的字迹娟秀工整,写有中文、俄语、英语、日语等,甚至有一些用拼音书写的材料。日历上标注着满满的行程,都与学习、工作有关。
其中一本俄文书扉页写着两行字:“王锐购于哈医大,1953.4.7 国际书店”。边上还有两处俏皮的涂鸦:一边是烟花,一边是化学结构式。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彼时的王锐在新书上描画的雀跃。
王锐是谁?她为什么学习这么多门语言?带着这些疑问,冯女士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表了一篇帖子,记录自己的感悟。很快,这篇帖子引来了27万余人的关注,有网友建议冯女士联系王锐家乡的档案馆。
于是,冯女士循着文稿中透露的信息,与常州市武进区档案馆取得了联系。档案馆工作人员提供了一份王锐的人物简介,并提出希望能收录这些文稿资料。
武进档案馆提供的王锐资料
据武进档案馆的资料:1928年出生的常州人王锐,1952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主要从事抗血吸虫病药物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被授予科技成果奖,曾入选“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她曾任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获得过劳模、先进个人等称号,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冯女士无比高兴,不仅为这份奇妙的缘分,更因为“王老师的家乡——常州,有好好地记录她”。
王锐的书稿,几乎都和抗血吸虫病药物有关。
历史上的江苏省曾是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20世纪50年代起,江苏开始打响了“送瘟神”的战役,一代代血防人奋战在全面防治血吸虫病的一线。在这样的背景下,王锐从南京药学院毕业后,当即便投身于家乡最紧迫的血吸虫病防治研究。
当时正逢拼音普及推广,或许王锐的拼音书稿,也是为了让群众更简单地了解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王锐手稿
灭螺药物是书稿里反复出现的一大重点。据武进档案馆的记录,王锐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灭螺药,其中“高效低毒灭螺药的研究之III”列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而这份同题研究就出现在这批手稿里。
王锐手稿
王锐发表的学术论文。图源:王锐,应慧卿,冷宗康,等.抗日本血吸虫病药物研究——Ⅱ.溴乙酸及碘乙酸香豆素酯的合成[J].药学学报,1981,(10):779-783.DOI:10.16438/j.0513-4870.1981.10.011.
如今,我国的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已接近于零,这背后是无数个“王锐”共同的努力。
当冯女士联系到武进档案馆,工作人员很快回应,要派人专程来取捐赠的书稿。冯女士不想麻烦工作人员,又担心书稿在快递运输中受损,最终决定自己开车送来常州。
“我不知道她的科研成果,她生平的价值具体是怎么样,但我觉得就凭她一遍一遍地修改誊写,这些心血就值得我跑这一趟。”冯女士说,“本来就是冲着保存好它去的,在家乡的档案馆,它肯定会被好好地保存。”
抵达档案馆,工作人员既惊喜又抱歉让她专程跑了百公里,但大家都很高兴,就像一场奇妙的接力,因为这批脱离了废品站的书稿,已经找到了更好的归宿,而许多人认识和记住了王锐——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
武进档案馆已经对此次捐献档案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建立了王锐女士个人全宗。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收录本地名人档案是我们一直做的工作,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名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欢迎大家提供更多武进籍名人线索。”
“你的一生,就这样在我面前展开。”冯女士表示:“七十年后,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你的名字,从此我会记得你。”
这一事件被报道后
网友们纷纷留言
↓↓↓
“冯女士为大家打开了一扇了解王老生平的窗户”
“一个一心为人民的科研工作者的一生,被淘出来了”
“为记录历史的档案馆点赞”
过去,王锐的名字只出现在学术论文当中,而今,一次偶遇让她通过互联网跨越时间来到了更多人身边。
现在,专属于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王锐的百科词条已经出现,有关于她和血吸虫病的历史资料,正逐渐丰富起来。
书籍、照片、文稿、信件……这些时光的“物质载体”让我们可以跨越时空。那些奋斗的故事、岁月的历程 ,会被世人所铭记!
综合自:央视网 现代快报
编辑:储佳依
转载请注明来源:常州发布
(微信号:changzhoufabu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