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很外向

政务   2025-01-10 07:34   浙江  

 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性格被形容为内向,往往会跟“木讷”“迟钝”“不善言辞”等含贬义色彩的词挂钩,于是,内向似乎成了一种性格缺陷。社交平台上,有许多“i人”高呼,希望自己能变得“e”一点。


内向真的不好吗?一个内向的人,该如何面对自己、面对社会?


图源:视觉中国




内向和外向的性格区分,是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1921年,他在著作《心理类型学》中指出,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以内向者为例,他们的能量指向内部,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更感兴趣,因此更安静、离群、内省,也更喜欢独处。


内向的人或许都有过这种“脚趾抠地”的境况:小时候,逢年过节就被父母要求主动和亲戚寒暄,声音小点就会被说“不大方”;上学后,开学第一课的自我介绍总是紧张得手心冒汗;在社会上摸爬滚打时,发现总是吃着不善言谈的亏……


有的是社交场合的“小透明”。内向的人在社交场合常会觉得放不开,甚至感到不舒服,尤其是当身边的人都能言会道、不断“输出”的时候,心理压力就更大了。在一堆人当中,似乎外向的人总能从天气聊到体育,从生活聊到哲学,很容易就凸显出存在感;而内向的人就会像含羞草一样选择关闭自己的情感触角,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由于不善交流,内向的人很难融入新的社交圈子,也往往容易错过许多结交新朋友的机会,渐渐成为他人眼里的“小透明”。


有的是职场上的“胆小鬼”。毋庸讳言,职场环境常常是既看业绩,也看人际的。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场景下,那些善于表达自己的“外向型选手”往往更容易获得关注。相比之下,“内向型选手”可能就会因为沉默寡言、惧怕发言汇报而错失一些发展机会。翻看网络平台上的一些职场帖会发现,有许多打工人为自己性格内向而感到焦虑,时常被同事劝说“性格要改改”,甚至还会因为“性格问题”导致工作碰壁,却又难以突破自己。


有的是家族里的“受委屈者”。逢年过节,大家族聚会上,能说会道的孩子总能赢得更多夸奖,而内向的孩子经常被长辈认为没礼数,甚至是没出息,被批评得多了,孩子反而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由内向变成封闭。长大以后同样如此,不太会口头表达关心而只会默默关注、默默倾听的人,会被认为不懂人情世故,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会给他人提供情绪价值”。


图源:视觉中国




俗话说,“山河易改,本性难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性格特质是不容易被改变的。那么,当内向似乎成了一些人生活、工作中的“绊脚石”时,应不应该强行让自己变得外向?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内向和外向只有性格上的区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有网友说:“虽然我说得很少,但我脑子里想得很多。”在“MBTI”十六型人格中,被称为“小蝴蝶”的“INFP”就是如此,温柔和敏感使得“INFP”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以真诚和温暖赢得他人的喜爱。除此之外,内向的人也有许多闪光点。


他们可以成为生活的观察者。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把内向、沉默等同于怯懦、孤僻,甚至是低能,却忽视了他们身上“安静”的力量。相比于外向人群,内向的人心思更加细腻、也更有耐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因此,内向的人在需要深度观察、思考、探索的工作领域,往往会有相对出色的表现。


可以成为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者。从心理学角度看,内向的人相对而言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一旦“心流”出现,他们会感到兴奋。在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状态中,内向者的专注力也会更加集中,并且能够更沉浸地投入当下的事情。作为“内向星人”的牛顿,常常需要通过独处来思考和探索新的科学理论。


也可以是厚积薄发的“孤勇者”。有些不善于社交的内向者,索性减少了无效社交,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我提升中。这种下班后也少有活动的生活看上去是寂寞的,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丰盈的。在安静地独处、沉淀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也得以在日后厚积薄发。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内向者不必时刻强迫自己打开“社交开关”,外界也没必要对内向者形成刻板印象,强迫他们提高社交能力。如何看待内向?笔者有三点看法。


内向≠孤僻,别给内向者贴上标签。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内向者经常会被鼓励“要更外向一点”,殊不知,这可能会在无形中给他们带来压力。内向者有时候只是单纯不爱在人多的场合表达,如果遇到熟悉的人,或者在自己精通的领域,他们同样可以侃侃而谈。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宁愿一个人独处或者在团队中扮演倾听者的角色。


内向并不是压抑、孤僻,性格内向和从事的职业也并没有必然联系,比如企业家、演员、主持人等许多看似需要大量社交、对外协调的职业,其成功者中也不乏内向的人。乐于独处不是自我封闭,或许他们只是想尽可能地避免一些社交,从而争取更多独处时间来为自己充电。


内向≠限制,别因内向而精神内耗。内向可以是内向者的自我介绍,但不应该成为自我限制。“我不敢”“我不行”这些声音,只会一遍遍加剧自我设限。相信自己一定能行,让自信外化成行动,才能“心想事成”。


相比性格内向带来的“不便”,精神内耗可能是内向者最大的麻烦。有的人太过看重他人评价,一方面觉得需要外向一点才能融入社会,另一方面又生怕自己说错话被他人嘲笑。这些人的大脑里,经常有两个角色在战斗,在说与不说之间犹豫挣扎。其实,当必须要社交或发言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态放松下来,专注于自身而不是别人的看法。


内向≠劣势,你不必假装很外向。对于内向者来说,学习一些社交技巧也许有用,但更重要的是别因为内向而怀疑自己的能力,也不用强行社交以伪装外向。职场上,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生活中,朋友之间讲求的是三观契合。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融入而让自己变得拧巴。接纳自己,才能变得更强大。内向者有内向者的优势,学会用自己的优势来打开世界,找到与社会、他人的相处之道才是正解。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内向的人跟别人熟悉起来或许比较慢,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会更加珍惜那些真正走进心里的人。有人说,速热的人也速冻,慢热的人最长情。内向者细水长流的感情,或许能流淌过更漫长岁月。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浙江宣传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