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见不能红着眼”,6步防护要记住

健康   2024-10-25 17:08   广东  


“红眼病”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俗称,患者的结膜会呈现出鲜明的充血状态。此病不仅以结膜的高度充血为显著标志,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异物感、眼泪汪汪、对光线敏感以及眼部分泌物异常增多等一系列令人不适的症状。“红眼病”在我国被列为法定的丙类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强,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流行。






 别致的戏称



“红眼病”还有一个别致的戏称——“阿波罗11号病”。这个名称的由来颇具故事性:1969年,当全球首次大规模暴发“红眼病”的疫情席卷非洲加纳时,恰逢人类历史上的壮举——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两个事件的时间点不期而遇,因此得名“阿波罗11号病”,仿佛是与太空探索同时期的一个不速之客。自暴发以来,“红眼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多次引发大流行,成为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重点。





 我国首次暴发是什么时候?



在我国,“红眼病”的首次大规模暴发发生在1971年,其影响范围之广,几乎覆盖了除边远地区外的全国所有区域。面对这样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人们不禁要问:究竟是谁在幕后操纵了这场“红眼风暴”呢?






“红眼病”是什么引起的?



科学研究显示,引发“红眼病”的主要“罪魁祸首”是肠道病毒家族中的两位成员: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异株(简称CVA24v)以及人肠道病毒70型(简称EV-D70)。在少数特定情况下,某些类型的腺病毒也会加入这场“捣乱”,导致“红眼病”的发生。自1971年全国首次“红眼病”大暴发以来,我国“红眼病”也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特别是在1975年、1979年、1981年和1984年,主要病原体是EV-D70。然而,自1986年以后,我国“红眼病”分别在2007年、2010年和2023年出现三次全国性暴发,流行的主要病原体转变为CVA24v。





如何预防“红眼病”?



为了有效预防这种病症,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红眼病的关键,包括勤洗手、养成不揉眼的习惯。
2.避免接触感染患者:如果身边有红眼病患者,应避免与其近距离接触,如拥抱等。患者的个人用品如毛巾、脸盆等应与他人严格分开使用,并且应进行消毒处理。
3.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扫家庭和工作场所,尤其是卫生间、厨房等易滋生细菌的地方。
由于红眼病的主要病原体CVA24v和EV-D70病毒表面没有包膜结构,这使得75%的酒精无法有效灭活它们。因此,在消毒时,我们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来彻底清洁和消毒物体表面,以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4.提高免疫力: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5.避免接触污染水源:由于红眼病可以通过水源传播,应避免在未经消毒的游泳池或公共浴室中游泳或洗澡,以降低感染风险。
6.及时就医:如果出现红眼病的症状,如眼红、流泪、畏光、眼痛等,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同时注意个人用品的消毒,避免家庭内传播。


目前,疾病治疗主要集中在缓解症状和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上。因此,做好公共卫生监测、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及时发现并隔离患者,成为了预防“红眼病”大规模流行的关键措施。通过这些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红眼病”的传播风险,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自“中国疾控中心”公众号

广州疾控i健康
是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倾力打造的综合资讯和服务平台,坚持科学、务实地开展健康科普,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是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