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院患者纤维蛋白原危急值,什么情况?

健康   2024-10-13 17:46   江苏  

来源:检验医学

作者:赖苑双

单位:阳江市中医医院


前言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由肝脏合成以及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所以又称为凝血因子I。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可转变为纤维蛋白,直接参与凝血过程。


纤维蛋白原偏低的原因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而遗传性纤维蛋白原异常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该病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①Ⅰ型主要是纤维蛋白原数量异常,包括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该病是以纤维蛋白原缺乏和极低为特点。


 ②Ⅱ型主要是纤维蛋白原质量的异常,表现为纤维蛋白原功能异常,包括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低且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其中前者表现为纤维蛋白原水平正常而活性下降,而后者则表现为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活性同时降低。


由于该病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医务工作者对该病认识的不足,因此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现讲述最近科室发现的1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以此加深大家对此病的认识,帮助医生提高其诊疗效率。


案例经过


今天在审核凝血结果中发现1例纤维蛋白原危急值,经复查,纤维蛋白原结果显示一致,查看患者资料,梁某,女,27岁,以“停经18+1周,发现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诉入院。本次入院是由于在门诊产检发现凝血功能TT异常故收入院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查看患者今天报告,其中血常规、粪便常规、尿常规、肝功能显示正常,而凝血报告显示患者的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Fib显著减低,其余正常,考虑到是危急值,于是还是先联系了临床医生,将危急值告知了主管医生;


得知该患者纤维蛋白原危急值医生也表示很疑惑,因为该患者为新入院患者,未做任何治疗, 无其它继发疾病,未服用任何药物,目前患者表现精神状态良好,体格检查显示全身无出血点,皮疹,但考虑到目前患者纤维蛋白如此之低,故予以纤维蛋白原静滴以防出血。



案例分析


挂掉电话,此时心里对这个凝血结果也存在较大疑惑,检查了患者标本和仪器试剂都显示正常,那为什么该孕妇的纤维蛋白原如此低,却无任何临床出血表现?


结合患者目前报告我们得出患者肝功能正常,即不存在严重的肝病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原合成减少,同时其余凝血指标也正常,提示患者不存在纤维蛋白消耗过多的现象。


而且该患者为新入院患者,无其它继发疾病,平时未服用任何药物,入院后也未做任何治疗, 那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去哪了?难道患者是遗传性纤维蛋白原异常?


于是我们立刻改用PT演算法来再次检测FIB,结果为2.94g/L,纤维蛋白原结果显示正常,计算FIB-Clauss法/FIB-PT演算法比值约为0.2小于0.7,因此我们高度怀疑该患者是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考虑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于是再次与其主管医生沟通建议其父母进行凝血项目检测,以下是该患者母亲的凝血报告,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而改用FIB-PT演算法计算出纤维蛋白原结果为正常,FIB-Clauss法/FIB-PT演算法比值也小于0.7;


目前该母亲精神状态佳,无任何临床出血表现。详细询问患者家族史得知该患者父母平时无异常出血表现,而患者外婆有产后异常出血史。



因此结合患者和家属的凝血检查和家系调查基本判断该患者为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因为该病典型的表现为FIB的含量正常,但质量存在缺陷,因此建议患者行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陷基因检查,患者和家属商量后表示暂不考虑。


总结


纤维蛋白原(Fg)测定方法主要有Clauss法与PT演算法。目前,我国大多数临床实验室采用WHO推荐的Clauss法,Clauss法是以足量凝血酶作用于待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


使纤维蛋白原被转化为纤维蛋白,血液凝固,而凝固时间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呈负相关,将凝固时间与定标曲线比较从而计算出Fg浓度,测定的是Fg功能活性水平。


PT演算法是一种基于PT反应曲线进行推导,利用PT反应吸光度变化量来推算FIB含量,测定的是Fg含量,PT演算法不受FIB功能不足的影响,反应的是其数量。但结果受温度、血浆pH值等因素影响较大,而且异常值与Clauss法相差较大。目前一般用于鉴别异常纤维蛋白血症。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ongenital dysfibrinogenemia,CD)是由于编码纤维蛋白原的基因(FGA、FGB、FGG )发生变异从而导致纤维蛋白原的结构异常导致其功能改变的一种遗传性血液病。


该病绝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可呈共显性遗传或隐性遗传,属于Fg缺陷症中的Ⅱ类缺陷,该病的临床表现为是纤维蛋白原活性(Fbg∶C)降低而抗原(Fbg∶Ag)为正常水平。


该病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无任何临床表现的患者约占55%,该类患者常在外伤,手术或者分娩时因为异常出血而被发现,其次25%患者表现有出血症状,20%患者有血栓形成,少数患者可有伤口愈合不良、反复流产等临床表现[1]。因此该病患者在面临手术、孕期、产后以及创伤性突发事故等,要根据个人史、家族史以及基因突变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从而降低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目前该病主要采取Fg替代治疗,对于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患者,无需治疗,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通过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和纤维蛋白原制剂等控制出血或做术前准备。


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CD诊断标准[2],CD诊断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查,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当我们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结果、Fib(Clauss法)明显降低而PT和APTT、D-聚体正常,首先我们要排除引起患者继发性纤维蛋白原降低的原因,比如肝炎、肝硬化影响纤维蛋白原合成、DIC以及大出血引起的纤维蛋白原过度消耗、溶栓药物使用引起FIB降解增多等。


此时对于异常纤维蛋白原的结果,我们应该增加PT演算法测定Fib;如果患者Fib-Clauss法结果/PT演算法结果(即Fg活性/抗原比值)<0.7或Fib-PT演算法结果/Clauss法结果(即Fg抗原/活性比值)>1.43,则高度怀疑为CD;然后进行患者的家系调查,如果患者和父母一方或其他家族成员具有相同的凝血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则可诊断为CD[3]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作为一种罕见出血性疾病,基因检测是该类疾病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基因检测和质谱分析等方法,可帮助患者明确诊断和协助预测临床表型[4],对于预测患者出血、血栓的风险及制定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Shapiro SE, Phillips E, Manning RA, et al. Clinical phenotype, laboratory features and genotype of 35 patients with heritable dysfibrinogenaemia[J]. Br J Haematol, 2013, 160(2): 220‐227.

[2]沈悌,赵永强.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4版.北京:科学 出版社, 2018

[3]周伟杰,闫婕,邓东红等.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诊断[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0,43 (04): 406-410.

[4]周礼扬,丁秋兰.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血栓与止血学,2024,30(1):33-41.


本文为转载发布,仅做分享,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微信:yilukuaijiankefu),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化验单背后有学问》通过检验报告基本内容篇、各类报告解读篇、常见案例分享篇等章节,从专业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明确现在很多人解读报告单的误区。其特点即与以往科普读物不同:


1)告诉大家检测项目的正确标本的留取很重要,目前检验误差60%以上来源于检测前。

2)同一项目的不同方法有其不通用的地方。这是有方法局限性的。

3)检验医师解读报告单,怎样针对某一疾病,不同项目的检验结果联合解释。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广告)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医学检验沙龙
欢迎关注医学检验沙龙平台!检验医学专业资源与您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