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一词虽然最早见于北宋,但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易经》中有:“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表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老子学说,首次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庄子·齐物论》中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哲学思想体系,成为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佛法的最高存在是“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古代儒释道的先哲关于天人关系的阐发和表达虽然各有不同,但坚持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的统一,追求人与万物、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立场,是彼此相通的。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人与自然的经典命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观念的重要体现。
随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历代先贤和统治者根据“天人合一”思想中用物以时、节用有度等原则和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社会实际情况,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天人合一”思想也长期贯穿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政治实践中。
进入新时代,我们汲取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智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当前,以气候变化加剧、生态多样性丧失为突出代表的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正对人类文明发展造成严峻挑战,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则,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要把生态环境视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己,保护自然也是保护人类自己。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实现中华民族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天人合一”这一中华先民的古老智慧,被新时代赋予了与时俱进的新内涵,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源泉。
作者:秦怀
编辑:范子健
校对:吴绮芸
发布:吴绮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