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灶台边的烟火气

政务   2025-01-28 07:31   浙江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乡村民居里,总有一口土灶静静地依偎在墙边,升腾起生活的气息。在没有燃气灶、电饭锅、微波炉的年代里,几乎每家每户吃饭都得靠它。


过年烧土灶,尤其是过节时把灶升起来做大菜,至今仍是不少农村的习俗。比如,对于日渐长大、在外打拼的人来说,过年假期,车马劳顿一番之后回到家中,看到土灶上摆好的热菜,或许才真切感觉到“过年了”。


那缕缕烟火气,还有乡野间的潺潺流水、弯弯山路,可以说是故乡的标配、童年的标配,也是浓浓年味的标配,最是抚人心。


土灶 图源:“桐乡发布”微信公众号




上个世纪造的土灶大多比较粗糙,靠着土泥结合就能砌好,上面再架起一口大黑锅,便能生火做饭。“若想人吃饱,先让灶吃饱”,于是,数不清的树枝、枯叶、秸秆在灶膛里被点燃,温暖的火焰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清脆声响,也燃起了人们对于锅中美味的期待。


许多人感慨,无论用什么调味品或现代化厨具都无法复刻曾经的美味,或许这是因为制作者的手艺不同,或者食材存在差异,但土灶在其中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红烧肘子在文火慢炖下变得红亮油润,桐乡羊肉经灶火焖烧散发出扑鼻香气,绍兴酱鸭因为腌制、晾晒、熏烤等一系列工序而风味独特,成为下饭的绝配……中式菜肴讲究“锅气”,土灶用的柴火在燃烧后会散发出不同的木香,在烹饪的过程中一点一点渗入食物,这种大自然所赋予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


除了正餐,土灶还可以用来做“饭后甜点”。过去,零食的选择非常有限,而借用土灶制成的小零食,往往能成功捕获孩子们的心。


比如,土灶煮饭时锅底会形成一圈锅巴,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奔向家中的那口土灶,享受一顿“锅巴宴”。而铲锅巴是门手艺活,需先用锅铲轻轻撬动锅巴边缘处,有一小处剥离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紧接着用锅铲沿着铁锅的弧度微微用力,一整块香的锅巴就出锅了。小小一块,醇香和焦香却浓烈非常,咀嚼时发出的脆响,也让品尝锅巴变得乐趣十足。这样的快乐简单却也无比珍贵。


此外,一米多高的土灶,中间的“肚子”用来放柴火,底下的坑则能接住漏灰。到了冬天,快要烧完菜时可以把红薯放进柴火洞,并用柴火灰盖好,趁着余温烤熟红薯。这样烤出的红薯外表如黑炭,但内部却香甜软糯,口感极佳。


这类“零嘴”还有很多,比如烤玉米、烤花生、烤土豆。可孩子们总是会把小手和嘴巴弄得全是灰,变出几只“小花猫”来,惹得长辈们“咯咯”直笑。


土灶柴火 图源:“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凡有新房,必建新灶”“家庭旺不旺,不看厅堂看厨房”,类似的俗语都印证了土灶在农村人家的重要地位。尽管灶头上少有山珍海味,却氤氲着最令人魂牵梦萦的烟火气。


有灶的地方就有家。在乡村,打灶头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不仅需要择一良辰吉日,打灶师傅也必得“有两把刷子”才行。灶头不只一款,灶眼多的有三个,少的只有单眼。一个灶眼“安顿”一口锅,烧饭做菜甚至烧水,都可以在这里头完成。有了土灶,似乎才有了家,一家子的日常饮食起居也有了着落。只需要一口土灶,长辈们就总能变出各种美味,即便是简单的炒菜,似乎也格外有家的味道。


有时候,全家人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后,会习惯性地围坐在土灶旁,等待大锅里熬煮的“硬菜”,灶边的欢声笑语久久不散。


老底子的柴火灶头与经典大铁锅 图源:“钱江晚报”微信公众号


有灶的地方也有画。江南的农村,灶头上总有灶画师傅绘出的各种吉祥图案。比如在嘉兴桐乡,新打出的灶头,必“自带”灶画。如果只简单刷一层石灰浆,可能就会被认为太过敷衍。


如今走进桐乡农家的厨房,仍然可以看到一幅幅别具匠心的灶头画,从灶山、灶身蔓延至烟囱。在一日三餐中烟雾腾腾的灶头,因着这些明艳的图画而变得格外惹眼。灶画图案多样,除花鸟、风光外还有历史故事、福禄寿喜等文字,一笔一划都凝聚着人们对于生活美满的祈愿与向往。


有灶的地方更有情。用土灶烧菜煮饭,最好是两人合作,一人掌勺,一人烧火。一般而言,由男性负责烧火,妈妈则在灶台前忙碌,小孩在一旁凑热闹,手抓一把硬柴塞进灶膛,暖烘烘的灶火映得小脸通红。大家隔着烟火说笑,聊一些家长里短。


逢年过节,不少人家里还会做饺子、包子等面食,这些都得放在土灶上蒸熟。做好后,邻里间还会互相赠送,尝尝不同的种类和口味。日积月累,土灶滋养了普通人家的温情岁月,也见证了有爱和谐的邻里故事。


灶头画 图源:“看秀洲”微信公众号




如今,家电品类不断丰富,土灶却依旧稳稳当当地立在人们的心间,承载了不老的乡愁、珍贵的回忆和静好的岁月。


社交平台上有关“网红餐厅”“漂亮饭”的热帖层出不穷,餐厅则在营造“氛围感”上铆足了劲,为此诞生了许多约会拍照胜地。可似乎越是远离那口土味的灶台,人们对于土灶美食的思念就愈发深沉。


许多网友会特意选择去农家乐、老餐馆、小饭店寻找记忆中的味道,刚从油锅里捞出的春卷,还滋滋冒着热气;酱焖蛋“巴热沸烫”,浓郁的酱香直钻鼻腔;炖得油光发亮的土鸡肉,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围坐在灶台旁,温暖盈身,食材喷香,恍然间仿佛身在故乡。


液化气刚刚兴起时,孩子们还会羡慕那些不用劈柴烧火的家庭,土灶似乎等同于“落后”与“破旧”。而现在,即便不是过年这一特定时间节点,也有不少人宁愿开很远的乡路回到老家,一到家眼前便是父母在灶台前忙忙碌碌,土灶旁依然氤氲着融融暖意,令人感到踏实、放松。或许土灶已逐渐从一些人的日常生活中隐退,但它仍鲜活地存在于他们的记忆里。似乎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里,仍有一处避风港可以让我们诗意地栖居。


土灶,这种近乎原始的厨具似乎正逐渐在岁月的流淌中消逝,但其承载的非遗文化却变得愈加可贵。像嘉兴灶头画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嘉兴的古塘村,近些年来都会在春节期间举办“灶韵古塘·新春非遗文化节”。来到这里,游客可以观赏灶画,也可以自己动手画画、制作土灶美食,体验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趁春节回到了家里,记得帮着长辈打理土灶、烧火做饭,再把这份珍贵而温暖的烟火气打包。新的一年,也要有滋有味。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