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在《柳叶刀·感染病学》发表关于戊肝疫苗接种的述评文章

学术   2025-01-26 17:36   江苏  

戊型肝炎(以下简称“戊肝”)病毒(HEV)是全球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孕妇、老年人、慢性肝病患者、免疫抑制者等是HEV感染的高风险人群,目前尚无针对戊肝的特异性治疗方案。目前全球唯一的重组戊肝疫苗(益可宁®)由厦门大学和万泰生物联合研制,分别于2011年和2020年在我国和巴基斯坦获批使用。在国内的三期临床试验及延续性监测数据显示戊肝疫苗在16-65岁健康人群中可提供至少10年的高效保护(Lancet 2012,NEJM 2015,Lancet 2024)。

HEV经常在欠发达地区引起戊肝疫情暴发。由于人口高度密集、卫生条件差以及洪水泛滥等原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难民营在2010年至2020年期间共暴发了12起戊肝疫情,累计报告超过3万例戊肝疑似或确诊病例,并导致610多例死亡。其中,南苏丹是戊肝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22年,为控制新一轮疫情暴发,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南苏丹开展了全球首次大规模戊肝疫苗接种运动,为本提乌难民营近4万人接种了戊肝疫苗。此次接种运动也是戊肝疫苗首次在疫情暴发场景下的应急接种。

无国界医生组织基于此次大规模接种运动开展了接种两剂戊肝疫苗(0/1月)保护效果的真实世界研究。在2022年5月至12月期间,该研究累计发现859名疑似病例,其中201人符合研究方案的入选标准(16-40岁之间,且在当地居住和出现症状的时间满足预先设定的要求),最终21人为经实验室确诊的戊肝病例。该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年龄、性别、妊娠状态和居住地作为匹配因素,按照1:6的比例为确诊病例匹配对照组,并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估计两剂戊肝疫苗的保护效果。然而,研究人员通过偏倚指标分析发现,由于就医行为差异,相比于源自社区的匹配对照人群,医院报告的疑似病例中的检测阴性人群具有更高的戊肝疫苗接种率,这可能导致疫苗保护效果被低估。检测阴性设计可避免由就医行为差异导致的混杂因素,因此研究进一步采用该设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剂戊肝疫苗的保护效果为89.4%(95% CI 56.4~98.0)。另外,研究数据还表明戊肝疫苗单剂免疫后就能提供保护。此次大规模接种运动包含孕妇,相关数据显示孕期接种戊肝疫苗也是安全的。

上述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感染病学》(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上,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戊肝疫苗两剂方案在戊肝暴发场景下的保护效果,标志着戊肝疫苗首次大规模应急接种运动的成功。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更新的戊肝疫苗立场中根据免疫原性研究和有限的临床试验数据,建议在疫情暴发时应考虑两剂方案,该研究为这一建议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受邀以“Hecolin vaccination strategies for hepatitis E outbreak control in resource-constrained settings”为题为该研究撰写了同期配发的述评,总结近期戊肝疫苗研究领域获得的重要进展,对研究团队在非常艰苦的实施条件下开展此类严谨的科学研究表示尊敬和赞赏,也提出疫区70%以上戊肝病例为16岁以下青少年,急需在该人群中开展戊肝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以弥补这一空白。


病毒学界
中国病毒学论坛(www.virology.com.cn)负责管理并运营。主要宗旨:及时传递病毒学前沿动态,兼顾科普病毒病预防常识。
 最新文章