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虽已逐渐远去,它的科学余波却从未平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全球科研力量迅速集结,创造了多个疫苗技术平台,包括全病毒灭活(WIV)疫苗、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和纳米颗粒疫苗等。这些疫苗的广泛接种,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关于疫苗的讨论并未止步于疫情的结束。许多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是否存在保护力差异?”“如果可以选择,我应该接种灭活疫苗还是mRNA疫苗?”
在传统疫苗开发中,科学家往往会根据病原体的特性选择特定的技术路线。由于病原体致病机制的复杂性,不同疫苗技术的免疫保护效力难以横向比较。然而,新冠疫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窗口——多种疫苗技术平台被同时开发并广泛应用,人们第一次面临如何选择不同技术平台疫苗的实际问题。
今天,尽管疫情已成为过去式,探讨这些问题却依然重要。不同疫苗技术路线在免疫保护力、免疫记忆及长期效应方面有何异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是对抗击新冠的一次深刻总结,更是为未来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提供宝贵经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侯百东团队联合昌平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团队合作在hLife上发表题为“Comparison of antigen-specific B cell responses reveals disparity in immunogenicity and memory B cell formation across COVD-19 vaccine platforms”的文章。该研究基于SARS-CoV-2 RBD 抗原特异性B细胞标记及富集技术,通过对生发中心B细胞(GC)、记忆B细胞和长寿命抗体分泌细胞的生成定量刻画,系统分析了COVID-19四种技术路线疫苗的免疫应答及形成体液免疫记忆的情况(图1)。
图1 四种技术路线疫苗特性及免疫应答特点
图2 WIV疫苗诱导产生短暂的GC反应且记忆B细胞生成不足
图3 重组RBD二聚体疫苗需反复免疫才能引发充分的免疫反应
综上,这项研究证实疫苗的技术路线差异对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生成的效果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深入探索不同疫苗的免疫机制,不仅能揭示现有疫苗在免疫保护持久性上的优势和不足,还将有助于理解不同疫苗在提高免疫保护持久性、应对免疫逃逸等方面的潜力,进而为开发更具长效保护效力且广谱的新型疫苗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疫苗的高水平发展。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hlife.2024.09.002
文章来源:hLife Journal 公众号
本期编辑: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