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这两天,小红书成了中美网友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不过,起初因为语言沟通不便,两边的人都有些着急。为此,小红书紧急上线翻译功能。
一些细心的网友发现,小红书的翻译功能不仅支持英语、法语、日语、老挝语等外语,连“YYDS”“cpdd”“nsdd”等网络用语也能一键翻译。实用的翻译系统,让“地球村”村民间的交流很省心。
翻译,一直以来是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与钥匙。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深入,我们需要怎样更“走心”、更精准的翻译?
一
好的翻译能让我们与世界的沟通事半功倍。然而,有偏差的翻译不仅难以达到沟通的基本要求,甚至会让外国受众对我们产生误解,在无形中阻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圈、出海。
比如,简单直译,少了意蕴。中文的成语、习惯用语常常有较为具体的文化背景,如果简单地直接翻译,往往难以传达原意或引发误解。比如,“画蛇添足”如果被直译成“Add feet to a snake”,外国受众就很难理解,但倘若采用意译——“To gild the lily”,则更容易被接受。“To gild the lily”直译成中文是“给百合花镀金”,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意思是百合花纯白美丽,给它镀金是多此一举。
比如,硬套语法,一头雾水。从翻译角度来说,中式英语是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来表达英语的。这个过程中,译者可能受到母语的干扰,对一些用语进行既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也不遵循英语的惯用法的表达。比如一些医院里,西药房门口的标示牌如果被译为“Western pharmacy”,其实际的意思是“西边的药店”,可能会给一些外国受众带来困惑。
再如,文化差异,造成误解。在翻译时,有必要考虑不同文化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比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对“一带一路”这四个字的英文翻译有多个版本,如“One Belt,One Road”等,但最终选定“Belt and Road”。因为“One”可能会给别人带来一种压迫感和紧张感,也让一些人误解为只有一条道路行得通。
二
翻译的本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它所体现的不仅是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也是对他国文化的理解。而“谬译”严重时可能会加深双方对彼此的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谬译”究竟何以产生?
文化背景具有差异性。当我们尝试理解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时,往往基于我们自身的文化框架和经验。这种文化框架和经验像是一副有色眼镜,影响着我们对外来信息的解读和翻译。比如,春节期间的“红包”,它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祝福、好运和慷慨。如果将其翻译为“red envelope”,英文读者可能只会把它看作是一个红色的信封,而无法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象征价值。
语言本身存在多义性。翻译家傅雷曾说:“像英、法,英、德那样接近的语言,尚且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中西文字的扞格远过于此……”语言本身的多义性无疑增加了准确翻译的难度。如“white”一词,最为人所熟知的词义便是“白”,但在英语世界,它的词性就有动词、名词、形容词三种,词义更是有近10种。在“a white lie”中,它是指“善意的”;而在“white coffees”中,其词义就变成了“牛奶”。
翻译不是单向灌输。以翻译为媒介,两种文化在某个节点碰头,这种互动不仅包括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还涉及情感的交流、观念的碰撞和价值的交融,需要双方都积极地参与对语言的解读。许渊冲先生将“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翻译成“Drinking water,you drink moonbeams;Plucking flowers,you pluck sweet dreams”,以优美的诗词和流畅的韵律,让外国读者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和魅力。因此,译者需要在不同语言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使得情感、音韵和文化背景都能得到表达;而读者亦当付出努力,积极解读对方文化中的典故与意象,方能更深刻地欣赏其精髓。
三
翻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从维新派开设译学,到如今AI赋能翻译,我们的翻译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翻译问题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之一。在笔者看来,让翻译提升国际传播效果,还需关注以下三点。
既翻译词语含义,也传递言外之意。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词语的基本含义,还应考虑感情、审美等因素。有时候,即使两个词语的意思一样,其表达的意思或给人的感觉却有天差地别。
比如,“命运共同体”被译作“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而非直译为“destiny”。因为“destiny”带有宿命论和神秘主义色彩,而“future”则传递了温和、合作与谦虚的意蕴,贴合中国胸怀世界、开放包容的理念与形象。又如,“禁止吸烟”通常译为“No smoking”,在国外受众眼中可能显得生硬,易引起抵触情绪,因此可用“Thank you for not smoking”,以增进接受度。
用技术为翻译插上“翅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翻译的效率,让我们能够更迅速地跨越语言障碍。深度求索、文心一言等大模型的快速机翻,能够在极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比较精准的翻译,有时甚至能超越一些非专业人士。
当然,人工智能并非万能,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多变的语义、细腻丰富的情感以及特定语境下的言外之意时,仍显得力有不逮。小红书的实践探索,让我们更加相信,人机协同模式能大幅提升翻译效率与质量,促进“地球村”的文化沟通。
要有话语权意识和文化自信,而不是一味迎合。有些翻译的目的是增强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国际影响力,甚至是维护国家利益,那么,表现出话语权意识和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龙”的翻译上,我们翻译成“Loong”,是因为龙在中国文化里不仅是图腾,更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然而,在西方文化视野中,“Dragon”是邪恶与凶猛的代名词。去年,随着《黑神话:悟空》在国际上的爆火,一些如“Wukong”“Zhu Bajie”“Xiao Li loong”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英文名得到了许多外国网友的认可与喜欢。事实证明,有时保留中文原名的发音,既不影响交流,也透出文化自信。
清末翻译家严复曾感叹:“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翻译不仅是文字的转换,也是灵魂的触碰与共鸣。希望翻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言通意和,美美与共”的时代,大家彼此倾听,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乐趣和温暖。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
往 期 精 彩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